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高空实况实时分析场、FY-2ETBB以及地面加密自动站实况资料,对2014年9月13~14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川东北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关键是较为深厚的西南低涡长时间稳定少动,大暴雨区位于北支西风急流南侧和南支东风显著风速带北侧辐散上升运动区的重叠区内,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是这次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地面风向切变的形成对暴雨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在长生命史、稳定的西南低涡内存在多个MCS对流云团的连续生消,MCS云团冷云中心都呈近圆形,移动缓慢,云团发展到成熟阶段,冷云中心TBB值低于-72℃,在减弱的冷云罩中有中小尺度雨团的生成、畸变、分裂的现象发生,在每个强降雨时段内又存在着两个或多个短时强降水峰值;(3)在此次降水过程中重庆沙坪坝站对于广安13日的强降水更具有指示意义,3个时次中沙坪坝站露点曲线和层结曲线之间形成低层暖湿,中高层干冷,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喇叭口”形状。 相似文献
2.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2,(Z1)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7月16~17日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主要受高原低值系统不断东移、西南低涡及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持续的高能、高湿、不稳定大气状态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产品(VWP)可判断强降水落区及强降水开始时间,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可用于修正短期预报。以数值模式预报为基础,综合多种观测资料订正模式预报是提高暴雨预报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间隔6 h 的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9月6—7日出现在河南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1) 高纬冷空气沿乌拉尔山东侧呈东北—西南向高压脊前偏北气流南下,在新疆地区堆积形成闭合冷性低涡,该低涡中分裂出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在河南省境内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汇合,导致了这次大暴雨过程;( 2) 贝加尔湖附近的下滑槽东移南下,引导冷空气侵入沿切变线东移进入河南省的西南低涡,使该处大气斜压性增强,低涡发展,导致豫北及豫东地区中低层辐合明显加强,促使降水加强;( 3) 此次过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脊线稳定在26 °—27°N,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中、低空西南低涡或其前部的切变线共同作用,呈现出河南省区域暴雨的典型天气形势。此外,应用河南省暴雨预报模型结合物理量诊断客观预报方法,能较好地预报这次大暴雨过程的落区及量级,表明该方法对区域性暴雨、大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思南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7月21日08时至22日08时,由于受西南涡,切变线,高空槽以及低空急流等系统的共同影响,贵州省思南县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产生这次过程的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以及物理量的诊断对1999—07—13吴旗、盐池大暴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得出这次局地对流性暴雨产生的有利环流背景、中小尺度系统及动力学特征。前期中高层的下沉扩散运动、对流层内温度扰动及下界层内中小尺度系统产生,对局地性暴雨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暴雨落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雷达资料,采用Shuman-Shapiro滤波方案对2005年8月16日京津冀大暴雨的大尺度流场和中尺度系统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在高低空流场及中低纬系统配置非常有利的天气背景下,是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中,冷空气沿等熵面侵入到中尺度辐合系统中,激发了中尺度低涡的迅速发展,在孟加拉湾和南海源源不断输送的水汽配合下,导致了暴雨的发生;中β尺度对流雨团发生在滤波后1000hPa等压面的低涡中心北侧和850hPa中α尺度辐合线南侧,呈现暖式切变的降雨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东部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 5对2007年5月23-25日发生在贵州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48 h的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演变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强降水过程,模拟出了暴雨的强度、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导致这次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中尺度低涡,它的稳定维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增强、减弱,主要由低层的正涡度产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是大暴雨天气维持和发展的可能机制之一,强降水与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正涡度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尺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实况降水、FY-2C资料、实时探空、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2—5日川渝地区大暴雨过程主要环流系统、水汽输送特征,以及湿位涡和垂直螺旋度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环流背景是高空槽东移,耦合了"天鹅"台风动力阻塞维持在川渝地区的西南低涡,南侵的冷空气和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明显的气旋性辐合,导致不断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且降水过程中一直维持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湿位涡对本次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由于强降水湿位涡负值中心上空的大尺度下沉气流、强上升气流的倾斜程度和最大锋生强迫区的位置和强度,强降水落区(重庆西部)位于负值中心(四川盆地)暖气流一侧;垂直螺旋度发展演变与暴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螺旋度等值线密集(稀疏)时,强降水发生(减弱或结束),且暴雨发生时,总是伴随着高(低)空正(负)垂直螺旋度的耦合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博州一次秋季局地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物理量场诊断、FY-2C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1年10月21日博州出现的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对暴雨具有指示意义,散度场在博州高低空较好的耦合作用,有利于地面中小尺度的发展;垂直速度持续上升与加强为暴雨的产生与维持提供动力条件。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的演变能较好地监测暴雨发生的强度和落区,强降水区位于云顶温度梯度最大处,而非云顶亮温最强区域。降水回波持续时间长,主要以带状回波为主,同时伴有强的对流单体的产生是造成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回波形态。另外博州特有的地形在暴雨的落区预报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 概述 1989年8月31日20时04分(北京时,下同)—9月1日03时44分,滁州市降了局地大暴雨,降雨量为103.5mm(其中23—24时的1/小时内降雨60.0mm)。其他两个较大的降雨站,一个是定远县,日降雨量26.0mm,另一个是全椒县,日降雨量16.9mm。滁县地区其他4站以及合肥、肥 相似文献
14.
1999年湖北省梅雨期首场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各层天气图(地面至200hPa)、GMS逐小时卫星云图湖北省各站逐小时降水量等资料,对1999年6月22~23日湖北省梅雨期首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结果表明,强烈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西南急流左侧为潮湿不稳定以及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南下,触发了多个雨团,从而导致了1999年湖北省梅雨期首场大暴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次大暴雨发生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8月25~26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发生1次成灾十分严重的大暴雨过程。利用NCEP(1°×1°)资料对暴雨的影响系统、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并用位涡理论对此次暴雨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水汽输送,暴雨区上空强烈的水汽辐合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暴雨发生前的强烈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西北冷低压槽在青海东部和甘肃中部影响较弱,它在气压场上表现不是很明显,仅在暴雨区附近形成弱风切变;而325K等熵面位涡对此次暴雨的发生系统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高值位涡的冷空气沿着陡峭的等熵面下滑到底层,由于位涡守恒,从而促使低层垂直涡度急剧增大,从而导致了此次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一次高空槽与西南涡耦合造成的华北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20日西南低涡东北上影响华北,造成了华北地区大范围大暴雨过程。本文利用NCEP/NCAR 1o×1o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了本次西南涡北上加强的原因和造成河北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西南涡是这次华北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的持续与西南涡和中纬度高空槽(低涡)的耦合过程密切相关;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和加强;高空湿位涡扰动下传,使得西南低涡发展加强;暴雨发生时,其上空正涡度中心和强散度中心相耦合,强的上升运动对低层水汽辐合抬升产生暴雨十分有利;中低层的高能高湿为低涡的发展和暴雨的维持提供了能量和水汽。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气象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资料等,对2008年5月3日湖北省孝感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辐合是造成此次过程第一段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西风槽、西南涡和低空西南急流是其第二段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温度露点差<4 ℃、K指数≥36 ℃、△θse700-850<0 ℃与两段暴雨过程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整个过程主要是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所致,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强度变化及其移动,与两段强降水的强度及落时、落区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春末夏初发生在六盘水市的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导致全市最为严重的山涝及地质灾害。分析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水汽条件、能量特征,结合2次大暴雨的降水实况、成灾特点及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发现这2次大暴雨是在高能、高湿条件下,由于低槽切变系统入侵造成强烈抬升作用,触发高能量急剧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