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高频GNSS实时地震学与地震预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如何提高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给出了国际上GNSS位移记录、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测震速度记录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归纳出围绕高频GNSS地震学在震级与破裂过程实时反演中的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1)引入北斗系统,基于高频GNSS(GPS/BDS)双系统的实时位移解算方法来提高实时单站位移解算精度,使实时解算精度达到厘米级;(2)开展强震仪加速度记录基线偏移校正研究,弥补地震近场GNSS站密度不足问题;(3)强震仪加速度记录与GNSS位移记录特点不同,开展强震仪加速度数据与GNSS位移数据实时融合处理研究,快速获得包含丰富地震形变和速率的波形数据;(4)测震学方法可快速估算震级,但是在强震发生时会出现震级饱和现象,造成震级估算偏低.需要开展基于GNSS位移时间序列的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实时震级估算方法研究,通过与地震学方法比较和结合,来得到精度高、计算快的震级估值算法;(5)基于高频GNSS、断层初始模型快速选取、断层尺度、参数自适应调整是快速判断断层破裂方向的基础,在断层破裂过程自适应准实时反演算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分析,表明基于高频GNSS地震学的震级快速确定、震源破裂过程准实时反演算法的发展将对我国地震预警系统从"二网融合"到"三网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准实时地震灾情综合评估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后如何快速获取灾区震情信息、准确评估地震灾情,是震后应急救援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县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需求出发,开发了准实时地震灾情综合评估系统,基于MEMS强震台网的强震观测数据、县域承灾体基础数据和手机终端获取的震后地震现场实时灾情信息,综合采用承灾体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和灾情动态修正算法,实现了县市地震灾区灾情准实时评估,为灾区地震应急指挥、救援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Cut And 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 依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准实时地震波形数据服务系统, 通过接收区域实时连续波形数据, 构建了首都圈地区准实时准自动波形反演系统, 使系统实现当地震大于3.5级时, 可自动、 迅速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 同时考虑到一些台站的地震波形质量或信噪比等因素, 系统也可通过人为干预方式重新反演求得相关结果。 文中详细阐述了震源机制解波形反演系统的运行流程及该系统的基本构建思路, 并对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青海省“九五”新、改建数字地震台地震数据传输方式的研究,用X.25组建数字地震台网广域网,可方便地实现数字地震数据的准实时传输,其组建简单,台站终端设备接入方便,运行成本低;同时,数字地震台网广域网也可用DDN、RF组建,使“九五”已建台站和“十五”待建台站数据传输良好地衔接。  相似文献   

6.
遥测台网传输信道选定陈阵阳(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主题词:遥测台网,地震数据,传输信道1前言遥测地震台网就是把不同空间分布的地震台网检测到的地震信号用遥测的方式实时或准实时地传送到台网中心进行集中记录和统一授时并用计算机处理地震数据的一种地震台网。遥...  相似文献   

7.
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是实现我国地震观测系统数据汇集处理工程化、运维管理智能化以及地震监测服务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新升级研发的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系统实现了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波形数据流服务,其具有丰富的适配器用于汇集地震监测台站或数据中心的实时地震波形或触发信息数据流.新系统支持快流/慢流混合传输和预警数据低延...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我们在理解地震物理过程及其复杂性上的显著进步。这对于减轻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TCP/IP传输协议及其在广东省数字地震台网联网中进行地震波形准实时传输应用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地震监测中心主要是以手机短信形式向有关人员发送地震速报信息,需要查看震中的详细位置或震中距只能手T在地图上查找测量.地震速报实时显示系统,可以以电子地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地震三要素使用户除了能用手机短信获取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实时获取地震速报信息.  相似文献   

12.
L.  Moratto  G.  Costa  P.  Suhadolc  陈鲲 《世界地震译丛》2009,(6):27-40
在阿尔卑斯山脉东南部地区进行了震动图(ShakeMap)的实时生成研究。ShakeMap软件系统已经在该地区安装,并已经可以与Antelope数据采集系统获得稳定的界面,能够从波形数据中提取地面运动的参数,并且在地震发生5min内生成震动图。为了评价台站密度的影响,我们计算了2004年博韦茨地震(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的合成地震图,以及不同网格大小虚拟台站的震动图。结果表明,密集且均匀的台站分布是产生精确震动图的基本条件,目前弗留利中部地区的台站密度已经足够可靠地估计最强烈震动区域范围内的震动程度。使用特定地区的地面运动预测方程和从记录到的地面运动预测宏观地震烈度的经验关系,相关的震动图能够实时或准实时地生成。通过弱震动(2007年克劳特地震)和强震动(1998年博韦茨地震)的观测数据和ShakeMap结果的比较,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地震学史     
引言 目前,地震学是指关于震源(主要为天然地震)、地震波及其传播所在介质属性的研究。在此定义下,地震学仅仅只有100年的历史,但是人类试图了解地震却可追溯到科学发展的初期。地震学这门学科,比之其他的学科更受到其研究对象的影响。从1755年葡萄牙的里斯本地震到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的发生,破坏性地震不断激发科学界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实时GNSS地震仪系统实现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频GNSS数据实时精密单点定位(RTPPP)可实时获得地表瞬时动态形变和地震波信号,为地震参数快速确定、地震快速响应及海啸预警提供实时的观测资料.本文构建了实时GNSS地震仪系统,主要包括RTPPP和实时探测两部分.利用RTPPP 方法处理了模拟的震动实验平台实验数据和2010年Baja California地震的数据,并与惯导(IMU)、事后PPP和差分相对定位结果比较,定量评估了实时GNSS地震仪系统的精度.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水平方向优于1cm,高程方向优于3cm的实时定位,且对Baja California地震的实时探测结果与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公布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重构地震学     
日本3·11大地震和海啸发生两个月之后,5位日本地震学家反思其从中吸取的教训与得到的启示。 1整合所有可利用的数据 (Takeshi Sagiya,Nagoya University,Japan) 假如历史记录更完整一些,假如数据之间的差异早点被发现,那么,即使日本政府没有预见到在日本东北部会发生9级地震,我们对此次地震可能也会有所警觉。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中的应急地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毁灭性大地震.地震发生于一段曾被认为存在中度地震危害性的断层上,在震前几乎没有观测到前兆现象.考虑到四川省现有地震台的覆盖面,应急地震学本来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震带来的一些破坏,并对震后应急反应方面给予帮助.从回顾的角度上看,文章证明仅仅用两个三分量地震台站就足够在10s内对地震的震中位置给出误差范围在20km的定位.从P波初至的前4s信号,可以估计地震的震级为7级;更准确的震级估计则可以利用耗时2min的Pn1波形模拟来完成,此时在500km外的地震台站刚刚接收到S波.利用震后2h内发生的5级以上余震,破裂区域能被很好的显示出来.在几个小时内,更详细的破裂过程和有限断层模型能通过分析远震体波记录来得到,并可随时用来计算地面强震动,从而在没有实时强震记录可用的情况下为救援工作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大尺度断层活动性数值模拟及地震学类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大尺度断层(100~1000 km)的二维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平台,采用接触模式,模拟了百年时间尺度走滑断层的位错运动.结果表明,不同的断层力学参数,特别在断层强度非均匀分布的状态下,断层位错运动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时、空分布的特征.然而,不同模型的断层位错运动还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断层位错运动表现为闭锁期、准静态预滑期和瞬间滑动,以及与之相应的应力(应变)的积累、调整和释放等等.这些结果也与实验室内小尺度的岩石物理实验相类似.与此同时,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表现出的重复性和准周期特征较为相似.模拟发现,对于参数分布较为复杂的断层模型,其数值模拟提示的地震过程相对复杂得多.对于一个近尺度近1000 km,在接触面上设置了两个剪切强度相对较大区域的断层模型而言,模拟对应地震活动显示,其模拟地震断层位错分段发生,其高强度的区域基本控制了断层的地震位错运动.整个断层的模拟地震位错呈现出了地震触发、震中迁移、大震重复等与实际地震活动性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牡丹江地震台国产数字地震仪数据流因仪器或软件故障,出现断记现象,影响数据使用。利用Visual Basic 6.0,开发数据流实时监视软件,解决数据流中断问题。该软件安装以来,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地震学和IRIS     
地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地震——看起来是不可预测的和特殊的。我们还远未达到从基本定律出发的、对地震的全面了解,而且很少有机会能进行可控实验,来分离出控制地震发生的特殊的物理条件。然而,根据地震观测结果的长期积累,导致地震活动的构造过程的描述以及震源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对于对导致地震孕育的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感兴趣的地震学家来说,要在地质构造的存在或范围上或者一个区域变形模式方面得出结论,一次地震的发生,记录和分析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地震学家研究地震断裂机制时,一个地震的高质量的记录可以为假设的震源模式提供一个新的约束。较好的地震资料有时有助于证明或证伪称有争议的假说,但更经常地是导致物理模型和概念的渐近式的进化。地震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高质量的观测资料的汇集成为我们这门科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在与地震震源相关的广泛的科学问题中,IRIS设备已经取得了可能的成就。除了由于由IRIS仪器收集的地震数据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带来的优势外,还在IRIS设备的协助下,在地震数据如何分享、管理和分配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篇短文的目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强调IRIS在技术和组织方面的成就,这些成就导致了1994年两次千载难逢的深震的观测。第二,讨论IRIS设备如何才能够有助于解决目前震源理论方面的一些争论。最后,描述怎样用新方法将这些日益增加的高质量的地震数据用于监控全球地震和应力释放,以及这些数据的迅速传播和分析怎样产生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学     
这份报告总结了过去三年中地震学的进展。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它们都具有特别的意义。第一类地震包括发生在俯冲板块边界上地震空区中的较大地震和大地震。1985年3月3日智利瓦尔帕莱索地震(M_S=7.8,M_W=8.0)发生在有充分资料证明其大震周期为86±10年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上一次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M_S=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