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交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彭新东  吴晓鸣 《高原气象》1999,18(3):451-461
应用1988年版日本谱模式JSM,对比分析了Arakawa-Sckawa-Schubert、Kain-Fritsch、KuoAnthes和Gadd-Keers等几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梅雨锋暴雨对流系统模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1988年版日本谱模式JSM,对比分析了Arakawa-Schubert、Kain-Fritsch、Kuo-Anthes和Gadd-Keers等几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梅雨锋暴雨对流系统模拟中的表现.对1988年7月中旬日本九州地区一次梅雨暴雨的模拟结果显示,建立在多种积云簇作用平衡基础上、并刻划了积云内上升和下沉气流作用的Arakawa-Schubert方案表现最佳.结果同时显示,在模式积云对流与模式环境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高质量的初始条件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理想的中尺度数值模拟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侯瑞钦  程麟生 《气象科技》2007,35(4):458-463
利用MM5模式,选用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2002年7月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讨论了同一水平分辨率下不同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特征、中尺度特征和云物理特征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案对强降水中心落区影响不是很大,但对降水强度有较大影响;4种方案次网格尺度和网格尺度降水对总降水贡献不同;GR和KF方案的闭合假设中考虑次网格尺度湿下沉气流,可一定程度再现一些中尺度特征;4种方案模拟的云物理量特征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梅雨锋锋生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兵  乔全明  张立 《大气科学》1991,15(2):92-100
本文分析了一次梅雨锋的锋生过程,并利用锋生函数和温度平衡方程,讨论了影响梅雨锋形成和维持的因子。结果表明:感热加热是使江淮流域低层锋区消失的主要原因,潜热加热以及水平运动造成的变形是维持梅雨锋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梅雨锋生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兵  乔全明 《大气科学》1991,15(2):92-100
  相似文献   

7.
1991年梅雨锋暴雨与锋生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原始方程模式锋生环流诊断方程对1991年7月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锋面横向次级环流在低层是一个热力正环流,低空急流出口区的次级环流使锋面附近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100hPa青藏高压东侧的偏北风与中层的偏南风耦合形成择流层上层的反环流叠加在锋面横向环流上形成深厚的上升气流区是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2008年冬季准静止锋与1998年夏季梅雨锋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比2008年1月出现在华南的冬季准静止锋和1998年6-7月出现在江淮流域的夏季梅雨锋得出如下结论:(1)2008年冬季静止锋和1998年夏季梅雨锋的阻塞形势和暖湿气流来源基本一致.(2)锋生作用均在低层较为明显,但锋生结构不同.2008年冬季静止锋锋生较强,坡度较小,高度到达对流层中上层;1998年夏季梅雨锋锋生较弱,锋区主要集中在800 hPa以下.2008年降水主要发生在静止锋北侧,1998年夏季降水则主要发生在锋区附近.(3)影响锋生的要素不同.2008年静止锋锋生为温度、湿度、风场的共同作用;而1998年静止锋锋生主要为湿度和风场的影响,温度场几乎没有对其产生影响.(4)降水机制不同,2008年1月的冰雪天气为静止锋锋面抬升和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抬升共同作用所致,而1998年夏季的梅雨是由低层不稳定的触发、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抬升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暖切变型梅雨锋的天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张晶  韦统健 《气象科学》1994,14(3):203-215
本文利用推广的Sawyer-Eliassen锋面次组环流方程对一次江淮切变线──梅雨锋系统的次级环流进行了诊断研究,讨论了它的特征以及形成。发现各强迫项在不同地理位置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形成的环流特征也不同。高低空急流及凝结加热对次级环流的形成和加强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梅雨锋暴雨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5年7月上旬江淮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为研究对象,选取WRF模式中Lin和Ferrier两个微物理方案和KF、NKF、Betts-Miller-Janjic三个积云参数化方案,经过组合得到6组方案,进行两重网格嵌套模拟,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6个方案均能模拟出降水雨带的走向、降水中心,其中Ferri-er和NKF方案及Ferrier和Betts-Miller-Janjic方案模拟的降水强度和分布与实况最接近;在模拟降水量时采用微物理方案Ferrier初始阶段效果好,采用微物理方案Lin在后期效果好;当微物理方案相同时,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变化对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相对比湿的反映敏感;粗网格采用一定的积云对流参数化后,可一定程度再现α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模拟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1998年7月28—29日发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温湿扰动对于强对流的发展及暴雨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低空急流核和切变线配合的存在有利于大暴雨的产生。湿位涡场结构在暴雨增幅期与暴雨增幅前期和暴雨减弱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施曙  赵思雄 《大气科学》1994,18(4):476-484
本文对1986年6月22日出现于长江中游的一次中低压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这个中低压水平尺度约500km,生命史为一天,但是形成了日降水量263mm的特大暴雨。分析揭示,梅雨锋是一条近于东西走向的正涡度带状分布区。而这一带状区中存在强烈的中尺度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和深厚的上升运动区,有利于中尺度低压的形成。#FKM#FS和θ的剖面表明,条件对称不稳定(CSI)可能是这次梅雨锋暴雨的一种触发机制。此外,由拉格朗日方法对气块三维轨迹的计算表明,来自高低空和不同方向的两支大尺度气流的结合使高空辐散加强,可能对中低压的  相似文献   

14.
王文  蔡晓军  隆霄 《干旱气象》2007,25(4):5-11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的模拟资料对"99.6"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流动量输送(CMT)和视热源视水汽汇分析。CMT诊断分析表明,水平动量残差在切变低涡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中尺度低涡发生初期对流层低层动量残差X主要是加速西南气流的北上;在对流层中层动量残差在槽后加速冷空气南下,在槽前加速西南暖湿气流北上,非常有利于东亚大槽的发展。在低涡切变线强烈发展时,850hPa的X方向与发生阶段相反,此时西南气流受到了强烈的减速作用,同时500hPa东亚大槽的前部和后部出现了减速气流的动量残差,槽后冷空气和槽前的暖湿气流都已经受到减速作用,此后低涡切变线逐渐衰减。低涡切变线发展到最强的阶段,强X矢量几乎总是与强烈上升运动区相对应,能量转换E的水平分布表明,大尺度系统与中尺度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非常复杂,并不是简单的能量串级过程,但能量主要是从大尺度向次网格尺度转换。200hPa动能转换E的带状分布非常清楚,E的正负大值中心分布在高空急流的2侧,表明高空急流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诊断分析显示,强凝结潜热的释放与低涡的发展相伴随,但视热源只与β中尺度系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视水汽汇有和视热源非常相似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TRMM/PR资料分析1998年GAME/HUBEX期间梅雨锋雨带结构(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1998年GAME/HUBEX试验期间的常规观测资料,利用TRMM/PR产品分析了一个梅雨锋面雨带的结构以及一些大气学特征。星载测雨雷达(PR)能够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提供锋面雨带的某些细节特征和内部结构。利用PR资料得出的结论与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诊断分析的结果相当一致。以往根据地面雷达发展的雷达气象理论仍然适用,并且效果更加准确可靠。这说明在降水空间结构以及梅雨锋特征的分析中,PR有相当的优势和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结合1998年GAME/HUBEx试验期间的常规观测资料,利用TRMM/PR产品分析了一个梅雨锋面雨带的结构以及一些大气学特征。星载测雨雷达(PR)能够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提供锋面雨带的某些细节特征和内部结构。利用PR资料得出的结论与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诊断分析的结果相当一致。以往根据地面雷达发展的雷达气象理论仍然适用,并且效果更加准确可靠。这说明在降水空间结构以及梅雨锋特征的分析中,PR有相当的优势和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引发梅雨锋暴雨的频发型中尺度低压(扰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董佩明  赵思雄 《大气科学》2004,28(6):876-891
利用再分析资料及加密观测资料,对1999年6月下旬有利大尺度环境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上频发的5个中尺度低压(扰动)进行了诊断研究.由合成分析得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尺度低压(扰动)的基本特征(共性);依其特征将之归纳为两种类型;之后选择两个典型个例分析了它们各自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征的异同(个性).分析结果揭示了梅雨锋中尺度低压(扰动)的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暴雨过程中对流活动的详细过程及典型雨团的路径和生命史.此外,高山站每小时的风记录等信息反映出低空西南急流和其上大风速中心同中尺度低压(扰动)及暴雨发生演变过程有密切关系.高空急流对中尺度低压(扰动)的发展及暴雨有明显的作用,有无高空西风急流与低空急流的耦合似乎是未来发展与不发展中尺度低压(扰动)之间重要的动力学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次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顶亮温(TBB)和中尺度模式WRF输出的15 km高分辨率资料,对2008年影响浙皖赣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流层中低层切变线的维持以及低涡东移、发展是暴雨发生的天气尺度背景.TBB数据显示,在切变线附近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并东移、发展.与暴雨区相对应,在低空西南急流左侧存在多个β中尺度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高空西风急流人口区右侧排列着一系列的辐散中心,表明该地区存在较强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对流层低层高温高湿、中高层冷空气侵入,导致大气层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湿位涡的分布与中心位置对暴雨落区及强度具有较好地指示意义.暴雨区附近对流层高、低层都存在较明显的位涡水平平流,导致位涡扰动不断地自上游向下游地区移动.锋区前暖区的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强垂直位涡柱,引发气旋性环流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辐合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9.
斜压Ertel-Rossby不变量在梅雨锋降水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绝热无摩擦下,位涡(PV)的守恒性、不可渗透性和可反演性使之非常广泛地应用在中高纬度天气学诊断分析中,但由于其本身不包含力管项,无法描述强烈天气的快速流形等局限性,因此分析了Zdunkowski and Bott(2003)提出的斜压Ertrl-Rossby不变量(ERI),结果表明,绝热无摩擦条件下的ERI在其表达式中就已经明确地包含了螺旋度和PV的表达式,同时也涵盖了斜压大气中的力管项效应,可以描述快速流形的天气系统,具有PV所不能取代的优点,这使得它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还利用ERI诊断了2003年7月3~6日的一次梅雨降水过程,结果表明,ERI完整地刻画了这次降水带南移及降水强度变化的特点,随着24h累积降水带的移动,ERI低值区也随之移动,二者吻合非常好。和PV相比,ERI对降水落区及强度变化的诊断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