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高寒草甸退化演替中的植被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干扰,高寒草甸退化已成为青藏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精准识别其退化程度并制定相应恢复策略,对实现高寒草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低空间分辨率MODIS数据为草地遥感监测的主要数据源,但难以满足景观破碎度或异质性较强地区的应用。本研究基于野外调查资料,利用多源遥感数据(MODIS、Landsat、Sentinel-2)研究不同空间分辨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的响应,为准确评估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程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高寒草甸退化,植被群落优势种演化趋势为禾草—矮嵩草—小嵩草—杂草群落;植被高度和生物量先快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或趋于稳定,植被覆盖度和NDVI的变化呈相反特征。(2)随着湿地草甸旱化,植被群落优势种从藏嵩草演变为矮嵩草或小嵩草,湿地旱化初期植被高度、生物量和覆盖度平均值略低于原生湿地,NDVI略大于原生湿地,差异不显著。(3)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与Sentinel-2或Landsat的NDVI相关性均优于MODIS,说明Sentinel-2和Landsat的NDVI对高寒草甸退化演替过程更加敏感,采用该数据能更准确评估高寒草甸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王秀红 《自然资源》1997,17(5):71-77
本文用数学模式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下限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叶敏  张宏  泽柏 《山地学报》2006,24(B10):288-293
人类活动、小型哺乳动物行为活动以及自然因素是引起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子。一般情况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放牧、施肥强度呈单峰曲线。长期过牧使高寒草甸退化严重,而围栏封育能使这种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围栏封育有时不符合“放牧优化假说”。工程活动,小型哺乳动物的活动、冻土退化使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变化。此外,地形引起水、热、养分的再分配,使不同的生境有着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概述各干扰因子及不同干扰频率的不同作用。为保护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军雄  张宏泽柏 《山地学报》2006,24(B10):282-287
高寒草甸氮素循环过程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与土壤、植物的发生、发育紧密联系,因此对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不同过程高寒草甸氮素循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层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寒草甸是高原上适合高寒草甸形成的气候层带在其下垫面上“投影”的产物 .在垂直带中 ,高寒草甸分布的上下限是上述气候层带上下限的指示 .高寒草甸下限分布趋势面与高原基面趋势面相交的闭合曲线区是高寒草甸在高原上水平分布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正>从昆明乘民航班机到达香格里拉机场,走出客舱,映入眼帘的便是纳帕海湿地神奇的风光:天高气爽,远处雪山熠熠生辉;近处绿油油的草甸上随处可见成群的牦牛、臧马,宁静和谐的纳帕海,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两种山地草甸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典型山地草甸土和黄壤性山地草甸土的代表剖面,研究了土壤形成的条件和特点,推断在气候和植被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地形因素的差异引起的水环境的不同,是造成两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用比较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其相邻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然后从高寒草甸上下限垂直分布的特征出发,半定量地阐明了上下限分布特征的原因以及决定上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出发,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罗丹  张宏  泽柏 《山地学报》2006,24(B10):275-281
生物量是重要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物质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高寒草甸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是高寒生态系统的主要植被类型。回顾了高寒草甸生物量的研究成果。高寒草甸生物量呈典型的金字塔式垂直分布格局,地上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10cm的冠层,地下生物量也集中分布于0—10cm的土层内。增温和多雨会降低生物量,叶面积和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成正相关关系,氮素的增加有助于植被生物量的增长,而放牧率与生物量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两种山地草甸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典型山地草甸土和黄壤性山地草甸土的代表剖面,研究了土壤形成的条件和特点,推断在气候和植被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地形因素的差异引起的水环境的不同,是造成两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历山山地草甸的生态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琳  张金屯  欧阳华 《山地学报》2004,22(6):669-674
以山西历山的舜王坪草甸为研究地,运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数量生态方法对9个群落进行划分,得到一个明显的随放牧强度变化的群落序列,即从群落Ⅲ、Ⅳ到群落Ⅴ、Ⅵ再到群落Ⅷ,分别为过牧阶段、中牧阶段和轻牧阶段。可见,利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可对不同放牧强度的群落进行划分和排序。从草甸的生态关系研究得出历山山地草甸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运用DCCA排序法,综合样方和土壤环境因子信息,定量综合研究了放牧草甸与周围土壤环境的生态关系。DCCA第一轴也表现为放牧梯度,在过牧阶段的群落中,有机质和N的含量较高,土壤的退化滞后于植被资源的退化;而在轻牧阶段的群落中,营养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广西山地草甸土的形成特点及其理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作雄 《热带地理》1990,10(2):132-137
  相似文献   

13.
西藏当雄高寒草甸碳通量定位观测站小气候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藏当雄高寒草甸碳通量站4 a高密度小气候观测资料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的规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风、大气压、土壤温度及湿度、土壤热通量的年变化规律.该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强、日照长,太阳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空气湿度小,较干燥,雨季和旱季分明,降水集中强度小;气压低,有常风;土壤温度年变化较小,土壤湿度和降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降水节律是土壤湿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2000-03到2001-02的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辐射及各分光辐射的变化特征,将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草地生产力形成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海北站区Eg、Er、UV、PAR、NIR和En具有明显的日、年变化,年内其总量分别达6 278.867 M J/m2、1 515.139 M J/m2、311.242 M J/m2、2 576.777 M J/m2、3 397.404 M J/m2和2 542.950 M J/m2,其中在植物生长期的5~9月分别为3 181.215 M J/m2、698.021 M J/m2、165.955 M J/m2、1 133.965 M J/m2、1 673.871 M J/m2和1 668.805M J/m2。年内Er、UV、PAR、NIR和En占Eg的比例分别为0.242、0.048、0.410、0.540和0.410,在植物生长期分别为0.219、0.052、0.413、0.528和0.527。对Eg和PAR提出了下列形式的模拟求算式:Eg=Eg0(0.0897 0.9768S/S0)和PAR=-3.804 4 0.417 7Eg,模拟效果较好,可利用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对塔里木盆地北部盐化草甸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全球变化对塔里木盆地北部盐化草甸净第一性生产力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全球变化对土壤蒸发和盐分积累的影响依地下水埋深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地下水埋深愈大,NPP对全球的响应愈明显,NPP的增幅也愈显著。地下不埋深愈小,土壤积盐愈强烈,盐化草甸植被的演替也愈明显,由此导致多数草甸植物的逐渐消失和多汁盐类灌木数量的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6.
灌丛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长秀  张宏  泽柏 《山地学报》2006,24(3):357-365
以川西北高原红原县为研究区,用方格取样法,在相邻的高寒灌丛草地和高寒草甸样地中分别随机取0~20 cm土样50个,并分析了这些土样的土壤性状。利用SPSS(1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个样地的各种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空间异质性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草甸样地的粘粒含量、Ptotal、Ntotal、ORG、Pavail、Navail、Kavail的含量都高于灌丛样地,且两样地速效养分差异极显著,但草甸样地土壤的ORG、Navail、Kavail的变异系数(CV)却明显小于灌丛样地,特别是Kavail的CV值,灌丛样地比草甸样地高出了53.37%;相关分析还表明,相对于草甸,灌丛样地中各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增强。说明灌丛对高寒草甸土壤资源的异质性有明显的影响,其存在降低了草甸土壤养分的均值含量并增强了土壤养分的变异性和侵蚀潜力,不利于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生长季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草场退化严重。在青藏高原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选取中度退化及未退化高寒草甸,用热红外辐射器模拟气候变暖,研究草地退化和气候变化对生长季草场数量和营养承载力(可消化蛋白承载力和代谢能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化后,莎草科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值降低,而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重要值逐渐增加;(2)退化对植被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退化伴随着气候变暖使地上生物量在6月和9月分别显著降低了(87.17±6.93) g·m-2和(38.89±2.23) g·m-2;(3)退化在6月和9月使牧草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9.15%和33.74%,但使牧草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1.68%和15.34%,牧草品质下降明显;(4)退化伴随着气候变暖使数量承载力和代谢能承载力在6月分别降低了(2.63±0.21)、(6.94±0.55)羊单位·hm-2,在9月分别降低了(1.17±0.07)、(3.1±0.17)羊单位·hm-2。研究区草场代谢能承载力>可消化蛋白承载力>数量承载力。研究区生长季牧草营养供给充足,适宜承载力为数量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高寒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放牧利用草地资源之一。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隅海北站内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甸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测定土壤根系和有机碳含量。研究得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贮存有巨大的根系生物量 (23544.60 kg ha-1~27947 kg ha-1) 和土壤有机碳 (21.52 GtC);自然土壤表层 (0~10 cm) 储存了整个剖面土壤有机碳总量的30%左右。比较发现,高寒草甸土壤的有机碳平均贮存量 (23.17×104 kgCha-1) (0~60 cm) 较相应深度的热带森林土壤、灌丛土壤和草地土壤的有机碳贮存量高约1~5倍多。在全球碳预算研究中,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库不可忽视。随着全球变暖,表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CO2将增加。为了减少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应加强高寒草甸土壤地表覆被的保护,合理种植深根系植物。这对减缓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速率以及可持续开发高寒草甸的生态服务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五种植被生物量及环境条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和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藏篙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小嵩草草甸这5种不同植被类型所对应的土壤湿度依次降低,而所对应的土壤温度依次升高;植物种类数量表现为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小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藏篙草草甸。地上生物量高低依次为小嵩草革甸>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藏篙草草甸;地下生物量则表现出金露梅灌丛革甸>矮嵩草甸>小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的特征,而其在年内的周转值表现出金露梅灌丛草甸>正承复的矮嵩草草甸>小篙草草甸>矮篙草草甸;土壤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表现为0—40cn整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小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0—10cm的表层土壤有机质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简单、快捷的获得草地单个物种及群落地上生物量资料的方法,可以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在传统的直接收获法测定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基础上,结合物种的种群特点,利用与生物量密切相关的高度、盖度、密度等植被生态参数,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各植物种的最适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其中禾叶嵩草、垂穗披碱草、高山韭等物种生物量最适模型为幂函数方程,其他物种最适模型除却长毛风毛菊是二次项方程外均为线性方程。这些模型拟合精度较高,经检验,单个物种生物量估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9,且大部分平均相对误差10%。对于草地群落地上总生物量,估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相关系数为0.965,各样方的相对误差大都10%,平均相对误差为5.672%,说明利用这些模型估算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