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科  赵俊峰  薛锐  闫占冬  李旋  李一凡 《沉积学报》2022,40(5):1367-1377
河流沉积是陆相沉积环境和地层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相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侏罗系延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煤和储油层系。延安组早期河流沉积发育,延安一带出露典型沉积剖面,是剖析河流构型特征的难得窗口。采用沉积学理论和构型要素分析方法,在野外露头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分析了延安组下部辫状河、曲流河的沉积构型特征,探讨了古河道规模和河流类型转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延安组延10沉积期辫状河发育,主要由河道、顺流加积体和沙质坝等单元组成,多期河道沉积叠置,呈厚层板状分布,泥质隔夹层不发育;延9早期演变为曲流河,发育河道、侧向加积体、废弃河道、泛滥平原及决口扇等构型单元,泥质隔夹层较发育,砂体连续性变差。采用经验公式估算,延10辫状河河道宽度为19.34~373.22 m,延9曲流河河道宽度16.81~99.21 m。延安组早期继承了富县组沉积期的古构造—古地理格局,随着填平补齐的发展和盆地沉积范围的扩大,古地形变缓,物源供给减弱,导致河流类型由辫状河演变为曲流河。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同物源体系供给条件下河流沉积构型特征及类型转换,油气储层预测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从河型及其分类研究、现代河流沉积调查、河流沉积相与相模式研究、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河流沉积砂体建筑结构精细解剖、河流沉积模拟研究等六个方面回顾了自《沉积学报》创刊以来20年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我国的河流沉积学取得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状河概念的引入与普及、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的推广、界面层次的划分和及其概念的扩张、岩石相类型和岩石相组合概念的应用、河流砂体露头调查的方法与技术、沉积构造的沉积动力学解释、层序地层学在河流沉积研究中的应用、河流沉积过程的模拟实验、河流相储层的建模技术等方面。但是20年来,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并没有出现国际公认的理论首创,应当加强河流沉积学的研究组织,吸收地理地貌和水利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不断扩大河流沉积学的研究领域,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使我国的河流沉积学研究走在国际河流沉积学研究的前列。  相似文献   

3.
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11J11密井网区曲流河储层为例,在曲流河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原型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岩心、测井及动态等资料,探索了一套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在基于构型分析的精细等时地层对比及单井构型要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的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曲流河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拟合结果既符合曲流河沉积成因理论,又与研究区动态资料吻合,说明研究成果是可靠的,由此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曲流河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空间分布特征,为分析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对类似油田精细储层研究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并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11J11密井网区曲流河储层为例,在曲流河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原型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岩心、测井及动态等资料,探索了一套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在基于构型分析的精细等时地层对比及单井构型要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的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曲流河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拟合结果既符合曲流河沉积成因理论,又与研究区动态资料吻合,说明研究成果是可靠的,由此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曲流河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空间分布特征,为分析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对类似油田精细储层研究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并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河流相储层大多已进入开发后期,急需表征内部复杂构型分布,但目前河流相差异构型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还很薄弱,油田区构型表征模式指导不够.因此,以山西大同露头为研究对象,采用露头精细描述与测量、GR测定、粒度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河流相储层差异构型模式.研究认为:基于砂地比、古水深将露头区划分为9个短期、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不同位置河型差异明显;随着基准面升高与河型的转化,由狭长状心滩坝转变为正常的心滩坝,再过渡窄带状心滩坝或点坝的组合样式,最后演变为马蹄状点坝;3种河型砂坝(心滩坝或点坝)厚度与宽度、砂坝宽度与河道宽度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为相似露头构型分析提供借鉴,亦可为相似油田区构型精细表征提供模式指导.   相似文献   

6.
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曲流河储层在我国各大油田占有很大比例,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被复杂的储层内部构型所遮档,难以应用常规油藏描述方法进行挖潜.为此,从储层构型的起源开始,分析建立储层构型定性及定量构型模式的研究方法,包括露头和现代沉积、探地雷达、高分辨率地震以及经验公式,并对各种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简评.结合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实践,分3...  相似文献   

7.
曲流河道地貌迁移规律是重建与恢复古河道储层构型与历史演变的基础,是预测未来迁移演化趋势的前提,目前正成为国际河流沉积演化研究的热点。通过地貌形态学与河流沉积学的学科交融,以额尔齐斯河和诺威特纳河两条典型天然曲流河道为研究对象,结合Google Earth和ACME Mapper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历史卫星图像,提出现代曲流河道地貌迁移构型表征新方法与思路。在前人基础上,综合采用28种刻画要素对曲流河道平面构型进行层次解剖,更加精准定义弯度指数(S)与曲率(C),并首次运用3种新构型表征参数:上游偏转角(Δθ)、下游偏转角(Δθ')和扩张系数(KM),实现曲流河道迁移构型表征的定量过程学分析。通过对12条优选典型河曲的构型刻画,表征6种迁移结构:对称扩张、上游旋转扩张、下游旋转扩张、对称收敛、上游旋转收敛和下游旋转收敛结构,归纳出9种迁移模式,并结合地貌过程学定量表征思路,探讨其对现今地下储层构型方法的重要指导意义,以期推进河流地貌形态学与河流沉积学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的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基础上,充分考虑自然界中河流沉积演化规律以及海上油田的资料基础与经济开发尺度等因素,遵循地质体分级原则与依据,建立了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分级方案。从地质成因、主控因素、时空规模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河流相复合砂体13级构型单元的基本特征,并解析其与相关沉积地质体级次的关联性。与现有的储层构型分级的差异主要在于新增了“复合点坝”级次,复合点坝是多期残存点坝以复合体形式叠置而成的沉积单元,该级次是储层构型理论、海上油田资料分辨能力与经济开发尺度三者的契合点,是海上油田“地震导向、井震联合”构型研究思路的良好实践。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分级对于指导海上油气开发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是现代河流水利学研究关注的重要河流要素,不同于曲流河点坝和辫状河心滩,但在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中鲜有关注。选取现代松花江典型河段,开展基于水动力学的沉积数值模拟,恢复曲流串沟型江心洲的演化过程,建立了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洪水期曲流河发生漫滩冲刷,串沟发育扩张,截弯取直,形成分汊河道及江心洲地貌;2)分汊偏移角、相对梯度优势可用于预测短期汊道存在的稳定性;3)串沟型江心洲形成于曲流点坝残余沉积之上,发育洲头侵蚀、洲尾加积、翼部双侧积,但垂向加积主要发育在顶部,不构成沉积主体结构。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曲流江心洲沉积模式,揭示了曲流河江心洲内部结构及分汊河道水动力特征,对现代河流治理和地下河流沉积储层刻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从河道类型的划分、河床演变与河型转换、河道沉积与河流砂体的建筑结构要素、河漫滩沉积、季节性河流与分支河流体系、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河流沉积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近十年来河流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工程师认识到河道形态是连续可变的,而不是只有4~40多个端点类型。河床的演变受河床比降、流量变幅、河岸沉积物粒度构成、气候、植被以及构造沉降速率等多方面的影响。垂向剖面分析法难以对古河流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运用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重建河道内大型底形的地貌形态是河型判别和河流相模式重建的正确方法。河漫滩是河流沉积事件记录最为齐全的部位,对河漫滩、天然堤和泛滥平原沉积层序的研究能够揭示更多古河流沉积过程以及古环境、古气候和古生物方面的信息。对季节性河流、受季风强烈影响地区的河流、以及不同气候带河流所发育的独特沉积构造和建筑结构要素的研究不断增加。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也得到不少质疑。我国学者应当注重对现代河流地貌形态和沉积过程的观察,把河床演变学的定量方法与沉积学的观点、理论和资料相结合,利用露头、三维地震资料和探地雷达技术建立河流砂体内部建筑结构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古河流河漫滩和泛滥平原的沉积过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加强对不同构造和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的差异性研究,不断发展河流沉积学研究技术,加强河流沉积学实验室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河流沉积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支撑,为推动国际河流沉积学发展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弯度曲流河砂体规模定量表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流河砂体储层是重要的陆相碎屑岩储层类型,采用“将今论古”的思路,以一系列现代高弯度曲流河的基础数据分级构建定量知识库,实现对地下砂体规模的定量表征。从曲流河成因和形态方面对定量表征开展可行性分析,在相对平坦的地形条件下,当河流通过增加河道弯度和加长流路来减小河道坡降比以趋于输沙平衡且做功最少,同时堤岸主要由细粒物质组成时,河型向曲流河转化,河道平面几何形态呈正弦派生曲线,在演化过程中河道形态和砂体规模保持良好的规律性;结合储层构型理论的分级表征思路,基于砂体规模的不确定性,通过现代沉积数据选取恰当的置信水平,分级构建多组经验公式,形成高弯度曲流河定量知识库;压实减孔量是沉积物埋藏后体积减小的主要因素,通过去压实校正,建立现代沉积与地下砂体的定量联系,对地下曲流河砂体规模进行原始沉积状态下的定量表征。经实际资料验证,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2.
刘振坤  吴胜和  王晖 《地质与资源》2012,21(3):337-340,325
利用卫星照片测量了全球27个典型现代曲流河点坝的规模参数,对曲流河点坝的沉积特征参数进行了半定量到定量的研究,建立了曲流河点坝的长度、宽度与河流满岸宽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并探讨了应用于曲流河相储层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概括了国内学者对河流相、冲积扇、三角洲等不同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将对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河流沉积物的详细定性相分析对于沉积过程和古河道形态的重建来说,是一个有用的工具。此外,河流沉积体的详细定量研究是改进烃类储层数学模型的一个基础。该类模型用于选择烃类储层中的最佳井距,以及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研究。定量沉积学的研究涉及到河流沉积体在储层规模上(构型分析)的空间分布,以及单个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内部相结构。特别重视粒径分布的分析,因为它与渗透率是成正比的。  相似文献   

15.
碎屑岩油气储层构型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由Miall(1985)运用于河流相储层表征。碎屑岩油气储层构型是储层非均质性的直观表现,直接影响到油气藏开发效果,如何进行精细构型表征是关系到能否正确量化开发指标、或者能否正确描述剩余油分布进而有效减少低效井比例的关键因素。针对渤海明化镇组河流相沉积储层厚度低于地震分辨率的先天不足,对各种构型在地震数据约束下可分辨尺度上进行分类,形成3种构型7类样式的分类体系:垂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3种砂体构型,垂叠型、密接触侧叠型、疏散接触侧叠型、离散接触侧叠型、下切侵蚀河道孤立型、决口扇孤立型、孤立河道7类样式。研究了每类构型的地震响应特征,阐述了地震属性描述图版,概括了"地震构型相"将构型类型与地震响应有机结合,构建了基于地震构型相的高精度概念模型表征方法。鉴于目前地质建模和数模技术前提下无法对各类储层构型很好地网格化,建立"等效意义"的概念模型开启了一种很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非渠化海相碳酸盐岩滩储集地质体的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忠贤  贾振远 《地球科学》1995,20(3):290-298
1985年Miall创立于河流沉积体系的构型单元分析方法可通过旋回性分级特征运用于非渠化海相碳酸盐岩滩沉积体中,并且在构型界面和构型 与河流沉积体的划分可进行对比,所获得的非均质性储层地质模型表明,沉积体最小的均一性单元是由二级界面所限定的较小规模中层型,该构型规模以上的非均质性特征受构型界面级次和构型单元多样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甘肃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行微相细分研究,归纳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掌握沉积特征并建立准确的沉积模式对解译古代岩石的沉积环境和构建地下油气储层构成模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梳理内陆湖盆干旱河流体系沉积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综述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边缘现代Colorado曲流河末端体系的研究成果.明确干旱曲流河末端沉积体系通常发育在低缓的湖岸线附近,仅有一条活跃河道且为曲流河,并具有向下游沿程的河道横截面积减小的特征,其余河道均废弃并已充填或者部分充填.指出干旱曲流河末端沉积体系河道演化的主控因素,低频、高强度的雷暴引发的洪水导致漫溢和改道,漫溢促使大量决口扇沿河道两侧形成与演化,决口扇砂体叠加形成席状砂;而河流改道促使河道砂体相互叠加切割,形成假分枝状的形态.细粒曲流河末端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河道沉积、漫溢沉积和洪泛平原沉积,其中大量发育的决口扇沉积为该体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提出了干旱湖盆曲流河末端细粒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最后,讨论了该体系与浅水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如气候和地貌(坡度)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干旱曲流河末端体沉积模式不仅丰富当前内陆湖盆边缘河流沉积理论,同时有助于精细刻画类似油气储层构型,也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储层隔夹层研究是揭示油藏非均质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油田开发至高、特高含水期,储层隔夹层的类型、分布等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河流相储层隔夹层从成因上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和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型。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粒度相对较细、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岩层或界面,河流相储层中如点砂坝侧积层、河道砂体细粒微相等。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在成岩过程中因钙质胶结而形成的,此类隔夹层分布零星,横向预测难,其分布受到沉积微相及断层的控制。点砂坝是河流相储层的主体,点砂坝侧积层是河流相储层中一类重要的隔夹层,因此着重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点砂坝的沉积模式及构型要素,它们控制着点砂坝砂体中隔夹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拉玛依组S_4~1小层组发育的低弯度曲流河储层为该区块的主要油层之一,目前由于缺乏相对应的精细地质模型,已严重影响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山西省柳林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低弯度曲流河地质露头实地测量,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低弯度曲流河露头地质模型。使用该模型并充分利用岩心和测录井资料,对S_4~1小层组沉积时期所发育的低弯度曲流河储层内部构型表征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露头地质模型不仅对低弯度曲流河沉积模式的建立、单河道的划分,以及井间砂体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能够准确的厘定井下区域单河道砂体及增生体规模、隔层密度、倾角和排列方式等,可为剩余油分布富集规律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