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地面沉降机理分析是目前研究地面沉降防治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沧州地区地面沉降发展趋势与地下水位状况的对比,分析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相互关系,分析地面沉降发展规律,探讨地面沉降防治成效,为今后沧州地区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和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北平原沉降带相对于西部太行山区,近几年观测到的重力值相对1989年同期呈上升状态、其中某些地区累计上升量相当大,比如,沧州地区达143×10~(-8)m/s~2,任丘地区103×10~(-8)m/s~2,巨鹿—南宫为(89—103)×10~(-8)m/s~2.对某些地区的重力变化量进行地下水下降量和地面沉降量校正,其校正量可达到变化量的1/3—1/2.校正后的重力值变化幅度减小,但有些异常依然存在.这种较大的剩余变化量,可能含有两个因素:其一可能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继承性下降及某些地区构造断裂活动有关;其二可能是实际地面沉降量比推测的沉降量大.  相似文献   

3.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动态演化与汶川地震孕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后,利用中国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资料,对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临近四川地区台站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变化较为明显。在震前5~6年内,西部地区部分台站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开始出现准同步下降变化,震前2年内,这种下降变化有加速的迹象,并且下降幅度随着震中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汶川地震后,部分台站的异常形态开始恢复。经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变化可能与孕震区地下应力场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4.
卢汝圻 《华南地震》1995,15(4):80-82
阳江闸坡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的质疑与订正卢汝圻(广东省地震局,广州510070)为研究广东沿海地区现代垂直运动的变化,笔者最近分析有关地区的精密水准资料时,发现阳江地区闸坡支线的部分早期测量数据有重大疑点。经过深入查证辨识,作了释疑与订正处理,特撰文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低纬度区变化地磁场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然正交分量法(MNOC)分析了我国部分地磁台的变化磁场资料,得到了组成中低纬度地区变化磁场的几种主要成分,它们是电离层风发电机电流产生的Sq变化,磁扰电流产生的SD变化,与UT有关的DUT变化.这些成分的相对大小随季节而变,场的变幅有特定的纬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1975年秋平武、松潘及川、甘交界地区出现大面积竹子开花、干枯,大熊猫缺食死亡。1976年8月松潘发生了7、2级地震。地震前后,当地群众和部分地震工作者认为:这次竹子开花干枯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有关。今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又出现竹子开花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张莹莹  高原  石玉涛  Kelly Liu 《地震学报》2015,37(4):541-1093
利用山东、 河北、 辽宁、 北京、 天津等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远震资料, 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搜索方法, 得到了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其邻区99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估计.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0—46 km之间显著变化, 地壳厚度与地表地形相关性很好, 呈现出从隆起区到盆地区逐渐减薄的变化趋势; 研究区地壳泊松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点, 燕山地区泊松比偏低可能与该地区克拉通破坏方式以拆沉为主有关, 郯城—庐江断裂带山东段出现的泊松比高低混杂现象可能与该地区火山活动有关,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西段与隆起的交汇地带, 部分台站下方地壳的泊松比值偏高, 可能是断裂带附近岩石比较破碎与岩石部分熔融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 位于渤海湾中间岛链上的北隍城台下方地壳较厚, 泊松比较低, 其原因尚待查明.   相似文献   

8.
近1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变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距今1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长期变化由长周期(大于1000年)和短周期(约500年)两部分组成,长周期和短周期分量分别受控于漂移场和稳定场的变化.与日本地区相比,北京地区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特征是在距今(5110-4670)±110年之间曾发生短极性漂移事件,这样的短极性地磁事件可能与地球外核流体运动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安徽佛子岭台平均震源机制解及其前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安徽佛子岭台不同时期的平均机制解结果,并讨论了这些结果的前兆意义。同时给出了霍山地区的小震频度变化曲线,认为:霍山地区可作为华北南部地区的应力场“窗口”,佛子岭台不同时期的机制解结果同大华北地震活动发展变化较为一致,这似可作为霍山地震“窗口”效应的佐证。文中还讨论了不同地区反映应力场的变化是否与其介质条件有关;而处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台站反映应力场变化的“灵敏”程度与台站所处方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沧州地区NWW向隐伏断裂存在依据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对河北沧州地区中强地震和小震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存在NNE向条带分布,与大规模的河北平原地震带的走向一致;同时也呈现了明显的NWW向条带,与NNE向组成共轭构造图象。对比2次中强地震,其震源机制解基本相同,有近于直立的NWW向节面做左旋走向滑动;3次地震烈度的极震区长轴方向也是NWW;1967年河间6.3级地震之后5天的余震分布也是NWW方向。这和历史上5级地震分布方向一致。虽然没有浅表断层的对应,多种资料的相互验证表明沧州地区深部存在一条NWW向的隐伏断层,对于判别区内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以后,跟随着一系列的余震,其震源机制有的和主震一致,有的则大不一样,这表现在P波初动的反向,反应了震源应力场的变化。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既不是岩块的错动过头,也不是液体流出的下陷,而是发生大震的滑动岩块对其前后邻接岩块产生的转换应力场所引起的剪切破裂。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科技开发企业,是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和环境地质领域从事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的经济实体,具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桩基检测甲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咨询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资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作业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目前结构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划分类型,主要有橡胶垫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复合基础隔震体系等类型。总结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指出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选择合适的人造地震动时程是高层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作用的基础。介绍了徕远广场结构设计地震波的确定方法及过程。鉴于各条地震波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的离散性,提出可以采用场地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地表加速度时程及按照《高层技术规程》设计规准谱拟合人造波作为结构设计地震波。  相似文献   

15.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高温双轴摩擦装置,研究了含蒙脱石的断层带在不同温度下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以期了解脱水作用对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带摩擦强度随温度而升高,而速度依赖性较为复杂,以1.4u/s为界,室温和100℃时,低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高滑动速率下则表现为速度强化;200℃时均为速度强化;300℃时高滑动速率下仍为速度强化,但低滑动速率下转变为速度弱化;400℃以上,均为明显的速度弱化。摩擦行为的变化与脱水过程及相应的断层物质变形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柯坪塔格前缘断裂东段是柯坪推覆构造系前缘的一条活动断裂,野外调查获得了其晚第四纪错断洪积扇、冲沟阶地面的证据,实测了变形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分析了断层的形变量,通过采样测年估算了断层的缩短速率。由7个观测点的断层陡坎剖面测量,计算了观测点处断层的水平缩短速率,结果表明,断裂弧顶部位的五道班、三间房以西及其大山口道班附近,断层错断了Ⅰ级和Ⅱ级洪积扇(阶地)。断层在这些地点最新活动强烈,水平缩短平均速率全新世以来为0·35~0·44mm/a,更新世晚期末以来为0·16~0·30mm/a,而在非弧顶部位的巴楚磷矿、三岔口以北及大山口北断层只错断了更新世晚期Ⅲ级洪积扇,且水平缩短速率较小,断层水平缩短平均速率更新世晚期以来为0·05~0·07mm/a  相似文献   

17.
Biot理论的唯象修正对S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复模量引入Biot方程后,在一维条件下通过S波的波动方程研究了S波的传播特性,S波的数值分析显示在频率域或温度域上都能获得热弛豫衰减峰和Biot衰减峰. 在频率域上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两峰相向位移,在温度域上,因频率的变化也发生相对移动. 随着温度和频率的不断提高,两峰发生叠加,叠加后两峰互换位置. 低频或低温段的热弛豫峰移到了高频或高温段,高频或高温段的Biot峰移到了低频或低温段.由于两峰的衰减机制不同,导致S波波速随频率或温度变化规律的复杂性. 这些规律已部分被共振实验所证实,证实该理论模型具有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降雨对深井水位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车用太  鱼金子 《地震》1993,(4):8-15
本文根据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降雨对深井水位动态影响状况的普查与在北京、福建汤坑与黑龙江尚志等三个典型地区的现场观测试验的结果,讨论了降雨对深井水位年动态影响的类型、特征与模型及其影响因素、机理等,并依此探讨了我国震例中与降雨有关的三种异常的判据与信度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许多地震工作者对地震波速的大量研究工作,已证实了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孕震区内及其周围地区,可能会出现地震波速度或波速比的下降异常。例如海域、松潘、新丰江、宁蒗等地震,震前都出现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0.
SNREI地球模型负荷勒夫数数值计算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Longman和Farrell的表面负荷形变理论,深入研究计算SNREI弹性地球模型表面负荷勒夫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取得新的进展:采用了一种新的代换方法─r ̄n因子法,比传统的无量纲化法简单易行,且能达到很高的计算精度;确立了检验表面边界条件、微分方程积分线性性和计算结果的收敛性,用于评价数值计算结果精度的有效准则;给出了PREM地球模型的一组高精度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