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珠穆朗玛峰地区上侏罗统生物礁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侏罗系地层在珠峰地区分布非常广泛,发育也很完全。地层大体呈东西向分布。通过我们两年(1980~1981年)研究的结果认为:珠峰地区侏罗纪地层,应属与印度板块相毗连的大陆边缘环境的沉积,其沉积的特点是地层层序比较完全,沉积的类型多样,沉积物的相变也比较快,显示了在侏罗纪时,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特点。总的说来,其沉积环境为—套海岸、陆棚和陆坡的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2.
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系的重新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珠穆朗玛峰地区(以下简称珠峰地区)的侏罗系分布较广,是我国海相侏罗系划分的标准地区之一。Hayden(1907)根据岗巴一带的调查建立起一个十分粗略的层序。以后,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地质组(1952—1953)、西藏地质局和孙云铸、刘桂芳(1962),杨遵仪、吴顺宝(1962—1964)都曾对珠峰地区的侏罗纪地层和古生物有过零星的记载或描述。1974年,王义刚、张明亮基于定日—聂拉木的剖面,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划分。王义刚、孙东立、何国雄(1980)对珠峰地区的侏罗系作了补充和修改。余光明、徐钰林等  相似文献   

3.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显生宙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年轻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太平洋洋板块地层,也简要介绍了东古印度洋(东新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洋板块地层的重建情况。通过对阿拉斯加南部中生代增生地体、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侏罗纪-早白垩世增生复合体、日本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不同时期的增生复合体、菲律宾侏罗纪增生复合体和美国加州海岸山脉中侏罗世-古新世弗朗西斯卡杂岩体等不同单元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因逆冲导致的构造叠置和混杂失序特征及演化阶段的分析,重建了太平洋洋板块地层。其中加州海岸山脉中侏罗世-古新世弗朗西斯卡杂岩体的研究比较深入,对该区俯冲带上叠蛇绿岩(大峡谷群弧前盆地蛇绿岩)和弗朗西斯卡北部马林海岬杂岩体(原岩为洋中脊玄武岩)进行了有效区分,不仅还原了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过程,还厘清了与之伴生的弧前盆地裂陷和扩张过程。另外,板块俯冲的滞留和幕式增生在活动时间较短的板块俯冲体系中可能不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4.
寒武纪,华北、华南板块同位于南半球,均为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三叶虫化石带基本相同,并能逐层对比。奥陶纪至石炭纪,华北板块位于北半球,华南板块位于南半球,二者地层、古生物有明显的差别。二叠纪,两者均位于北半球的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植物茂盛,有利于煤层的形成。三叠纪,两者某些动物群混生。侏罗纪至白垩纪,动物群基本相同或相似。三叠纪,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早侏罗世,完全拼合。  相似文献   

5.
曹仁关 《云南地质》1993,12(4):407-416
寒武纪.华北、华南板块同位于南半球,均为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三叶虫化石带基本相同,并能逐层对比。奥陶纪至石炭纪,华北板块位于北半球?华南板块位于南半球,二都地层、古生物有明显的差别。二叠纪,两者均位于北半球的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植物茂盛.有利于煤层的形成。三叠纪。两者某些动物群混生。侏罗纪至白垩纪.动物群基本相同或相似。三叠纪.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早侏罗世。完全拼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麻阳陆相盆地东缘侏罗纪地层的岩石特征、微体化石、地层层序、生物组合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高了湖南西部侏罗纪地层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盆地占据了下扬子板块的主体,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受到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太平洋板块多个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多期盆地演化阶段的叠合盆地。分析了南黄海盆地前人钻井资料及最新二维地震资料,并与下扬子苏北盆地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对比,认为整个下扬子区域受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的影响,经历了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下扬子陆域部分地区发育相对完整的中生代沉积,记录了华北—扬子板块之间洋壳消减、陆陆碰撞、前陆盆地发育及碰撞后活动。而在下扬子对应海域延伸部分的南黄海盆地中,仅在盆地北部烟台坳陷东北缘通过钻井证实有侏罗纪前陆盆地地层,钻遇地层仅发育侏罗系上部陆相沉积,在地震剖面中可以解释出侏罗系下部海陆交互相地层,向上转变为陆相沉积地层。对比下扬子陆域与海域地层发育情况,华北—扬子板块碰撞造山过程对于下扬子整个区域的影响因地而异,在三叠纪末期—侏罗纪时期南黄海盆地内沉积缺失,南黄海海域区处于广泛抬升状态,印支运动期间地层挤压活动强烈,烟台坳陷内海相地层中逆冲断层广泛发育。在南黄海盆地东北缘,前陆盆地侏罗系地层发育于南倾边界断层的上盘,认为南黄海盆地侏罗纪前陆盆发育的构造背景受到同期北侧千里岩超高压变质带从深部折返影响,随着千里岩隆起带的快速抬升,为南黄海盆地北缘提供了沉积空间及物源,沉积了大套的侏罗系前陆盆地地层。  相似文献   

8.
由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侏罗纪分会组织在联邦德国埃尔兰根(Erlangen)召开的侏罗纪地层国际讨论会(1984年9月1—8日),集中反映了当前国际上侏罗纪地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着重介绍通过会议了解到的一些学术动态,供国内从事侏罗纪地层工作的单位及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古巴群岛地层特征,将古巴推覆构造带及其周边划分为尤卡坦、巴哈马、中部火山岛弧及南部火山岛弧四个区域。尤卡坦构造单元为古陆残留盆地,以侏罗纪陆相沉积为特征,巴哈马构造单元属于被动陆缘,以侏罗纪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中部火山岛弧为白垩纪火山岛弧,由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玄武岩、喷出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南部火山岛弧为古近纪火山岛弧,以古近系火山岩地层为主。通过与周缘地区地层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侏罗纪–早白垩世时期组成古巴的四个地层分区起源于不同的古板块位置,分别位于北美板块边缘及古加勒比弧,其中尤卡坦构造单元起源于尤卡坦台地,巴哈马构造单元起源于巴哈马台地,中部火山岛弧构造单元起源于古加勒比弧白垩纪岛弧部分,南部火山岛弧构造单元起源于古加勒比弧古近纪岛弧部分。在K-T界线时期,加勒比板块与北美板块的碰撞作用导致了古加勒比海槽的逐步消亡,推动了古加勒比弧与北美大陆边缘的碰撞拼合。此次碰撞作用将古巴不同地区拼合在了一起,控制了古巴群岛褶皱推覆带和各个盆地的演化与沉积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疆侏罗纪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辛恒广 《新疆地质》2000,18(4):342-346
侏罗纪在三叠纪末印支运动造成普遍沉积间断的基础上,随着滇藏、扬子板块不断向北与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步入了新的地质历史时期。受这种碰撞的影响,昆仑山快速崛起,并且成为分割海陆、区分不同气候带及生物区系的天然屏障。随着昆仑海退而复侵,塔里木陆块内的一些推覆构造带被诱发复活,在依次向北挤压过程中产生了不均衡沉降,山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被重塑出来。 侏罗纪的海域较三叠纪退缩,仅局限在昆仑山西南一隅。在近海低地平原基础上发生海侵,逐步形成了以灰岩为主的滨浅海沉积,并一直保持到侏罗纪结束。侏罗纪的陆相沉积范围较…  相似文献   

11.
依据钻探资料对永陇矿区天堂勘查区含煤地层、可采煤层的分布与厚度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天堂勘查区含煤地层的赋存主要受三叠系基底形态的控制,基底的隆起与凹陷控制了含煤地层的厚度及分布范围,在凹陷区延安组沉积厚度大,煤层较厚,隆起区延安组沉积厚度小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12.
地壳厚度对中国金矿床空间分布规律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圈定成矿远景区并进行矿产勘查,是新一轮找矿突破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大数据和深部地球的背景下,文章根据金矿床空间分布对所在的地壳厚度和地表高程进行了空间连接和相关统计分析,并初步圈定了金矿床的成矿远景区。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为35 km和高程为200 m左右的区域,是金矿床产出的有利区域,并且金矿床的地壳厚度极值和频率呈现分形关系,为金矿床靶区的预测,提供了基本的非线性深部矿产资源预测数学模型;根据金矿床和地壳厚度、高程等的关系,对金矿床的优势成矿远景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松嫩盆地周边,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沿线及周边,是金矿床产出的有利远景区域。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北部海域海砂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仝长亮  张匡华  陈飞  苟鹏飞 《中国地质》2020,47(5):1567-1576
海南岛北部浅海海砂资源丰富,以砂砾质沉积为主,集中于琼州海峡东口潮流沙脊区、河口三角洲和沿岸水下岸坡等海域。本文通过对海南岛北部海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底质类型等方面的调查,分东、西两个区域研究了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规模和类型等地质特征,并估算了海砂资源量,结合沉积环境,评价了各区域海砂的资源潜力。研究区海砂分布广泛,但东、西区特征和规模具有较大差异,西区海砂以砂质砾和泥质砂为主,厚度5~10 m;东区海砂以砂、砾质砂和砂质砾为主,厚度10~50 m,规模远超西区。研究区共圈定出9处资源潜力区,资源量为91.4亿m3,其余区域为远景区,其资源量为71.5亿m3。根据地形地貌、水动力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研究区海砂可分为潮流沙脊堆积体系、河口水下三角洲堆积体系、岬湾海岸水下岸坡堆积体系和侵蚀残留体系几种类型。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浅滩区的潮流沙脊堆积体系海砂连续分布面积达328 km2,平均厚度超过25 m,资源量83.9亿m3,最具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大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做出了岩相古地理图1幅。在早三叠世大冶期,整个中扬子海域具“六分”特征、即自北而南依次为北部碳酸盐盆地、北部碳酸盐斜坡、浅水碳酸盐台地、南部碳酸盐斜坡、南部碳酸盐盆地、东南部碎屑滨海。在该时期内,从早到晚,沉积水体不断变浅,至末期,海域普遍抬升而变为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15.
田甜  张景发  姜文亮  赵亚博 《地质学报》2017,91(9):1905-1924
延边地区位于多个微板块的结合部位,区内发育长白山活动火山群,地震活动频繁。本文通过重磁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莫霍面、居里面深度反演分析,研究延边地区的微板块地壳结构特征。其中敦化-密山断裂以东的胶辽地块地壳厚度最大,约38~40km,兴凯地块则最小,约34~36km,敦化-密山断裂以西的松嫩地块地壳厚度变化平缓,约36~37km;NE向敦化-密山断裂为延边地区的一级断裂,切穿莫霍面,为松嫩地块的东侧边界;NW向展布的富尔河-红旗河断裂、秋梨沟老头沟断裂与汪清-敬信断裂则属于胶辽地块与兴凯地块之间的缝合带,控制居里面分区及形态,而居里面隆起区及其边缘则多分布火山口,表明居里面的局部隆起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利用榆神矿区榆树湾井田及其邻区钻孔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研究了2-2煤层厚度及其底板高程变化特征,探讨了煤层赋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2煤层由南东向北西赋存高程降低,同时煤层厚度变小;2-2煤层厚度的局部性变化受到盆地微古地貌特征或聚煤期基底沉降幅度的控制:煤层底板次级凹陷部位煤层增厚,次级隆起部位为煤层的次级减薄区,说明古地貌低洼处或盆地基底沉降幅度较大的地区对聚煤有利;榆树湾井田和邻区相比是煤层赋存最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海东沙以南海域陆坡航磁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引起各类磁异常的地质原因,认为本区陆坡地壳结构和陆壳相同,属于由陆壳到洋壳的过渡型地壳。同时,圈出东沙南磁性基底拗陷,推测该拗陷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含油气盆地,并对该拗隐沉积层厚度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8.
榆神府矿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地表覆盖较厚的松散层,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矿区煤层埋藏浅,开采厚度大,上覆基岩厚度较薄。在这种条件下开采容易导致较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通过地质环境单一影响因素的分析选取,利用GIS空间量化,可视化成图和分析功能.评价了研究区地形地貌、沙层厚度、潜水位埋深、煤层厚度和基岩厚度五个单因素的现状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了开采单因素空间变化区域。将综合地质环境分为五类,认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对原来处于Ⅰ和Ⅱ类型区域影响比对Ⅲ、Ⅳ和Ⅴ类型的区域影响更大些。  相似文献   

19.
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布设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相应的二维地电模型,并结合相关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地壳由于碰撞汇聚作用变厚,东部地壳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剧烈减薄。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石圈并不是简单的呈现"西厚东薄"的特征,研究区东西两端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推测西段岩石圈增厚主要形成于陆内挤压造山或陆内碰撞汇聚造山作用,而东端岩石圈增厚可能由于大洋板块俯冲时洋壳残留物叠置在岩石圈的下部所形成,而中部岩石圈的减薄与软流圈物质上侵有关,造成此区域大规模软流圈物质上侵的动力来自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深部热扰动。  相似文献   

20.
We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Rayleigh-wave dispersion data for the Fennoscandian region. The observations have been combined to produce regional dispersion relations which have then been subjected to the “hedgehog” inversion procedur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on a map outlin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lid and the shear velocities in both the lid and the asthenosphere channel. Lid thickness up to around 135 km is found in the Bothnia-north-central Finland area with, if any, weak shear velocity contrast to the underlying layer. The surrounding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lid thickness up to around 75 km; a stronger low-velocity zone to lid contrast may be found in the Caledonian and Baltic Sea area (0.25÷0.45 km/s). Taking into account Moho depth data and the aforementioned results, a map of the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system was deri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