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当前地区级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不足,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大核心要素出发,建构出了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按综合竞争力得分值大小对区内8个地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贵阳市综合竞争力分值最高,为369分,现状处于资本实力竞争阶段;其次是安顺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遵义市,分别为120分、119分、116分、113分,处于产销竞争阶段;而黔西南州、铜仁地区、毕节地区的分值均低于100分,属于资源竞争阶段.为此,今后贵阳市在旅游人才培训、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组织管理等方面应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而遵义市、黔南州和安顺市应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六盘水市则应进一步发挥经济优势与其它区域合作;而分值低于100分的地区则注重塑造本身区域特色和旅游产品特色,开展与周边省份合作,以提升其旅游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的类型划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多因子综合原则,以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及农业利用方式为依据,对贵州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分类,划分为15个类型,并概述各类型的分布、自然条例及农业利用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求喀斯特地区农产品低劣的根源,通过调查和采样测试对比研究了贵州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地质环境和农作物产品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非碳酸盐岩的微量元素含量为10.894 2×10~(-3),而碳酸岩的为35.322 7×10~(-4);非碳酸盐岩地区耕作土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为3.260 5×10~(-4),碳酸盐岩分布区的耕作土仅为1.014×10~(-4),彼此相差3倍;(2)优质农作物多产于非碳酸盐岩地区,随机调查贵州省内38个优质水稻产地,有33个位于非碳酸盐岩地区,仅有5个在碳酸盐岩区.茶叶、马铃薯、西瓜等也有此类规律.由此认为,喀斯特环境缺乏多种矿物营养元素,是形成其农作物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也是贵州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龙里典型喀斯特地区为例,通过集成RS/GIS技术,利用生态水文评估工具中模块化生态水文综合管理系统(EcoHAT)对研究区绿水资源进行定量模拟,模拟出该区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像元尺度上绿水资源量,并分析了其绿水资源消耗效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草地、灌丛和农用地单位面积土壤蓄变量月均值分别为5.6mm、6.3 mm、6.9 mm、7.7 mm;林地、草地、灌丛和农用地绿水资源单位面积年有效消耗量分别为:423.0mm、344.2 mm、386.7 mm、407.5 mm,其中低消耗量分别为相应植被类型条件下总有效消耗量的47.0%、48.3%、52.7%、61.3%.在有效消耗量中,农用地低消耗量占较大比重,林地和草地的高效和低效消耗量相近,但草地的低消耗量大于林地.据此,认为贵州龙里典型喀斯特地区绿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但是在今后的绿水资源利用中,必须加强调控绿水资源消耗效用,增加植被盖度,减少裸地面积,以减少绿水资源的无效消耗量;与此同时,还应调整植被结构,以减少植被棵间土壤的低效消耗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NOAA/AVHRR的贵州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82- 1999年的AV HRR- N DV I数据和贵州省的气象观测数据,依据距平均一化植被指数(N DVI )和距平湿润指数( MI ) ,通过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湿润程度的关系,并对贵州省的生态建设进行了简要的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植被覆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20世纪80年代处于湿润程度逐渐下降的时期, 90年代初,湿润程度缓慢上升;喀斯特地区存在相对干旱和相对湿润两种不同的地表环境,从而其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湿润程度的关系也存在较大差异;贵州近20年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贫困地区的地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西南喀斯特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等省(区)喀斯特区,喀斯特地生态环境产生的一些不良效应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洞穴发育,导致渗漏强烈,生产和生活用水奇缺;(2)土层形成缓慢,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地石化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3)山多平地少,农地有限,生产和经济落后;(4)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地区封闭,社会文化落后;(5)山高坡陡,土地利用困难,自然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7.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与系统协调度理论与方法,阐明了从生态系统供给能力与经济系统需要之间的关系去分析生态经济系统间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了协调度计算方法,以及用协调度与协调发展类型相结合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研究表明,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存在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和层次较低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开展生态经济系统改良,提高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以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贵州喀斯特区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贵州喀斯特区域2011-2015年5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0~100 cm的逐日土壤水分、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不同农业气候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变异系数以及土层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各区土壤水分的范围总体相差较小,据 0~100 cm层土壤水分相对小值区的分布形态,可分为持续性土壤干旱区、季节性土壤干旱区、土壤湿润区。(2)依据各区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相对大值区的时空分布形态类似可分为变异一致区、季节变异区及持续变异区。(3)通过10~50 cm对其下层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发现,温暖湿润区、温和湿润区、高寒区研究土层(10~50 cm)与其下层(20~90 cm)土壤水分相关系数均>0.60,其余各区土层只与其下20~40 cm土层相关系数较大,而对其下更深土层相关系数较小;从滑动日数来看,各区10~50 cm土层与其下10~20 cm、30~50 cm、60~100 cm层最大相关系数的滑动日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3~10日、10~20日、20~30日。(4)通过对比各区土壤水分与其变异系数分布特征发现,土壤水分的低值区发生的层次及时间与变异系数大值区基本相对应,土壤水分的变化除与降水、气温直接关系外,还可能与土质及环境等其他要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息烽县为代表论述了喀斯特环境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土地资源特点,探讨了喀斯特生态环境粮食作物生产能力估算模型的建立、修正和应用及土地人口容量,认为限制喀斯特生态环境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主要因子是土肥和水分条件。要改善喀斯特生态环境状况,必须增加农田投入,加强林业和水利设施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对超载人口实行迁移 相似文献
10.
新构造运动对贵州锥状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贵州属我国喀斯特最发育的高原区。在复杂的构造背景和有利的热带一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发育了一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中由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和峰林溶原三大成因系列构成的锥状喀斯特最显著、最壮观。与其它地区相比,贵州的锥状喀斯特在第三纪末期以来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控制。在地貌结构和发育演化上表现出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水淹坝岩溶内涝是安顺市西秀区发育最大范围的岩溶内涝,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本文以岩溶地下水系统为单元,通过开展1:10000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等手段,查明内涝所在区的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水力坡度小、岩层倾角缓造成地下河管道淤塞;人类工程活动使有水落水洞口堵塞,加之广阔的集雨面积和连续的强降雨是造成水淹坝岩溶内涝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水淹坝内涝成因分析,为岩溶内涝灾害综合整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其环境背景--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发性强,其发生、发育过程不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具有同步叠加、连续发生及交替出现等特点;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暴发频率也在逐年增大。其形成过程主要受岩性、地貌、灾害性降水和人类经济等条件影响。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决定了喀斯特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如广布的碳酸盐岩和陡峻的地貌特征等。特别是挽近期的构造运动对近、现代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人为活动改变了岩(土)体的平衡状态而导致环境地质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贵州高原斜坡岩溶地区逆断层两盘地下水开采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是当今岩溶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是直接关系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问题。贵州高原斜坡岩溶地区河谷深切,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深埋且集中径流,其储存空间分布和相互间连通的高度不均匀性,给地下水资源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笔者等通过贵州高原斜坡地带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探寻,结合逆断层上下盘打井成败经验,指出逆断层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形式,水文地质意义上具有"拦水坝"作用,其补给区地下水含水介质可充当"地下水库"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新生代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对晚新生代贵州喀斯特地貌演进的三大控制因素,即地质基础,新构造运动及换近气候波动进行了分析论证,贵州高原以峰林,峰丛,丘丛-峰丛为主体的三大喀斯特地貌景观,其发育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及褶皱型式的控制,新构造大幅度抬升使高原与峡谷两大地貌系统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及方式发生显著分化,而断裂(褶皱)的挽近活动则导致特殊水文地貌景观的形成;气候冷暖波动赞成喀斯特作用强弱交替的外力环境,总体上有利于贵州喀斯特高原面保存。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反映岩溶对公路建设影响的区域性特点,选择贵州省开展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工作,提出了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的原则和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绘出了岩溶对公路影响程度分区图。将贵州省划分为4个影响区,即西部以高~中影响为主的地区、东北部以中~高影响为主的地区、中部以中等影响为主的地区和低影响区。通过对贵州省公路路网和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在12 462 km省道以上公路中,大约有6 265 km公路处于高影响区,而在1 587 km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中,有567 km处于高影响区,将对贵州公路规划、建设、养护与管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贵州织金县城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全面分析织金县城地下水岩溶流域的水文地质、岩溶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参照有关评价的理论数据提出了适合该区域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系统与DRKST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岩溶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对规划织金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