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节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毕节市气象站1951-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毕节市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毕节市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为20世纪70-80年代为偏冷期,其余年代为偏暖期,其中1998年之后气温明显升高,21世纪头8a是58a来最暖的时期;年及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秋季增温明显,冬季次之。②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为20世纪80年代最少,21世纪头8a次少,其余年代为多雨期,其中以20世纪50年代降水最多,20世纪70年代次多;年及各季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少明显,春季次少。③毕节市气候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呈现冷湿、暖干交替变化的趋势,未来几年气候存在冷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内蒙古25个气象站1961—2003年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小波变换和突变检验,分析了内蒙古近40年气候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近40年我区气候变暖明显,最低温度升幅明显高于最高温度的升幅,表现出一种日夜增暖的不对称性,使得日较差变小;②在年温度的变化中冬季变暖的贡献最大,且以东北部寒冷地区更为明显;③平均最高温度有24年左右的准周期,平均最低温度无明显周期震荡,但无论从最高还是最低温度看,目前我区都处于相对暖期中;④我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暖在70年代中期超过了显著水平,并经历了一次突变过程,突变点在1983年,而最高温度对变暖的响应明显滞后于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暖背景下扎龙湿地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扎龙湿地1955—2004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及Yamamoto检验等方法,探讨了扎龙湿地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扎龙湿地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增温非常显著,是50年以来的最高温期;②扎龙湿地年及各季降水量除春季外均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显著,研究时段内没有明显的突变过程;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扎龙湿地暖冬和热夏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大气湿润度在减小,气候在向暖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9,自引:0,他引:139  
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候交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相似文献   

5.
引言我国近代气候振动,不少气候(象)学家发表过各种见解。竺可桢先生分析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提出我国气候变化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且温暖期有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寒冷期越来越长,程度越来越加强的趋势。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寒冷期(即近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廉丽姝 《气象科技》2005,33(1):73-76,86
根据山东省196l~2000年气象与粮食产量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①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气候有变暖和变干的趋势,各季节中,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冬季,变干表现最突出的是夏季;②气温和降水是造成山东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暖干”气候背景下,气温与气候产量为负相关,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③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单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树轮记录的青海柴达木盆地过去2800年来的极端干旱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建立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了自公元前800年以来树轮所记录的该地区2800年来极端干旱事件的变化。研究发现,过去2800年来极端干旱事件的出现存在群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至4世纪)和明清时期(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是极端干旱事件的群发期,公元5世纪至12世纪的800年内极端干旱事件的出现频率较低。出现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前后的持续性干旱是柴达木盆地过去2800年内最严重的极端干旱事件。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计算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参照人体生理舒适指标分级标准和综合舒适度模型,获得综合舒适度指数,综合评估长寿乡村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发现:①全区乡村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地于“三山夹两槽”的地形差异。长寿地区除了夏季乡村旅游气候舒适度为不舒适外,其余大部分时候全区气候舒适度较高。②全区各地乡村旅游气候舒适期为4~6个月,不舒适期为2~3个月,可见全年舒适期长,不舒适期短,具有较强的乡村旅游气候资源优势。③乡村旅游气候舒适期较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寿城区及以南和长寿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气候变化背景,对历史时期的气象灾害的研究是研究当时气候变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变换,分析了该地区明清时期干旱、风沙、霜雪、冰雹、洪水等气象灾害的频次和周期特征,探讨了当时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明清时期旱灾发生频次最高;各类气象灾害都有随时间而增多的趋向。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是各种气象灾害的多发阶段。各类灾害短周期一般为3~9年,中周期一般为17~21年,长周期一般为28~42年。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明清时期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1368—1659年为暖湿期,1660—1911年为冷干期,以冷干为主,并经历了以下次一级的气候波动:暖湿→暖干→暖湿→冷干→冷湿→冷干。在气象灾害群发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甘肃省年降水量进行了检验分析,认为:①我省各地年降水量频数分配的基本特征是正态分布;②年降水量为正态分布的地域与我国季风区相符,即西界到河西走廊中部,而西部年降水量并不符合正态分布,③在现有条件下,使用三十年气候资料进行降水统计检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内蒙古地区58个站点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内蒙古地区采暖期各要素变化特征,初步提出了采暖初日、终日和采暖期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经过检验与实况基本相符。结果表明:①近48年内蒙古地区采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期缩短,说明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冬季变暖,寒冷期缩短。②内蒙古地区采暖期要素的变化与纬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纬度越高,采暖期缩短越多,使表征采暖能耗多少的采暖度日值减少越明显,采暖期能源消耗越少,节能减排潜力越大。③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冬季寒冷程度和寒冷期变短,采暖能源需求量减少,采暖能耗降低,其集中供热强度和耗热量降低,从而可减少CO_2、CH_4、S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④采暖起止日、采暖长度以及采暖期能源需求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由此构建的采暖初日、终日和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可信度较高,可根据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提早做出不同地区采暖起止日期和采暖期能源需求趋势预测,减少能源的浪费,为供热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对呼和浩特地区采暖期能源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呼和浩特市1962—2007年逐日气温以及采暖期供热部门提供的相关参数,运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呼和浩特市采暖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采暖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呼和浩特市采暖期比实际采暖期缩短30d,尤其是在1988年气温发生突变之后,采暖期缩短趋势更加明显。采暖期能耗的高低与采暖度日和采暖期长度关系极为密切。近46年呼和浩特市采暖度日与采暖期长度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呼和浩特市冬季寒冷程度减弱,寒冷期变短,如果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采暖能耗。呼和浩特市采暖需求偏多年份88%以上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而约有85%的偏少年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13.
联农 《气象》1983,9(12):18-18
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10月8—12日,在湖北十堰市召开了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学术讨论会议。会议交流的材料,大体分以下几个方面:①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考察方法和资料计算方法;②探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特征;③分析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柑桔、茶叶、毛竹、  相似文献   

14.
王绍武 《气象科技》2000,28(4):13-21,27
该文介绍了1999年11月5 ̄9日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召开的美国第24届气候诊断与预测年会着重讨论了几个问题:①气候诊断,②季节内振荡,③ENSO影响,④夏季风降水,⑤季度预测,⑥气候与疾病及健康。  相似文献   

15.
全新世大暖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新世大暖期,简称大暖期,指全新世气候最温暖的时期。这是自11.5 kaBP进入全新世以来的重要气候时期,在20世纪早、中期就有不同学者提出大暖期的概念,但是使用的名称不同,如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国石  郝立生 《气象科技》2007,35(6):797-802
利用石家庄市1951~2005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变率分析、趋势分析、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石家庄近5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夏季、秋季气温变率小,冬季气温变化幅度最大;②年气温和四季气温线性上升趋势显著,春季、冬季升温最明显,近55年气候变暖主要是春季和冬季气温升高造成的。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不存在线性变化趋势;③四季气温和年气温变化的周期性不明显,而降水量变化存在周期性;④石家庄四季气温和年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气候突变,而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没有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7.
刘继宪 《干旱气象》2005,23(4):66-72
刘宋时期虽然整体上属于历史气候变迁中的寒冷期,不过期间存在气温的波动。刘宋初年气温较低,元嘉中后期升至波峰,泰始年间降至波谷,刘宋末年气温再度升高。这种波动通过当时的各种气候资料表现出来,同时也反映在当时的水旱灾害发生特点上。一般在寒冷期,水灾发生的时间要晚,反之,则早。刘宋时期梅雨期到来的早晚和降水量的多少,受制于这种气候波动,同时也影响到当时水旱灾害的发生状况,是这种气温波动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成因、预测和对策研究”课题第三次工作、交流会议于1995年9月25日至2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课题领导小组及技术组成员近20人参加了会议。新疆自治区气象局徐羹慧副局长应邀参加了会议,对课题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建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是①汇报一年来的研究和管理工作。②交流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③对一年来的研究管理工作进行评估④讨论安排下一年的工作重点。在这次会议中,交流了14篇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是①国内外气候研究的一些课题和进展;②西北干旱特征分析;③青海湖水位年际变化规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概述了全球尺度、我国大范围区域及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的一些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近期我国气象工作者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一些成果。指出:①全球尺度的大气、海洋及气温变化不仅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而且年代际变化也十分显著;②受全球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中国气候也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但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年代际变化有不同之处;③长江中下游梅雨气候变异不仅与海-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而且海洋的年代际变化也是梅雨异常变化的重要气候背景;④年代际尺度变化在全球变暖改变区域气候特征的过程中的贡献、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形成及作用机制,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和机制都是仍需继续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根据当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地质时期第四纪(距今250多万a)以来黄土高原演变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关系可归纳为:①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起的中国大陆一系列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是黄土高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②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隆起所引起的强西风气流把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带到今天的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③现代季风是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上升到某个高度之后的产物,但随着青藏高原高度不断增长,它对湿润夏季风的屏障作用越来越强,黄土高原气候开始由温暖湿润向干冷和干旱化方向发展,相应地植被种类和分布发生调整;④黄土高原植被对气候波动的适应具有重复性,即植物随着气候冷暖干湿的波动,生长区域南北移动;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更新世时期主要是自然侵蚀造成的,全新世时期在遵循自然规律继续进行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人类活动影响,使之呈现加速发展的特点;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受地质、降水、植被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空间差异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