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在地球整个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过程,如大陆形成和运动、山脉和盆地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过程等。已经证实,这些过程形成和发展中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起非常大的作用。地球旋转状态变化决定了地球椭球的扁率,当地球形状收缩变化时,发生子午线弧和纬线弧长度变化共轭,引起地壳层内特殊的切向应力椭圆,而纬线半径和矢径的共轭变化就是造陆运动。构造圈由稳定的和活动的不均匀层组成。现代地球动力学中地球内部能量源作用相当大,运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源引起的,主要导致地球膨胀。宇宙因素引起的“快速”运动叠加到这种“缓慢”运…  相似文献   

2.
《内陆地震》2005,19(4):353-358
地球内部物质构造转换过程虽然取决于内(地球成因)能,但受宇宙(宇宙成因)力的配置和调节。同时,每一不均匀层对宇宙力分量有独特灵敏性。宇宙对地球作用主要以重力和电磁场时空变化来实现。电磁场变化能量源主要与太阳过程有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起最大重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地震学(地震)、地球动力学(现代运动)、地质(造山作用)资料得出,天山地震成因带地壳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中,目前造成应力作用的因素不清楚,因而,不能对地壳内大地构造过程增强或减弱的时间和强度作出预测。但是,我们研究了可能能量源的作用,这有助于解释地壳内现代构造及其引发的地震。地球体内的应力取决于内生(地球起源)力和外营(宇宙成因)力。9.1内生力地球内部地质作用的能量特征是不一样的。9.1.1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应力天山地震成因带地壳的内部结构是不均匀的,地层成分和厚度的不均匀性形成密度和压力随深度分布的大差异。压力P由…  相似文献   

4.
地球内部物质构造转换过程虽然取决于内(地球成因)能,但受宇宙(宇宙成因)力的配置和调节。同时,每一不均匀层对宇宙力分量有独特灵敏性。宇宙对地球作用主要以重力和电磁场时空变化来实现。电磁场变化能量源主要与太阳过程有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起最大重力作用。8.1地球自转速度和地震活动性在近100年来,北半球大陆发生了7.0级或以上地震约200次(图略),震源深度达200km(图8.1)。实际上,所有强烈和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赤道扇形区内,主要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地区,地震能量释放达1018J。图8.1震源分布图地震随时间分布确定有4个活跃阶段(图8…  相似文献   

5.
《内陆地震》2005,19(4):318-324
通过对类地行星——月球、金星和火星天文期的研究表明,这些行星内部和地球一样发生地震,而且现代构造活动性具有差异。地球具有高地震活动性特征,其内部能量以地震形式损耗每年达10^17-10^18J,震源分布深度达700km,地震的应力降达几百巴。月震震源可追踪到1200km深度,每年平均观测到5次月震,释放能量约10^9J/a。火星地震活动性高于月球而低于地球。金星内部地震过程规模和速率远远低于地球。  相似文献   

6.
引言地震是地球内部主要由板块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作用下而出现的一种破裂过程。在地震过程中,断层上的应力以复杂的形式变化,储存于地球内部的势能(应变能和重力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释放的地震波能量与势能的比值就是地震效率,由地震  相似文献   

7.
断层活动的重力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地球内部的热应力和重力是驱动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力源,而这些构造应力往往在地壳薄弱处-断层带发生作用。本文从断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关参数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出发,讨论它们的重力效应,所得结果表明,断层的几何参数和特性参数发生变化时,重力场将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库.  AK 柏美祥 《内陆地震》2000,14(2):176-191
在现代以地震作用为标志的时期地球继续发展演化?内部和外部能源对地球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起了重大作用。在整体作用下,地球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与构造和物质的改造同时发生,并在地质环境物理性质的变化上有所反映。这样一些变化是震源区与地震前兆的形成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以地震作用为标志的时期 ,地球继续发展演化 ,内部和外部能源对地球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起了重大作用。在整体作用下 ,地球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与构造和物质的改造同时发生 ,并在地质环境物理性质的变化上有所反映。这样一些变化就是震源区与地震前兆的形成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依据太阳光子辐射产生的光压理论,作者揭示出了自然界存在有如下两种自然现象:(1)揭示了日-地闻天然形成的能量(动量)相耦舍的"轧制"式和"摇摆"式物理机制及其存在的证据.阐明了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在内的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所需要的能源(力源)不是传统地质学所理解的仅来自于地球内部,而主要是来自于太阳.太阳与其系内行星之间不单是先前人们所理解的靠万有引力作用所维系的那种家族式的首领关系,而且也是靠太阳辐射的斥力作用形成的"母子"关系.地球自生成以来,主要是靠太阳光子的能量(动量)的"哺育"才"活"下来的,地球目前还生机勃勃地"活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赤、黄交角的存在,不是先前人们所理解的只具有行星运动几何学上的意义,它在日一地之间能量(动量)相耦合转换机制中还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它是整个地球能有效地、连续不断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动量)使其能"活"下去而必须具有的最为简单的天然条件.(2)揭示了自然界任一恒星系内部恒星与行星或星际物质间的斥力作用普遍存在.众所周知,太阳是一颗质量较小的恒星,在银河星云系中类似太阳的发光恒星大约就有4000亿颗,在宇宙更是不计其数.这说明宇宙中的任一恒星系内恒星与它系内的行星及星际物质(除暗物质外)之间的能量(动量)耦合与交换主要是靠光子来实现的.光予是宇宙中既普遍存在又具有特殊性能的一种物质.光子不带电,其电荷、电偶极矩和磁矩皆为零,它是一种稳定的粒子,其寿命为无限大.宇宙中任一恒星辐射出的光子可以对外任何可见物体起作用.光子对受体的作用方式是碰撞,它不但把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受体,还把自身的动量(以光压斥力的形式)传递给受体,其斥力方向与恒星与受体之间的引力方向恰恰相反,以阻止行星或星际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向恒星内部凝聚,保持恒星系基本空间构架的相对稳定.由此推知,宇宙中物质之间的(光)斥力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它与万有引力作用构成了相互依存的两个对立面,它们之闻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和谐一致的自然界.日一地间天然形成的能量(动量)相耦合的"轧制"式和"摇摆"式物理机制的发现与证实,为自然界星际(恒星与行星)尺度间的斥力作用普遍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是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后,首次对宇宙中星际间存在的"反引力"作用这一宏观自然现象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地震动力学过程最强烈地发生于活动不均匀层范围内,从地震学观点来看,位错过程扩展具有本质意义,其含义就是断块沿“原始”断裂或构造层之间的界面位移。前面已指出,现代位错过程伴随着岩石物理性质、各种地球物理场、流体动态和其他现象以及地壳内构造不均匀性几何尺度的异常变化,虽然,这些异常在自然噪声背景上很难识别,但在地面有镶嵌式地表现,在不同地震活动带地震前发育情况不一样。地震预报研究应根据下列原理。1)选择研究对象,引入了“地震成因带”、“孕震区”和“震源区”概念(第1章),地球内部起源和地球外(宇宙)起源的能量对地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类地行星——月球、金星和火星天文期的研究表明,这些行星内部和地球一样发生地震,而且现代构造活动性具有差异。地球具有高地震活动性特征,其内部能量以地震形式损耗每年达1017—1018J,震源分布深度达700km,地震的应力降达几百巴。月震震源可追踪到1200km深度,每年平均观测到5次月震,释放能量约109J/a。火星地震活动性高于月球而低于地球。金星内部地震过程规模和速率远远低于地球。5.1月震动力学月震空间分布最重要特征如下:1)少数月震外,几乎所有月震都发生在600—1000km的深度上;2)月震在固定地区(震源)多次重复,每一震源的月震…  相似文献   

13.
构造地震形成的物理过程,一直是地震学家努力探索的课题.到目前为止,一般的概念是这样的: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力的作用使地壳产生差异运动,于是地壳岩石发生应力和应变.  相似文献   

14.
对15年前提出的、在乌克兰对构造层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该计划研究了地幔和地壳结合体的结构及其演化.肯定了构造层是多层结构.其变形性质及构造面都随深度而变化.软流圈在构造起源中起明显的作用.发现了构造层是一个层次性有序自组织非均匀系统,该系统趋向于重力均衡及能量极小。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构造运动的实际出发,放弃了过去那种只认为因补偿过剩和补偿不足的均衡调整的观点,探讨了引起不均衡的构造应力,并视均衡异常为地球内部的一种负荷,由此可以计算得到地球内部的应力.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及其东缘海地区由均衡重力异常推求的垂向应力的变化比水平应力更为显著,在琉球海沟一带存在5 MPa垂向应力的增强,它明显地反映了板块俯冲的作用.在海沟西北侧的岛弧一带的应力状态则与之相反,约存在5 MPa的垂向应力减弱.东西两部分的水平应力在方向上有明显的不同,洋壳上的东西向应力x为负(压力为正),而陆壳上则相反.这正表明了板块间相互挤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据2012年2月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报道,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数值模型,有助于解释地震与引发地震的强应力之间的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将对地震长期预报产生深远的影响.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地球科学系教授Holt博士和Ghosh博士,使用他们的模型来解释作用于地球构造板块的应力.根据他们所撰写的"全球动力学模型用于板块运动及其驱动力模拟"的研究论文,这些引发地震的应力不仅存在于地震频发的板块边界,而且也发生在板块内部,尽管目前对于板块内部的应力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17.
陆明勇  牛安福  刘耀炜  周伟 《地震》2007,27(1):55-62
构造应力是地壳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力源之一, 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在地壳中普遍存在并对构造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该稿讨论了地下流体、 流体力和构造应力以及它们的概念与作用, 分析了流体力和构造应力的异同点: 构造应力是各种力源在地壳中产生变形而引起的应力的综合力, 流体力是流体存在和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力的合力, 它们的力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内涵相互交叉, 大小不同, 但均能产生构造变动。  相似文献   

18.
板内地震构造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局部的特殊发震构造条件。本文提出江苏南部强地震的主要构造标志是新生代活动盆地,盆地内的隐伏发震断层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正好有利于剪切破裂的发生。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证明,盆地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地壳脆弱化,导致构造应力的重新分布和局部集中,盆地内部脆弱体中的隐伏断层是潜在的震源破裂面,盆地边缘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则是地震时释放的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9.
《内陆地震》2005,19(4):372-391
众所周知,在地球整个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过程,如大陆形成和运动、山脉和盆地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过程等。已经证实,这些过程形成和发展中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起非常大的作用。地球旋转状态变化决定了地球椭球的扁率,当地球形状收缩变化时,发生子午线弧和纬线弧长度变化共轭,引起地壳层内特殊的切向应力椭圆,而纬线半径和矢径的共轭变化就是造陆运动。  相似文献   

20.
正大地电场是来自地球外部的空间电流体系对地球内部所形成的感应电场,地震地壳破裂能量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导致地壳应力、应变发生了改变,并在地球内部产生电动力学效应。因此,当地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火山和地震活动时,可以在地震前观测到丰富的地震短临电磁变化信息。云南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地震频发。自"十五"计划以来,云南建立了一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