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南阳市土地生产潜力,并分别预测了耕地面积、人口、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及2000年至2030人口承载量情况,提出了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北山区跨省境53个县(市),土地面积9455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4%;耕地面积151.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2.6%;农业人口1200多万人,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4;山区的木材、粮食、油料、干鲜果以及蚕桑、药材等,都占全省较大比重。开发利用好山区土地资源,对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等有深刻影响。 一、河北山区土地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河北山地基本上由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组成。全境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等组成。海拔多在2000m以下,中、高山占山区总面积的46%,相对高度多在500—800m,坡度20—40°;低山丘陵占36%,低山浑圆,河谷宽阔,丘陵区黄土普遍分布,切割  相似文献   

3.
彭珂珊 《热带地理》1994,14(2):143-151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口、土地、粮食与灾害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我们面前,致使在人口增长过快情况下,产生了土地资源质减量退,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危害生国计的社会问题,在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已为90年代的重要任务,针对针中国国际本文分析了人口,土地,粮食,灾害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相似文献   

4.
东部山区是指日月山以东的祁连山东段地区。行政上包括西宁、大通、民和、乐都、平安、湟中、湟源、化隆、循化、互助、贵德、门源、同仁、尖扎等14个市县。其土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土地面积的4.85%,人口29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7%。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条件比较优越,是青海省粮食、油料、蔬菜、水果以及生猪等生产基地,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5.
从河南省土地资源的数量潜力,质量潜力以及土地利用结构潜力三个方面综合研究河南省土地资源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为充分发挥全省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使土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及提高河南省的环境人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预测未来10年云南省人口、耕地资源、粮食等因子的变化趋势,换算出不同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量,分析系统不平衡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甘肃人口—土地—粮食系统主因子进行预测分析,勾绘出系统调控的目标和方向,提出强化计划生育、加强土地管理、加快土地综合开发、提高农业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快发展省内三个商品粮基地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原旅游区的范围,东起开封市,西到三门峡市,南到禹县,包括沿陇海铁路线的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市。总土地面积近3.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人口133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7.6%。现就中原旅游区综合开发利用及分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粗浅看法,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封志明 《自然资源》1993,6(6):74-79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以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阿伦的计算公式为代表;后期则以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ECCO模型3个研究最负影响。国内则首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文章认为,以粮食为标准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益活跃;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内蒙5省(区)10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27.68×104km2,人口3 000万人.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发展前景以及提高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与人口发展预测汤小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沿海地区范围包括直接靠海的33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土地总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总人口占全省近五分之三,区内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沿海地区地处福建省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13.
全球耕地土壤资源的侵蚀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1950—1973年间,全世界粮食需求量急速地增加了一倍。到本世纪末,如果对人口的增长不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控制,那么粮食需求量仍将成倍地增长。在五十年内世界粮食需求量增加了三倍,这种空前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土地所能维持的能力!土壤资源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肃人口-土地-粮食系统主因子进行预测分析,勾绘出系统调控的目标和方向,提出强化计划生育,加强土地管理,加快土地综合开发,提高农业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快发展省内三个商品粮基地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吴幼恭(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沿海是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虽然其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但其主要经济指标却占全省的五分之三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以向家坝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库区经济地理现状 ,确定土地人口载量研究区域 ,并利用GIS和R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建立“空间·属性一体化”数据库。本文还建立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潜力递减法 ,进行以村级为单位的耕地粮食综合村尺度的近期和远景 (2 0 12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 ,提出与当地农业发展相一致的整个研究区环境容量。结果表明 ,与其它耕作方式相比 ,复种耕种可获得更大的人口承载量 ;库区环境容量已趋饱和 ,而且未来库区土地承载力呈下降趋势 ;通过改良品种、扩大水稻播种面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矛盾。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999-2006年县域统计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城镇化、工业化因素通过比较经济效益对全省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并且这一支持政策对三大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粮食生产促进效应存在差异,体现在对苏北、低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对苏南、相对高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弱.鉴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适应此特征的粮食生产发展战略和补贴政策设计需及时响应.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契机,减少耕地非农占用,优化土地资源城乡配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没,完善和强化粮食补贴机制,有助于促进江苏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与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8.
以泰州市为例,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从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环境负荷角度对泰州市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并根据"木桶原理",确定泰州市资源环境的最大人口承载规模,最终测算规划期内的最低耕地保有量。研究结果表明:泰州市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供给充足,土地资源、水资源不会限制人口增长,环境负荷将是未来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保证资源环境均不超载的情况下,泰州市2020年最大人口规模541.61万人,2030年567.00万人;基于最大人口规模的最低耕地保有量2020年26.19万hm2,2030年28.26万hm2,均低于规划耕地保有量,表明泰州市粮食供给已达到自给水平。该文揭示了影响泰州市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的短板与制约要素,确定了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最低警戒规模,为泰州市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和GDP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相对生产力指数的土地资源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代表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采用标准回归系数法计算土地生产能力与经济对中国人口分布贡献大小。分析表明:相对生产力耕地、经济与中国人口分布高度相关。1952年,耕地对中国人口分布的贡献率为87.8%;2013年,经济对中国人口分布的贡献率则上升为58.8%。中国人口分布由长期的耕地主导型演变为非农经济主导型。改革开放之前,耕地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非农业经济对人口分布的作用迅速加强,现已成为决定中国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中国人口总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看,要想突破“胡焕庸线” 揭示的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几乎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剥夺理论,利用重心计算及空间耦合分析模型,研究了1990~2013年河南省县域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粮食生产重心动态迁移及其空间耦合,并探讨其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3 a来河南省经济、人口及粮食生产重心均在省域几何重心北部变动,空间错位格局日趋显著,变动一致性波动剧烈;2000年前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耦合度较高,2000年后粮食重心与经济重心明显呈东南-西北路径背向偏离,粮食生产对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持续下降,而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耦合度逐步提升;传统农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粮食主产县区的“粮食与民生倒挂”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