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4):270-27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6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上侏罗统下部地层,发掘出2具距今1.6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迄今最古老的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祖先类型,因它们头部有奇特的冠,而发现地点的岩石色彩绚烂,故命名为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  相似文献   

3.
Dilong  paradoxus  Xu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3):229-22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4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陆家屯的义县组地层,发掘出4具距今1.39亿年-1.28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早期的祖先类型,因此前发现的暴龙类一般都相当巨大,不少超过10m,而这些恐龙化石身长仅1.5m左右,故命名为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意思是令人惊奇的恐龙皇帝。  相似文献   

4.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2):112-11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和台湾省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程延年、张钧翔4位古生物学家于2002年9月宣布,在辽宁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发现了一种1.28亿年前的盗蛋龙科恐龙(oviraptorosaurs)化石,标本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骨和部分颈椎,头骨长约100mm,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长着一对大门齿,就像现代兔子那样。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尤海鲁、徐星和汪筱林,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一种新恐龙属种化石的描述。因发现地点位于著名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分布区,故以此命名属名,种名则以同一研究所学者及化石保管者侯连海命名: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houi)。  相似文献   

6.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33(4):345-345
1999年7月以来,在广东河源市源城区黄沙村的长岭顶、东源县城武装部工地和农林街工地区上白垩统地层,陆续发掘出包括头骨、尾椎及腰带等恐龙骨骼化石,至少7具个体。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吕君昌研究,确定为是一种新发现的盗蛋龙类恐龙,属名取自化名产地名,种名赠给在这些化石的发掘和保护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  相似文献   

7.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1,25(4):227-227
192 2年 ,坚信人类起源发祥地在中亚的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HenryF .Osborn ,派出一支由 4 5名考古、古生物及发掘工程等方面专家组成 ,以ChapmanAu drews为领队的考察队 ,从华北进入蒙古戈壁沙漠。经数年发掘 ,虽未找到人类化石 ,但却采集了大量各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 ,192 3年发现于巴音札达盆地“焰崖”上白垩统红色砂岩中的一窝排列成圈的 9枚长椭球形蛋化石 (每只长约 10 5mm ,宽不足5 0mm ,壳厚约 1mm)及其上面伏卧的一具小型恐龙骨架化石尤为称奇。Osborn认为这是一种正在偷食原角龙 (…  相似文献   

8.
9.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发现一种新的恐龙化石,经两次采集,1990年终于架装成一条较完整恐龙骨架,由1991年董枝明完成研究并命名。  相似文献   

10.
1941年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将一种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县金山大洼王家山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以感谢德国专家许耐对其研究工作的热情帮助。这是中国人发现并研究命名的第一种骨骼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学者,在中国内蒙古二连盆地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研究确定为罕见的巨型盗蛋龙类恐龙,命名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ensis)。在2007年6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他们报道了这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自然》杂志上报道:在辽宁朝阳城西约3000m处中生界热河群义县组地层,发现一种四肢长有羽翼的小型兽足类恐龙化石。命名为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以献给对中国中生代古生物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中科院院士顾知微先生。  相似文献   

13.
14.
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中侏罗统五彩湾组地层一化石坑中采集到27个保存不佳的恐龙肩胛骨化石,其中17个左肩胛骨,10个右肩胛骨,经综合整理修复出2副骨架。1990年经恐龙专家董枝明先生研究认为是一种体长约5m的小型蜥脚类恐龙,因其体形小巧,并为纪念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故的恐龙修复架装专家苏有伶先生,命名为苏氏巧龙。这是苏先生生前修复的最后一条恐龙,也有学者怀疑它是后来发现的体长约17m的克拉美丽龙(Klamelisaurus Zhao X,1993)幼体。  相似文献   

15.
1964年8月,当时的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在山东省诸城县吕标乡龙骨洞发现一根巨大的恐龙腿骨化石后,与地质科学院、地质博物馆组成联合发掘队,在4年间展开4次发掘,采集标本达30t。经3年修复,于1972年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研究确定为一种新发现的鸭嘴龙,命名巨型山东龙。同一采坑内,至少已发现10具个体。  相似文献   

16.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3):314-314
化石标本最初发现于蒙古戈壁沙漠阿尔坦一乌拉的上白垩统耐梅盖特组地层,保存较完整,包括一个完整头骨、下颚、部分脊柱、部分前肢、肩带、部分后肢、骨盆、叉骨。1986年蒙古地质研究所的瑞钦·巴斯保德研究认为,是盗蛋龙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17.
1902年沙俄上校马纳金(Manakin)从黑龙江省嘉阴县乌云地区渔民那里获得一批化石,偷运到伯力博物馆,当时认为是猛犸象化石。1915年、1916年沙俄政府派人再次来考察,发现一具大型鸭嘴龙骨架化石,偷运回国。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恐龙化石,1925年经苏联古生物学家里亚宾宁(Riabinin)研究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1978年、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地质局区测队与嘉阴县政府组织联合发掘队,在619航标附近大冲沟山腰采集化石标本1432件,修复架装成2具恐龙骨架化石。  相似文献   

18.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7,31(4):366-366
197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对发现于广东省南雄盆地下白垩统地层的1具不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研究后,根据其背部神经棘低平而宽阔的特征,命名为短棘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  相似文献   

19.
20.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1):11-11
2001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张晓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等古生物学家,对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研究后,认为是已知镰刀龙类恐龙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是一个新的属种。为纪念中国恐龙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故命名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