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97,14(3):65-70
本文以第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气象观测和天气分析预报资料收集情况,对中山站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统计,并与建站以来历次考察队在中山站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得出了1995年中山站天气比历次观测年份异常,在1~5月份天气特点雪多,阴天多,日照短,7月份气温异常高,月平均气温比一般年份要高出9.8℃,大风日数28天,极大风速达47.2m/s。  相似文献   

2.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5,22(Z1):77-80
本文使用南极长城站20a天气和温度降水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长城站天气系统和气象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长城站建站20年来,气温从90年代中后期逐渐升高,到90年代未气温达到最高.进入20世纪后气温变化趋于平稳,但年平均距平仍在正距平以上.大风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缓慢减少,至90年代未到20世纪初大风天数明显增多,风速加大.长城站降水从90年代初期降水量开始减少,到90年代后期降水量最少.特别是1997年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200mm.进入20世纪长城站降水量仍比正常年份减少100mm.对长城站20年气象要素分析表明,长城站近10年存在气温明显增温变暖,降水量减少,大风天数增多现象.  相似文献   

3.
利用金华本站历史观测资料,分别就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降水量、梅雨、高温日数、日照时数和台风等情况逐一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金华气候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别,第1类影响年金华年降水量偏多,是涝年。入梅偏早,出梅偏晚,梅期偏长,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出现高温天数少,高温天气不严重。第2类影响年正好相反,金华年降水偏少,是旱年,入梅容易偏晚,出梅偏早,梅期偏短,梅雨量偏少,日照比常年偏多,高温出现也多,是高温天气比较严重的年份。  相似文献   

4.
姚建群  陆菊中 《海洋学报》1995,17(3):103-109
有关埃尔尼诺对中、低纬度环流及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1~4],但对反埃尔尼诺与大气环流及我国天气气候的联系却研究很少.尽管反埃尔尼诺事件的基本特征及其伴随的大范围天气异常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在具体年又各有其特点.已有研究初步表明,发生在反埃尔尼诺过程中的某些天气的异同与反埃尔尼诺过程的特征有关[5].因此单纯以反埃尔尼诺年份为基准来讨论问题具有一定局限性,若根据过程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区别,以揭示反埃尔尼诺过程的不同特征并深入分析各种特征情况下的天气、气候异常,这无疑对实际应用以及海气关系的诊断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49—1986年南海秋、冬季台风活动的规律,对38年的台风序列按给定的Fα值,用周期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秋、冬季台风的气候振动为19年、4年、11年、17年4个周期迭加,并作出未来5个年份预报。在此基础上、对秋冬季台风异常多年和异常少年形成的长期天气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得出异常年份的特征值与埃尔-尼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1993年开始,世界气象组织每年都会发表《全球气候状况声明》,目前,它已成为科技界和媒体有充分依据的权威性信息来源。3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0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这份报告指出,2008年位列自1850年现代测量记录开始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之中,在世界各地都发生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归纳出3种赤潮发生前后水温、气温和气压的演变模式,并论述各种演变模式与赤潮发生发展的关系。通过数理统计,归纳了华南近海赤潮发生前后阶段水温、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范围以及演变特征,说明了升温降压天气过程、温压稳定过程以及相对于多年月平均值偏暖的年份或时段均有利于赤潮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今年7月28日,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在回答江泽民总书记询问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天气的变化以及今年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的活动情况时谈到,今年不仅大气环流十分反常,台风活动也十分异常,突出表现为来的晚,生成的次数明显偏少。事实确实如此。从1~6月,台风杳无音信,直到7月9日14时今年第一号热带风暴(编号为9801)才姗姗而至,不久就减弱消失。而正常年份,此时我国平均已  相似文献   

9.
对热带太平洋不同尺度系统对海洋大气之间潜热通量的贡献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使用了Launianen和Vihma(1990)依据相似理论编写的计算软件和TOGA-TAO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发现,小尺度系统对热量通量没有太多的影响;天气尺度系统在赤道西太平洋对热量通量的影响较大;天气尺度系统对热量通量的贡献在赤道外地区要比在赤道地区大。分析还发现,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中太平洋地区天气尺度系统对热量通量的贡献较大,这意味着赤道中太平洋天气尺度系统的活动对触发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及其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50-2012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数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为0个;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影响高峰月,其次为6、10月;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后穿过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再次登陆广西沿海的次数最多,该类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平均值为111.2 cm,到达非登陆台风增水的2.6倍。风暴潮灾害的形成与强台风天气系统、全日大潮、河流下泄洪水直接有关。强台风产生巨浪及降雨,使入海河口水位上升,与风暴潮叠加后产生明显的增水,造成巨大的潮灾。  相似文献   

11.
孟加拉湾障碍层年际变化及其与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0?2015年SODA温盐资料,结合Argo数据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年份孟加拉湾障碍层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IOD事件年份孟加拉湾障碍层变化显著。纯的正IOD(纯pIOD)年份及伴随型pIOD年份盛期(9?11月),除孟加拉湾内西南海域障碍层厚度略变厚约5 m外,赤道海域、安达曼海至孟加拉湾北部障碍层厚度均变薄5~15 m,此障碍层距平盛期形态在纯pIOD年份随pIOD消亡迅速消退,但在伴随型pIOD年份维持至翌年3?5月才开始弱化。纯的负IOD (纯nIOD)年份障碍层厚度变化特征与pIOD年份大体相反。进一步分析表明,IOD事件年份赤道风场距平的远地强迫造成等温层深度的变化是湾内障碍层变化的主因。在伴随型IOD年份,受ENSO事件的影响,赤道风场距平在IOD消亡后仍得以维持3个月以上,使得湾内障碍层距平形态持续更久。除赤道远地强迫外,湾内局地风场的Ekman抽吸作用以及混合盐度变化对障碍层厚度年际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城站极地气旋与暴风雪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4,21(4):35-39
西南极极地气旋是造成长城站暴风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每月侵入长城站气旋有6~8个,平均3~4d就有气旋侵入南极半岛乔治王岛地区.冬季每月5~7个,且强度比夏季大。极地气旋移动路径在夏季稍有南移,冬季气旋路径向北扩展。西南极极地气旋东移靠近南极半岛,气旋有阻滞现象,气旋受阻气流上升使高空扰动,低压和低压槽强烈斜压发展,在锋区后伴有向北移动极地冷空气入侵,是形成长城站强暴风雪天气重要原因。极地气旋给长城站带来大风降雨降雪天气,长城站95%以上的暴风雪天气是由极地气旋引起的。而长城站暴风雪天气有二种类型:一种由极地气旋前部与锋面影响,吹北风或西北风暴风雪;另一种是由极地气旋南部或高压脊前影响,吹南风或东南风暴风雪天气。而后一种则是风速猛、气温低、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近岸春季海雾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COADS(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资料对南海北部春季海雾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春季南海北部的海雾多集中在近岸海区,远离岸线的海区海雾较少发生.南海北部近岸春季海雾日数偏多年份有4个(1969、1983、1986、1987年);雾日数偏少年份有5个(1971、1999-2002年).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海雾日数偏多、偏少年份的850hPa等压面上各要素分别进行合成分析.850hPa等压面上,华南沿海上空常年存在一个由南向北的暖平流.南海上空的空气湿度较大,在海雾日数偏多年份大气湿度减小,偏少年份湿度增大.南海上空850-1 000hPa等压面之间存在一股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在海雾日数偏多年份水汽输送增强,海雾日数偏少年份水汽输送减弱.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1—2010年期间的热带气旋实况数据、ERA-Interim逐月和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及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月数据,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及天气学方法,对强度快速增强气旋活跃年份及不活跃年份的海温条件、向外长波辐射、垂直风切变、1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及季风槽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RITC活跃年份-不活跃年份的海温距平场多表现为厄尔尼诺特征,即活跃年份的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不活跃年份明显偏高;(2)RITC活跃年份所对应的赤道大部分地区(140°E以东)向外长波辐射值更低,表明对流活动明显东移;(3)RITC活跃年份的垂直风切变较小区域较不活跃年份总体偏东10~15个经度;(4)RITC活跃年份的南亚高压主体东端出现明显的扩展;(5)RITC活跃年份的季风槽为偏东型,不活跃年份的季风槽则为西北型。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1983年第10号热带气旋"Forrest"的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该气旋强度快速增长阶段,气旋的整个中低层增暖增湿效果明显;表征积云对流发展的大范围的对流有效位温高值区存在于气旋及其周围,尤其是前进方向上;该阶段仍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但强度及范围明显变弱、变小;各通道的水汽条件充沛。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近中心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下面统称台风)共有22个,比多年平均少6~7个,是明显偏少的年份。但在我国登陆个数却达到了10个,又比多年平均多2个,且9个在华南沿海登陆,仅有一个登陆华东沿海。从表中可以看出,1995年的台风出现晚,结束早,集中发生在8~10月份。同时,可以看出,1~7月份,11~12月份均比常年偏少,8、9月份接近常年,而10月  相似文献   

16.
登陆或经过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热带气旋所伴随的大风、大雨、风暴潮等灾害造成沿海地区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通过对1950~2012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数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为0个;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影响高峰月,其次为6、10月;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后穿过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再次登陆广西沿海的次数最多,该类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平均值为111.2 cm,到达非登陆台风增水的2.6倍。风暴潮灾害的形成与强台风天气系统、全日大潮、河流下泄洪水直接有关。强台风产生巨浪及降雨,使入海河口水位上升,与风暴潮叠加后产生明显的增水,造成巨大的潮灾。  相似文献   

17.
ENSO事件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ENSO事件和淮河流域降水异常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功率谱分析显示ENSO的冷事件和暖事件有三个共同的明显周期,即18个月、26个月和47个月;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周期成分复杂,但同样存在明显的26个月周期。对。ENSO事件年份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年内分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EL Nino年份的春季和冬季降水明显增多,而在LA Nina年份降水普遍减少,尤其以7月减少最为显著:在SO指数偏高年份,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减少,尤其是9、10、11三个月,减少量都在30%以上:而在SO指数偏低年份,春季和冬季降水明显增多。时间序列的滞后分析发现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对ENSO事件有3个月左右的响应滞后时间,对EL Nino响应的滞后时间大约4~5个月。  相似文献   

18.
在对流性天气过程中,回波的合并往往容易引发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本文针对2004年7月6日发生在浙江中北部到舟山沿海一带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舟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中出现的两次回波合并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中出现的两次强对流天气都与回波的合并有密切的关系;最强烈的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回波即将合并到完全合并之间。  相似文献   

19.
运用改进的椭圆形风场模型,模拟了9711号台风所经地区风场、气压场的变化过程;将椭圆形风场模型结果结合SWAN波浪模型,计算9711台风过程的波要素;运用COHERENS三维水动力模式,对渤、黄海主要的4个潮分量进行了调和分析,建立渤、黄海天文潮预报模型,并采用三级嵌套模型计算并验证分析了日照近海的水文动力环境;运用基于COHERENS发展的水动力悬沙模型COHERENS-SED,计算分析了9711天气过程、仅考虑潮流作用以及累年平均波要素和一般天气情况(累年平均风场、标准大气压)下的悬沙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潮流、一般波浪和天气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水体含沙浓度比仅考虑潮流作用下的水体含沙浓度提高40%~100%的幅度;考虑9711号天气过程以及产生的台风浪作用下的水体含沙浓度比一般波浪和天气因素作用下的水体含沙浓度提高约4倍的幅度.  相似文献   

20.
2011—2014年于万宁东部海岸建立了海岸动态监测系统,包括120个岸线监测站位和30个岸滩剖面监测站位,收集了4年间岸线和岸滩的实时变化信息。以这些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收集的海岸资料和实地调查,对万宁东部海岸的侵蚀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在季节变化中,海岸呈现夏秋侵蚀冬春淤积的规律;在年际变化中,海岸总体呈侵蚀趋势,但相邻年份间又呈现侵蚀和淤积相间的现象。万宁部分海岸受前滨采砂影响严重,加上频繁的台风天气,致使侵蚀加剧,在两年时间内后滨侵蚀发育8m高的软质陡崖,造成难以恢复的地形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