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是指南起渭河、灵宝、运城盆地,北至大同、蔚县、怀来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断陷盆地控制的地震活动带。此带历史上是一个强烈的地震活动区,在新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其相互联系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是华北地区一个独特的构造地震带。自1967年至1970年我们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地震地质工作。通过实践,对该带地震活动特点及今后地震活动趋势获得了以下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工作概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科学》1976,11(2):116-119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丰富。地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132年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曾记录到138年甘肃发生的陇西大地震。16世纪已有关于地震前兆和抗震建筑方面的记述。  相似文献   

3.
用线性预测理论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十分注重对地震的时间、空间序列进行研究,以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和进行预报。过去相当多的工作讨论了地震的周期性,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的填空性及迁移规律问题。引入现代统计方法研究地震的时空序列,就有可能在更一般的条件下对原因和过程都尚未清楚的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某些数学模型进行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4.
地震现象地震俗说地动,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忽然摇晃起来了。它与日蚀、月蚀、台风、暴雨、洪水、冰雹、寒流、霜冻……等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地震五百万次,其中大部分是轻微震动,人感觉不出来,用仪器才能记录到。从历史记载看,人能感觉到的有五万次左右,破坏性大地震全世界每年只有十几次,而且大部分发生在大洋里或人烟稀少的山区,发生在陆地上人口稠密的地方就更少。  相似文献   

5.
关于海城地震震源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震源模式是对地震形成条件、孕育和暴发过程的认识,它是与地震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讨论一个地震的震源模式应该解决震源应力场、发震构造和震源物理、化学过程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依据来源于震前、震时和震后所暴露出的各种实际材料。地震地质特征是认识这些问题的背景,模拟实验则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对比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前言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巨大构造板块接合处:它们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东侧的中脊地带以及大陆裂谷系。  相似文献   

7.
郑斌 《地质科学》1975,10(2):105-106
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我国辽宁省南部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在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指引下,由于对这次强震事先有了预报,震区党政军民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预防措施,因此使这次地震在这个人口稠密地区造成的损失大大减轻,而且震后迅速地恢复生产,安排好生活,掀起了重建家园的高潮。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8.
《地质科学》1976,11(2):120-123
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北京时间19时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我国地震队伍对这次强烈地震作了预报,当地党政部门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这次地震在这个人口稠密地区所造成的损失大大减轻。  相似文献   

9.
1976年5月29日20点23分和22点00分在我国云南省龙陵地区连续发生了7.5、7.6级强烈地震。宏观震中分别为镇安、金竹坪、邦公以及平达一带,震中烈度为九度。震区花岗岩分布广泛,花岗岩风化壳表层的地震剥落破坏了稻田和地面各种设施,堵塞了公路和沟渠,成为这次地震的典型震害。分析这次地震剥落特点及其产生的地质条件,对类似地区未来的抗震防震及震害预测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和林格尔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4月6日0时54分,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发生了6.3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和仪器震中基本一致(北纬40°14′,东经112°12′)。  相似文献   

11.
龙陵地震震害与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1976年5月29日20点23分与22点00分,在我国云南省龙陵县境内,连续发生了7.5和7.6级两个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9度。由于这次地震之前曾经有过预报,因此伤亡极少,但是地面建筑物却遭到严重破坏。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是龙陵县,特别是龙陵县东部的几个公社,如镇安、勐冒、朝阳、平达等公社。在上述公社境内,房屋破坏严重,地面开裂,出现大量的剥落(当地群众称之为山扒皮)、崩塌、滑坡、滚石和地裂缝。  相似文献   

12.
海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 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由于这次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的成功极大地减少了伤亡损失,取得了预报和预防破坏性地震的一些很有意义的经验。它充分显示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地震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新成就。 这次海城地震是我国东北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七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先后两次对震区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13.
地震迁移的统计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 本文利用马尔柯夫链的基本思想来研究发震地区的迁移问题。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一重、二重及小地区的转移概率,然后以这三个因素作为预报因子和作出预报测度,并讨论了我国中部南北带五级以上地震以及全国六级以上地震的迁移及预报方法。 先简单介绍一下随机转移的概念。设有一个随机地(即偶然性地)运动的质点A,它每经过一单位时间就作一次随机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徐道一  薛恩  宋惠珍 《地质科学》1974,9(4):371-377
地震地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阐明地震发生的位置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一般在地表进行,而地震多发生在地下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深处,因此两者的联系则是地震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地震地质工作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而提出来的,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是在整理中国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由于地震地质的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是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和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在我国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发生,是有它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震区的构造条件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认识地震的形成、孕育和发生是十分有意义的。唐山地震震中与深大断裂没有表现直接的联系,而是分布在不引入注目的北东向断裂上。其控制因素我们认为是包围震区的边界断裂起了重要作用。边界断裂的存在使被围限的北东向断裂得到了暂时的平衡,形成相对“闭锁”区段。当区域应力场急剧变化时,“闭锁”就被突破,产生大地震。  相似文献   

17.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圈闭目标的快速识别和优选,需要先进地质理论指导与地震技术应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对塔南凹陷岩性油气藏快速勘探过程中使用的地质理论和地震技术进行总结,建立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快速探明储量规模的实用地质—地震配套技术系列。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综合采用构造分析、层序分析、相带分析和成藏分析等地质分析方法进行指导,配合使用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井—震约束下的拟声波波阻抗反演等地震技术,实现岩性圈闭的“定背景、定层系、定区带和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勘探中遇到的地质难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岩性油藏勘探的突破和基本探明。这一技术系列对同类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葛碧如 《地质科学》1976,11(1):97-102
我国是一个强地震较多的国家,几千年来发生了上千次强烈地震,劳动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蒋介石卖国集团统治的旧中国,只留下了悲惨的灾情记载。1920年海源大震时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村镇埋没,死于地震灾害者达二十万人,然而反动统治者置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于不顾,借地震灾害敲诈勒索,大发横财。  相似文献   

19.
云南川西地区地震地质基本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玶  汪良谋 《地质科学》1975,10(4):308-326
云南川西地区是多震的地方(图1),从公元前116年到1974年6月,据记载共发生M≥4.75级的地震481次,其中6≤M<7的99次,7≤M<8的14次,M≥8的3次。震源深度一般小于30公里,均为浅源地震。本区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而且都有一定的地质标志可循,与近代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在成因上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成因及发展的物理过程,目前尚在探索之中。地震预报在世界上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但是,地震预报并不是不可能的。地震既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必然有其特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