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鲜水河地震带,松潘、龙门山地震带,使用M_s等于2.5~4.7级弱震资料,以不同的时间窗和滑动步长,计算“断层面总面积”,采用f_0与α两种预报评分方法讨论其预报效能。结果表明,选定6个月为时间窗,1个月为滑动步长,在这两个地区用“断层面总面积”预报未来半年是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是与随机盲目预报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决策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减灾目的。科学的地震预报决策程序是实现正确的地震预报决策的保证。本文就地震预报决策中有关决策目标的确定,地震预测,震害预测,地震对策,预报决策备择方案的制定及评估,决策方案的选择及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钱况 《华南地震》1991,11(3):80-84
地震预报决策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减灾目的。科学的地震预报决策程序是实现正确的地震预报决策的保证,本文就地震预报决策中有关决策目标的确定,地震预测、震害预测,地震对策,预报决策备择方案的制定及评估,决策方案的选择及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IASPEI2009(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大会于2009年1月10日至16日于南非的开普敦市举行,现将会议上关于地震预报的进展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中几个科学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当前地震预报研究中几个方面的工作,即1.反演问题;2.岩石破坏前兆的普遍特点;3.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预测问题;4.中等尺度的地震预报实验,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目前我国长,中,短期地震预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认为,我国地震大形势,长趋势判定的技术思路和主要方法目前是统计,类比和外推,它不能揭示地震活动的活跃或平衡的本质,有时出现失误和偏差,地震活动长趋势实质上是个地震动力学问题;中期预报的主要困难是地震何时发生和是否发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使用的各类预报方法的预报效能均较低,准确的时间报难以达到;短期预报的主要难点是发震地点的不确定性和地点预报的复杂性,现“以场求源”思路受到挑战。作者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报效能评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鸣津  陈献忠 《地震》1994,(5):31-35
以前的各种评价地震预报效能的方法只考虑预报意见对应实发地震情况,而未顾及预报意见本身中所预报的区域的大小、时间的区间的长短和震级的范围对评分应起的作用。本文首先评价地震预报本身的确定率,而不管此预报意见未来是否报准了地震。其次是本文给出了实际发生的地震超出预报意见所限定的范围时地震预报报准率的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了地震预报成功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纵贯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以其巨大规模和频繁的大震活动而长期备受关注,然而它延向何方?终止于何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关乎能否全面、完整地了解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的特征,进而能否不断深化对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动力学过程与机理的认识。处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中国—东南亚毗邻区,展布着一系列与大震活动相关的大型走滑断裂带,跨越中国、越南、老挝和泰国国境的奠边府断裂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国内外对奠边府断裂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少,但以鲜水河—小江—奠边府断裂为外边界,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存在大规模顺时针旋转运动的现象被揭示以来,关于奠边府断裂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小江断裂、红河断裂的关系等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晚新生代活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浅表运动状态与深部介质性质等方面,本文对与奠边府断裂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以往相关研究的积累,认为奠边府断裂可能是南北地震带的南端边界。  相似文献   

10.
文中回顾了1974年提出的“块、带、源、兆、触、报”六字预报思路,并基于近20年来的研究对此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龙门山地震带毗邻平原地区和大都市,多以中等地震活动方式释放应变能。对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点研究之后,认真探讨了用于该带地震预报研究的震兆标志。其指标和标志是:1.频度和最大震级分形Rn、Rm≥|±1.5|;2.算法复杂性C(n)≥|±σn-1|;3.η≥|±σn-1|;4.max持续低于长期的max值;5.累积滑动频度∑N持续增高。  相似文献   

12.
由立交模式讨论地震预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作者在昆明举行的南北地震带会议上提出了立交模式。1985年正式发表(本刊)。本文是上一篇文章的继续,重点讨论了以下的问题。1.把立交模式应用于解释远距离的大震迁移,具体讨论了横穿青藏高原和鄂尔多斯地台的大震短期迁移现象。这种远距离跨越大地构造单元的震中迁移已往是很难理解的,但是从立交模式来看,则是很自然的。2.由于下岩石圈近于塑性,且相对均匀,所以在大区域构造压力作用下,其内形成的剪切滑移线与区域压力成45°角,因之如果己知若干地震排成一条线则可认为与其相交45°角的方向就是主压应力方向,这可与震源机制所求得的P轴方向相互补证。依此方法对华南和甘青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作了推求。3.在用相距较远的地震连直线的时候,对于中等强度的地震至少得三个地震连直线,对大震来说,两个即可。这是因为大震的断层面通入地下深,直接受到下岩石圈中蠕滑断层的影响。而中等强度的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如插入地下浅时,则不直接受这个蠕滑断层的影响,因之取两震连线难排除偶然性。如三震相连则可能是深部蠕滑断层共同制约,不然为何在短时间电它们连成一条线。4.如果已知区域主压应力方向(用一些大震震源机制所求P轴方向的平均或用其他方法求得),则当一处发生大震后,可通过震中作与主压应力方向成45°夹角的直线,此直线即为今后震中迁移的较可能的方向,这个直线有时与已发地震的断层走向一致。5.一些外因,如固体潮和极移等有可能影响下岩石圈中蠕滑断层的动态,並由此影响上岩石圈中大震的发生。这是调制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即外因对震源的间接调制。6.我国震中迁移的事实表明,历史上短期震中迁移的始发地区可能是一个前兆穴位。在该区选择良好观测台址进行前兆观测可监视较大范围内的大震发生,特别是监视历史上震中迁移方向上今后再发生的大震。  相似文献   

13.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21,41(4):145-150
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度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导致地震预报是仍未解决的世界难题.通过广东及邻区震情处理事件的回顾,以及我国大震的预报成功与失误的例子分析,简述我国地震预报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地震预报目前或相当长的时间都无法做到精确的三要素的预报.然而,不太精确的地震预报应是地震工作者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道路.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地壳应力场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70~1983年间南北地震带北段(松潘至五原)的强震、中强震、小震震源机制以及分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综合判定了该带的分区主压力方向,并对总的构造力源进行了讨论。此外根据中强地震的余震区分布和宏观极震区长轴确定了该带发震断层的优势方向,由此讨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构造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日本掀起对活断层定义和地震预报的热烈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11月由日本地震学会宣传委员会发起的英文简称为nfml的活动至1998年2月初已2个多月了。截至1998年2月5日,已有145名参与者。他们就地震、防灾、科学教育和媒体的作用进行了内容广泛的讨论。参与者中不仅有地震学专家,还有宣传、教育、行...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报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地震工作者。围绕着要不要进行地震预报研究,地震能否预报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官员、社会公众等争执不断,乐观论与悲观论并存。该文综合介绍了近期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部分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及当前地震预报研究的某些动态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
对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预报对策和发展战略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加林 《高原地震》2002,14(3):9-11
根据多年来对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现状和城市地震灾害特征研究,对我国西部震情长趋势判定及对我国西部特殊历史和现实地位的认识,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预报对策和发展战略应采取“把握地震大形势,突出重点地区,以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为重点,狠抓包括短临预报在内的地震孕育各阶段的预报,为实现地震预报敢于创新争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