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西涌湾及邻近海域物理自净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和分步杂交方法建立了西涌湾及邻近海域的二维变边界潮流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海域的拉格朗日余流模型,对拟建排污口标识质点的运移轨迹进行跟踪,通过计算公式,给出了西涌湾及邻近海域的水交换活跃区和滞缓区,并为拟设排污口进行了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利用Delft3D数学模型建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近岸海域物质输运数学模型,模拟了澳前、海坛海峡北、海坛海峡南、流水、竹屿5个排污口在不同污水排放量下COD、无机氮浓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在污水排放规模为3.0×10^4t/d时,竹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3.80、0.51mg/dm3,流水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3.60、0.42mg/dm3,都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表明这2个海域水动力条件较弱、污染物扩散缓慢,不是理想的排污口.在污水排放量为1.5×10^5t/d时,海坛海峡北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87、0.28mg/dm3,海坛海峡南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84、0.27mg/dm3;澳前排污口在污水排放量为5.0×10^5t/d时,其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48、0.28mg/dm3,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要求,表明上述海域水动力条件良好、纳污能力强、环境容量大,是较好的污水排放口.该研究可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域污水排放口选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2013年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陈塘港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监测数据,对该排污口污染物状况及其对邻近海域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污口排放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硫化物、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明显且污染加剧;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悬浮物和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铅、铜、锌也有不同程度超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环境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海水水质等级为劣四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最为突出;海域表层沉积物超标污染物为重金属铅、锌和铜。该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超标污染物与陆源排污及闽江径流携带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近岸海洋环境整治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交换能力和排污对敏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影响,建立了入海排污口布局合理性评估方法,进而以渤海湾湾顶海域为例,对沿岸所调查的入海排污口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参与评估的21个入海排污口中有2个排污口布局不合理,需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以缓解入海排污对近岸海域的水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对玉环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监测,应用Hakanson指数法对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玉环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对玉环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监测,应用Hakanson指数法对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玉环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对玉环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监测,应用Hakanson指数法对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玉环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相似文献   

8.
海口市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09年海口市龙昆沟入海口邻近海域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对该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龙昆沟入海口邻近海域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较为严重,化学耗氧量及生化耗氧量也出现轻度污染,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并且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排污口临近海域水交换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环渤海主要入海排污口按位置划分至31个归并点,并定义了影响距离的概念,用于衡量各归并点所代表的排污口临近海域的水交换能力。在渤海三维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质点追踪的方法研究了各归并点的30d影响距离。此外,通过在夏季(7月)大潮、夏季小潮、冬季(1月)大潮、冬季小潮4个时间段释放质点以研究季节和潮汐对30d影响距离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交换能力差异显著;与小潮相比,大潮期间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交换能力更强,因此大潮期间排污有助于污染物扩散;不同季节污染物扩散方向不同,与季风有关。据此海洋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不同海区水交换能力的差异调整排污量。  相似文献   

10.
陆源入海排污口环境监测评价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作者在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与评价的实践,分析了现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指南>(HY/T086-2005)在排污口水质评价中的不足之处,在排污口单要素污染指数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类别和邻近海洋功能区类型赋予相应的权重,提出了"排污口综合评价指数"的概念,并应用此法对排污口水质进行了评价和探讨,综合体现了排污口的污染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青岛东部邻近海域潮流模型的基础上,对青岛市政工程处提出的污水排海位置的多种方案,进行拉格朗日标识质点数值跟踪及海域水质预测,通过比选,从环境角度确定了最佳的排污口位置,并对污水排海方式,及总量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广东省现有入海排污口清单的基础上,将入海排污口划分为4类,研究分析了入海排污口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广东省共有入海排污口1436个,东西两翼数量多于珠三角,区域和地市差异明显.结合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和排污口分布特征,针对性提出了推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设置与备案、分类推进各类排污口污染治理,提升...  相似文献   

13.
闽江下游河道排污口设置的水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梅冰  陈兴伟 《台湾海峡》2007,26(2):220-225
建立了闽江下游河道一维动态水质模型,探讨了北港不同排污口设置方案对南、北港分汉河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港排污不仅影响排污口附近及北港河道的水质,还影响到南港河道;两个排污口组合设置下的水质好于单个污染源设置情况:污染物浓度过程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排污口河段以上断面,涨潮时污染物浓度增高,落潮时污染物浓度降低,排污口河段以下断面的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近海污染/生态环境自动监测装置--水质监测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863-818支持研究的最新成果“近海污染/生态环境自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浮标)”的功能,特点及关键技术,它利用海水营养盐现场自动分析仪和水传感器,pH,溶解氧,温度,盐度)集成自动水质监浮标,主要应用于河口地带,排污口附近海域经洋增养殖区,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及储输,实时,连续地为水质污染监测,海洋水产养殖提供服务,同时为海综合管理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该成果对于我国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玉环坎门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2年8月对玉环坎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样品采样,共鉴定出生物57种,其中大型藻类8种、多毛类动物2种、软体动物28种、甲壳类动物13种、棘皮动物1种和其它类动物5种。该排污口邻近两侧岩相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544.7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948个/m2。位于排污口左侧的I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2406.19g/m2和7415个/m2)明显高于II断面(683.27g/m2和484个/m2),I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0.91)和均匀度指数(0.39)小于II断面(1.80和0.68);两条断面生物量垂直分布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I断面栖息密度分布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II断面栖息密度分布为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对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生态分析表明,该潮间带生物数量的水平分布受海岸开敞度的影响,而垂直分布则与潮区的不同和浪击度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天津陆源入海污染源和邻近海域的污染评价分析,研究了2011—2012年,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现状日趋严重,入海污染物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总磷,提出了应加强对陆源排污口的监控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麂岛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岛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规律,调查海域共获底栖生物199种,其中,多毛类占39%,软体动物占23%,种类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年平均生物量为45.04g/m2,秋季高于春季;平均密度为384个/m2,春季高于秋季,南麂岛西北面有一个高生物量区。本文还应用群落特征指数及多维调节(MDS)方法分析了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探讨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可分出代表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的沿岸区外,尚可再分出4个特殊的区域,各区有自己特有的优势种;各区的群落结构与水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次定量调查。分别对18种环境因子和68个优势种和习见种所做的聚类分析显示了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与邻近海域的某些差异,并联系沉积环境将所研究海域划分为四个区:黄河口水下三角洲、莱州湾、渤海中部和渤海湾东部。对大型底栖动物与沉积速率的关系也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是一所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近海特别是渤、黄海及邻近洋区的海洋自然环境特征、动力结构、资源状况及其分布变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等,为海洋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服务。主要开展:陆架海域环境调查、海岸带及滩涂开发利用、海港和石油开发前期工程的调查及服务、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生产力及应用微生物学和增养殖技术、大洋调查和海洋新技术应用等。  相似文献   

20.
卢冰  熊健 《海洋学研究》1994,12(4):43-47
本文根据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石油烃和苯并芘的含量分布,并对其归宿作了初步设计。结果认为,悬浮物质的吸附沉降作用是影响石油烃含量的主要因素,而长江冲淡水的稀释作用为次。长江口区及邻近海域具有较大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故该调查区基本可视为未污染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