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场立交成因模式及强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地讨论了强震孕育的近场立交成因模式,将其应用于强震的预报,并提出了强震预报的思路.作者还进一步讨论了横向断层对传播断层的止裂条件及深部断层的存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用立交模式的原理,对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进行了回顾性检验,并对山西地震带具有立交成因的强震危险地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太原盆地南端、大同盆地南端和北端、忻定盆地中段是可能孕育大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地震成因的综合模型和强震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以往研究的地震孕育和发生的3个模式提出了地震成因的综合模式、地震前兆指标和预报方法。综合模式由7个单元组成:震源、震源端部的2个调整单元、震源顶部和底部的2个软弱层(这些单元均位于上岩石圈)以及下岩石圈的两个深部剪切蠕滑断层(一个与震源断层面垂直立交,另一个与震源断层面同面立接)。这7个单元组成了导致强震后果的结构。在构造力源作用下每一个单元围绕震源运动。最终使震源区破裂和发生强震。根据这个模式各种地震前兆异常区的演化与模式中震源与其它各个单元之间的差异性有关,与调整单元、调整层、深部剪切蠕滑断层之间的差异性有关。这种差异性使不同时间或同一时段多个异常区、带边界的交汇点或连接区预示未来强震位置。在孕震后期,震源系统某些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并形成正反馈,前兆异常随时间的变化出现起伏加剧。根据总结,强震大多发生在第3次起伏加剧的峰值处和峰值后并得到M=4.29+0.11t式中t为起伏加剧的异常时间,以月为单位。由上述指标可以作出强震的中短期预报。在文章最后我们以唐山地震为例展示了综合模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组合模式和立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报中、强地震的动态空区法,应用该法对我国大震进行了回顾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比单空区确定地震危险区有重要改进。文中还讨论了由动态空区出现的频次增多、地震共轭条带以及中小地震活动性加剧等判定震源断层的致锁和解锁时间,由此预测未来主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5.
地震动态空区法与中,强震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保燕 《地震研究》1995,18(2):109-116
本文在组合模式和立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测中,强地震的动态空区法,应用该法对我国大震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比单空区确定地震危险区有重要改进。文中还讨论了由动态空区出现的频次增多,地震共轭条带以及中小地震活动性加剧等判定震源断层的致涣和解锁时间,由此预测未来主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6.
由层次法讨论1994年台湾海峡强震的孕育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华南地震》1998,18(2):21-26,36
基于复杂震源系统,研究强震孕震期的阶段性划分和孕震后期非线性阶段层次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此进行强震的长中短临预报,这种非线性的统计预报方法简称层次法.本文简要介绍强震孕育的综合模式和层次法的原理及实现步骤,并应用该法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的整个孕震过程和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永莉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98,21(3):211-220
本依据中国大陆近期调制强震密集发生的特点,提出了强震、强震的调制模式及对大震的预报意义,并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讨论了调制中强震、强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板内地震成因与物理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妙月 《地球物理学报》1994,37(A01):208-213
  相似文献   

9.
1984年滦县5.0级地震近场记录的理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1月7日,在唐山以东的滦县附近发生了一次Ms=5.0的地震,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唐山地区发生的又一次较大的中强地震。本文采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和离散波数方法,对这次地震的近场记录进行了理论模拟。模拟过程主要包括:1.对资料的分析和处理;2.利用广义射线方法,对近场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差进行拟合对比,由此重新修订了震中位置并给出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3.根据爆炸测深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确定了模拟近场地震记录所需的地壳结构模型;4.采用试错法,选取了一个具有非均匀位错分布的断层模型来拟合近场地震记录,经反复实验,最后得到了滦县地震近场记录的拟合结果。 拟合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可用一个非均匀的断层破裂来表示,断层长2.4km,地震矩为1.2×10~(18)N·cm。通过理论地震图与观测资料的分析对比,得到了有关地震波引起的场地共振现象以及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明显各向异性介质的重要信息。另外,近场地震记录的拟合结果还表明,地表薄层参数的确定在拟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震群时空演化成因与强震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综合震源模式为基础,研究了强震发生前震群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强震的位置预报,由震 生时间与外因的相关性探讨了大震的逼近程度,整个研讨围绕我国的某些震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理模式对理解震群的成因,进行地震预报有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以黑龙江省1900年至1989年>4.5级地震,讨论了中强地震的发生律规及特征,指出:黑龙江省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活跃性,其发生的地震类型、震中位置、活跃时段、平静期长短等特征都具有"重现性".具有很高的中长期预报效能.这表明: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特殊自然现象,也具有"自然节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利用强震近场加速度记录确定时,空、强三个完整的震源参数。文中给出一种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地震记录的P波初动到时和S波震相到的算法。根据新近发表的Wood-Anderson地震仪器的最新参数,修牍正唐山地区量规函数。利用唐 山数字震观测台阵得到的近场加速度数据,计算了10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并对定位误差进行了综合分析,将强震台网测定的震源参数与地震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唐山地震近场记录的波形拟合,研究了震源短周期运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推断了主要破裂事件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高频地震波中的主要部分来自几个局部区域的破裂过程.它们的错距分布相当集中,上升时间为1.1—1.5s.由5次破裂事件组成的震源模型中引人随机扰动量,较好地描绘了地面运动的高频状态.  相似文献   

15.
震源破裂类型的划分及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德 《华南地震》1998,18(3):10-15
对地表有反映震源破裂方式构造形迹的强震,提出按倾向滑动分量(S1)与走向滑动分量(S2)的比值r(r=S1/S2)大小的分类原则,命名时次要成份在前,主要成份在后,研究还表明,不同震源破裂类型,其中短期前兆特征无明显区别。对M≥7.5级大震余震序列的研究表明,最大余震强度、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以及Ms≥5.0级地震累计频次等方面,与震源破裂方式有关。一般是走滑型破裂最大余震的强度小,与主震震级差大  相似文献   

16.
用近场记录研究唐山地震的震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唐山地震近场记录的波形拟合,研究了震源短周期运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推断了主要破裂事件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高频地震波中的主要部分来自几个局部区域的破裂过程.它们的错距分布相当集中,上升时间为1.1-1.5s.由5次破裂事件组成的震源模型中引人随机扰动量,较好地描绘了地面运动的高频状态.  相似文献   

17.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18.
张北近场资料处理及震源区地震分布三维图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张北近场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平台的主要功能,提出了计算机自动查找近场地震事件的快速有效方法,解决了小震、微震的快速查找,提出了利用密集的震源区精确地震定位结果获得该区地震分布三维图像的方法,可以反映震源区活动构造的三维形态,获得了张北震源区地震分布的三维图像,它展现了该区域现今活动断裂分布的三维构造格局。该震源区周围存在五条断裂,北东和北西向的四条断裂围成的“棱形”边界包围了震中区,北东向的(1)和北西向的(2)及北北西向的(3)三条断裂交汇于单晶河附近,地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位于该三条断裂的交汇处附近,该区域的地震主要是由这三条断裂的活动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2016年4月15日16时25分(UTC),日本熊本县发生MW7.1强烈地震,给当地人员、建筑及经济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日本地震观测网F-net给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为130.7630°E,32.7545°N,深度12.45 km,节面Ⅰ:走向N131°E、倾角53°、滑动角-7°;节面Ⅱ:走向N226°E、倾角84°、滑动角-142°.与此同时,余震的震中分布及其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机制在破裂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了变化,单一的震源机制不足以充分解释观测数据.本文依据GNSS和InSAR地表形变反演结果为约束,并结合活动构造资料为参考,构建了震源机制变化的有限断层模型,采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利用日本强震观测台网K-NET和KiK-net的近场加速度观测记录,通过多时间窗线性波形反演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这是一次沿Futagawa-Hinagu断层带发生的右旋走滑破裂事件,发震断层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走向N235°E、倾角60°,南段走向N205°E、倾角72°,断层深度范围和余震深度分布基本一致,断层面上滑动主要集中于断层北段,最大滑动量约7.9 m,整个断层的破裂过程持续约18 s,释放地震矩5.47×1019 N·m(MW7.1).

  相似文献   

20.
选用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43个近场强震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和滤波后得到速度时程。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表明:①所选43个近场台站记录对近乎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的滑动分辨能力不同,所选记录能很好地分辨北川断层南段的滑动,而对彭灌断层的滑动分辨能力要差;②为满足破裂后方区域台站合成记录的第二个波包,北川断层南段或彭灌断层需产生往破裂后方西南侧方向的破裂。综合考虑波形拟合残差及反演结果与地表破裂数据的吻合情况,得到可能的破裂顺序:破裂起始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位置,接着引起彭灌断层破裂,进而引起小鱼洞断层破裂,小鱼洞断层触发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区域发生双侧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