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北极沿岸地区固定冰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认识北极海冰的变化趋势,并为进一步探索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基于美国国家冰中心发布的2008-2018年逐周/逐两周海冰分析图发展了一个数据转化处理方法,准确提取了全北极逐周的固定冰分布格点数据。分析该时间序列发现,北极平均固定冰范围为(9.0±6.3)×105 km2,呈现出(-1.0±3.9)×103 km2·a-1的减小趋势;4月份固定冰范围最大,多年平均值为1.6×106 km2,处于北极冬季的1-6月份的范围均高于百万平方公里,而7-10月份为北半球夏季,几乎无固定冰存在。将MODIS图像作为基准数据对不同月份的七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结冰末期和融冰前期的平均偏差较小,如2012年3月12日的固定冰外缘线平均偏差为-0.8 km;而融冰末期的偏差较大,如2009年9月14日的固定冰外缘线平均偏差为-9.4 km;但所有月份的验证误差都小于格点网格的大小(25 km),因此认为该方法是可行的,得到的格点数据可以代表固定冰的真实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The flux of sensible heat (SH) and momentum (FM), drag coefficient of momentum (Cm), roughness length of momentum (Zom) and Richardson number (Ri) on the icefloe in Arctic(80°10. 8' N, 30°0. 5' E) were calculated by means of the gradient method of turbulent diffusion theory fromthe data of air/ice exchange on the icefloe with different area and different locations on a same ice floe in August, 1991, which were performed by the scientists from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University of Bergen, Norway and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quantity of icefloes are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the roughness length of momentum, which seems the smaller area of icefloes, the bigger sensible heat flux and roughness length of momentum ; secondly, the location of measuring stations is also in relation to be exchange of air/ice on a same icefloe, which seems the nearer the boundary between sea water and icefloes, the stronger exchange of air/ice.As our measuring period was only one week and two different area icefloes were only selected, the above results can not be the final conclusions. However, while these results can be the final conclusions from longer period data on the more different area icefloes, they should provide some effective parameters for modeling experiment on the air-sea-ice exchange. 相似文献
3.
4.
基于渤海海冰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海冰物理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以及国际上已有模型冰的经验, 研制了一种用于模拟我国渤海海冰的非冻结可破碎功能材料, 被命名为DUT-1模型冰.该模型冰采用聚丙烯粉、塑料微珠、水泥等材料加入一定量的水由特制的搅拌机搅拌均匀倒入模具后成型制成.通过实验室常温波流水槽中进行的冰排对直桩、锥体及斜面墙结构作用的物模实验的现象观察、结果综合分析、相关理论及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比较, 验证了DUT-1模型冰试验技术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冰排对半圆型防波堤结构的作用、冰排与锥体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展现了DUT-1模型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1981-2012年黑龙江省32个电线积冰观测站资料和80个气象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积冰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建立出雨凇、雾凇标准冰厚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对黑龙江电网冰区进行了初步划分. 结果表明:雨凇的密度要远大于雾凇,多数站最严重积冰现象是由雨凇导致的,雨凇对积冰灾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雾凇日数远远大于雨凇日数,1981-2012年二者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雨凇在秋季(11月份)最多,春季次之,而雾凇日数在冬季(1月份)最多,秋季次之. 雨凇日数在漠河北部、黑河大部、孙吴大部、五常大部和虎林南部较多,雾凇日数在齐齐哈尔中部、绥化中部以及三江平原东部地区最多. 冰区分布图结果显示,富裕属于中冰区,齐齐哈尔属于重冰区,其他地区均属于轻冰区. 相似文献
6.
7.
白虎山-小西南岔区位于珲春市东部,是吉林省东部山区重点成矿区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著名的有:小西南岔金铜矿床、杨金沟钨矿床、白虎山多金属矿床等等。本文通过对物理场与构造系统、矿产分布关系的研究,确定了利用地质、物探资料相结合来划分成矿有利部位是有效可行的,这对本区将来的找矿工作将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探查采空区(塌陷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具有一定的优势。讨论了在营城煤矿未知采空区及塌陷区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测量的结果,得到该煤矿采空区及塌陷区的地球物理特征,从而为营城矿煤采空区及塌陷区的探查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湘南-桂北及邻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深部构造及其与铀矿床的关系。研究结果主要表明了以下几点: (1)铀矿化分布在重力场反映的深断裂上,尤其在断裂构造的交汇处。 (2)铀矿化位于莫(?)面的变化带上,并在变化带的转弯部位。 (3)铀矿化与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关,产铀岩体厚度大,铀源来自深部花岗岩浆。 (4)所有铀矿化区与低磁区有关,产出在低磁区的边缘,这种低磁区是由于热液作用所致。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主要是非岩浆水的热液作用,隐伏断裂为地层中的热液水运移到岩体中提供了通道,地球物理场指示了这些隐伏断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豫东平原区勘探手段多样,地质资料丰富,通过对豫东平原区重力场、磁力场、地震反射波等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分析,并进行联合反演及钻探资料对比一区域地质研究和综合地质解释的成果表明,该区构造型式多样.挤压式、伸展式、走滑式均有表现,但以伸展式断裂为主;构造线可见三组发育方向,近EW向构造形成最早,NNE-NE向构造形成最晚,而NW向构造则介于二者之间,且具有左行平移走滑性质;该区总体恪局为“两坳夹一隆”,即开封坳陷、周口坳陷、通许隆起,其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深度变化较大;隆、坳中发育很多结构不同的次级凸起和凹陷,正确认识这些隆、坳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及结构,是预测找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根据前人关于云母和黄玉的F-OH交换实验成果,分别建立了云母和黄玉的F-OH交换平衡常数方程,并系统阐述了推导这些方程的热力学原理以利用它们来估算云母+黄玉平衡组合形成温度和共存流体组成的方法,最后讨论了这一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含煤岩系沉积研究的最新成果,将我国煤储盖层划分为浅海-障壁海岸、浅海-无障壁海岸、三角洲、河流、湖泊和冲积扇六种基本成因类型,并探讨其时空展布规律和对煤层气资源赋存的影响,指出碎屑海岸和三角洲型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注采参数对松辽盆地干热岩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的影响,对不同注采参数下高温遇水冷却后花岗岩进行纵、横波波速测试试验和抗压强度试验。分别考虑注采参数(岩样温度、水温、高温遇水循环次数) 与岩样物理力学特征(外观形态、峰值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波动特征(纵、横波波速) 的关联性,建立不同注采参数下力学特征与波动特征拟合曲线,并研究搁置过程中不同岩样温度、不同水温条件下岩体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 搁置初期,岩样温度越高,质量、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越大;水温升高,质量、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先增大后减小。(2) 对采热过程中岩体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影响由大到小的注采参数依次为靶区温度、注水循环次数、注水温度。提升岩样温度、增加注水循环次数,岩样力学与波动特征均逐渐下降,提高注水温度变化规律与其相反;经历600℃高温,岩样纵波波速、横波波速、峰值强度、弹性模量降幅分别达到53.44%、58.02%、66.56%、79.84%,高温遇水循环5 次
后降幅依次达到33.61%、33.63%、34.22%、56%。(3) 影响岩样力学与波动特征关联性的注采参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岩样温度、高温遇水循环次数、水温。此研究能够为松辽盆地热采注采参数的选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永昌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4,9(4):445-448
武乡矿泉水赋存于沁水盆地三叠系砂页岩地层中。1988年3月经地质矿产部鉴定,达到GB8537-87国标的要求,属锶—偏硅酸的重碳酸钙镁型矿泉水,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塔尔气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的锆石U——Pb 年龄及Hf 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古塔尔气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兴安地块上,该区出露大面积晚古生代花岗岩。其锆石的 LA-ICP-MS U--Pb 测年结果显示,正长花岗岩形成于335 ± 5 Ma,二长花岗岩形成于313 ± 3 Ma,花岗闪长岩形成于320 ± 1 Ma,表明塔尔气地区花岗岩为晚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质岩浆的就位与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闭合中洋壳俯冲作用有重要关系。花岗闪长岩的176Hf /177Hf 为0. 282 833 ~ 0. 282 951,εHf ( t) 为+ 1. 1 ~ + 5. 6,TDM2 为525 ~ 752 Ma,暗示花岗岩的源岩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时期亏损地幔来源的基性下地壳物质。结合目前已发表的花岗岩Sr --Nd 和锆石Hf 同位素资料,认为兴安地块可能从中元古代就开始地壳增生,峰期集中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18.
根据钻井岩心、古生物、有机岩石学观察及有机地化测试数据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启东地区ZK01井全新统地层中两套气源岩的沉积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控制研究区浅层生物气生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全新统河口湾—河漫滩相灰色黏土及粉砂质黏土中有机碳含量在0.20%~0.65%之间,平均0.46%,氯仿沥青"A"平均值71.71×10~(-6);浅海相深灰色淤泥质黏土有机碳含量在0.19%~0.52%之间,平均0.34%,氯仿沥青"A"平均值65.69×10~(-6);前者有机质丰度略高于后者,生气能力略强于后者。两套气源岩中有机质来源均由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两部分组成,属于混源输入,且以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为主,有机质类型为含草本腐殖型、含草本腐泥腐殖型。两套气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在0.50%~0.65%之间,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明显,热解最大峰温峰多数低于435℃,表明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长江三角洲启东地区具有有利于浅层生物气生成的基础地质条件、物质条件、地球化学条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9.
八达岭基性岩和高Ba—Sr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华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对比 总被引:27,自引:15,他引:27
八达岭杂岩侵位于华北北部,由辉长闪长岩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等组成,主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除了含V-Ti磁铁矿的堆晶辉长闪长岩,整套岩石的主量元素变化范围较大,SiO2=46.5%-75.3%,MgO=5.6%-0.2%,中酸性岩石的K2O/NaO为0.59-1.09。碱长花岗岩和少数石英二长岩Ba和Sr含量较低,且具有明显(Eu)负异常。大多数中酸性岩石(高Ba-Sr花岗岩)具有如下显著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Ba,Sr和轻稀土(LREE)富集,Y和重稀土(HREE)亏损,LREE/HREE强烈分离,Sr/Y和La/Yb比值较高;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中具有显著的Nb,Ta和Ti亏损,不具明显的Sr和Eu亏损。在Harker图解中,基性岩石和高Ba-Sr花岗岩的主量元素相关性明显,两者还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REE)分配特征,并且,REE,Y,Sr,P和Ti含量从基性到酸性逐渐降低。辉长闪长岩和高Ba-Sr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初始值呈EMI特征(Isr=0.7051-0.7068,εNdi=-8.2-20.2),大致呈负相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基性岩浆为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而高Ba-Sr花岗岩则为基性岩浆通过陆壳混染和结晶分离形成;富P和Ti的副矿物(如磷灰石和的榍石)的分离结晶导致了REE,P和Ti丰度的逐渐降低。另外,华北板块内部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基性岩和高Ba-Sr花岗岩分别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这表明,上述地区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具有相似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大别-苏鲁造山带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不反映其地幔源区一定受到过来自深俯冲的扬子板块的流体的富集作用。岩石圈的拆沉和减簿作用可能导致了华北板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下古老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石圈地幔的富集作用可能主要性发生于元古代。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