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里雅冰芯中生物有机磷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孙俊英 《冰川冻土》1998,20(2):163-166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青藏高原习研究是恢复该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在稳定氧同位素、冰川积累量、冰芯的断代以及冰芯记录的环境指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总结了冰芯记录所恢复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并对当前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4.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8,20(3):233-237
冰芯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冰芯因其分辨率高,信息量大,保真性强,时间序列长和洁净高而成为研究地球系统中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最好媒体,文章首先阐述了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基本内容,即与冰芯研究相关的过程研究和冰芯记录研究,然后对近10多年来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将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为5个方面,同时指出青藏高原冰芯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后,从野外工作  相似文献   

5.
冰芯包裹气体的提取分析提供了历史时期大气CH4含量变化最直接的信息.“三极(南极、格陵兰及青藏高原)”冰芯的大气甲烷记录的恢复,刻画了自然变化时期大气CH4含量的详细变化情景及不同纬度间的变化差异,并以此可进一步分析大气CH4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陆地CH4排放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冰芯研究揭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H4含量的急剧增长及其现阶段的大气含量是过去几十万年来任何气候变化时期从未发生过的.  相似文献   

6.
7.
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冰芯记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通过对古里雅冰芯中δ^18O,冰川积累量和Ca等指标的研究,恢复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作为温度指标的δ^18O反映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在冷暖波动中逐渐变暖的趋势。作为降水指标的冰川量反映出降水变化具有和温度变化相似的牲即降水在增减波动显示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冰芯对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王宁练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3,25(3):275-287
系统地总结了冰芯在揭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太阳活动、温室气体、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着重对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Younger Dryas事件、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南北半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中个别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指出冰芯微生物、冰芯环境磁学将是冰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极地冰芯包含了大气循环的各种信息,微粒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在揭示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冰芯中微粒的含量变化可用于年层的划分,矿物和粒径特征可以用于源区以及大气本底值的研究。另外,微粒记录中还包含了火山、沙尘暴以及人类活动等特殊事件的信息。在过去的50年间,在几大冰芯研究的基础上,极地冰芯微粒的分析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近年来,得益于测试水平的迅速提高,微粒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展。展望未来,人们将会开拓更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檀栋 《第四纪研究》2000,20(2):165-170
在冰芯研究中,氧同位素比率不仅是气温的一种代用指标,而且其变化又是冰芯年层划分的依据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青藏高原古里雅309m冰芯中δ18O记录研究的一些结果。对于该冰芯上部120m,根据δ18O等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划分出2000多个年层,这是该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恢复的基础。借助于放射性物质(36CI)测年等手段,建立了该冰芯下部的时间标尺。据此恢复了0.125Ma以来古里雅冰芯中18O记录,将其与深海沉积中的氧同位素变化相比较,可划分出阶段 1,2,3,4和5,其中阶段5又可划分出 5个业阶段,即a,b,c,d和e亚阶段。古里雅冰芯18O记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升高和降低的幅度都很大,这反映了青藏高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极为敏感的。5e时古里雅冰芯中δ18O所记录的升温幅度达5℃,高于全球平均升温值2~3℃。  相似文献   

11.
慕士塔格冰芯钻孔温度测量结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2年8月对慕士塔格冰川累积区海拔6300m左右的两根冰芯钻孔(其中—根达到冰川底部基岩)进行了温度测量,揭示了该处冰川的温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慕士塔格冰芯的冰温是目前中低纬地区山地冰川中最低的,达-21.79℃,该最低温度出现的位置在35m以下;冰床底部的温度为-20.76℃,也远低于其它山地冰川的冰床温度,极低的温度对成冰过程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获得可靠的冰芯记录。  相似文献   

12.
蓝冰钻(BID,Blue Ice Drill)是一款大直径、便携式钻机系统,由美国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冰钻设计与操作团队研发,可以从近地面的钻点快速获取直径241 mm、无污染的冰芯样品.蓝冰钻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1)下井电机/齿轮减速器:带动冰芯钻刀和外管内的芯管旋转,以便高效运送切割下来的固态冰;2)变频驱动器及配套的控制箱,管理钻机的输入电源;3)安装在反扭杆两侧的把手,在地面以上时起到反扭作用;4)冰芯回收工具:回收冰芯不是通过钻头上的卡刀,而是由独立的冰芯回收工具完成;5)其他附属设备:所有的下井设备通过在绞车上运行的绳索,悬挂在一个可折叠的三脚架上.蓝冰钻系统最少可由两个人操作,并已成功在南极Taylor冰川蓝冰区完成两个工作季.本款钻机系统的升级版本——深蓝冰钻(BID-Deep),目前已经完成设计,获取冰芯深度可至200 m.  相似文献   

13.
天山冰芯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钻取的5.18 m长的浅冰芯为研究对象,对冰芯不同层面的微生物总数、可培养细菌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发现天山1号冰芯微生物总数为103~105细胞·mL-1,可培养细菌数为0~300 cfu·mL-1,冰层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多于粒雪层,可能是淋溶作用使细菌移动并保存在冰层中;分离到的细菌分属于14个属,大部分与来自海洋和其它陆地冰川的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不同的气泡冰层的细菌在数量和种类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中Frigoribacterium、 Flavobacterium、 Arthrobacter为天山1号冰芯中的主要优势菌,Brevundimona、 Pseudomonas和Pedobacter为次要优势菌,并且Frigoribacterium和Flavobacterium在冰芯不同深度均有分布,其数量与冰层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变化相一致;Cohnella和unclassified_Paenibacillaceae所代表的属的细菌未在其它低温环境下发现,可能为天山冰川的地方种类.  相似文献   

14.
盛文坤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8,20(4):432-437
  相似文献   

15.
16.
2001年8月19~23日, 在格陵兰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冰芯与气候"国际盛会, 会议展示了冰芯与气候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 文中介绍这次会议并概括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与南北极地区的冰芯研究相比, 中低纬度地区冰芯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冰芯研究中发展最快的. 在这一研究中, 中国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7.
4 000 m DISC深冰芯钻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冰芯钻探(Deep Ice Sheet Coring, DISC)钻机是美国冰芯钻探服务中心(ICDS)开发研制的一款机电钻机, 设计取芯直径122 mm, 钻取深度4 000 m.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机械钻进系统和地面支撑系统. 其中, 机械钻进系统由钻机、 电缆、 钻塔和绞车四部分组成, 钻机是该系统的钻探部分, 由6个不同部件(刀盘、 芯管、 筛管、 电机/水泵、 钻机控制板和顶端)组成; 地面支撑系统包括电源、 控制系统、 冰芯处理系统、 钻井液处理系统、 筛管清洗系统、 辅助设备以及安全设备设施. 2006年夏季ICDS在格陵兰Summit营地对该套钻机系统进行了成功试验, 2011年12月31日在西南极冰原(WAIS Divide)成功获取3 405 m深度的冰芯.实践证明, 该套钻机能够满足目前钻探项目的科学需求. 但是, 在西南极冰原主冰孔不同深度钻取同深度副冰孔冰芯的过程中, 钻刀无法在主冰孔壁上侧向钻取新的冰芯孔, 未能如期获取复制的冰芯样品.  相似文献   

18.
19.
20.
冰芯中不溶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邬光剑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5,27(4):528-538
冰芯中的微粒是反映大气粉尘的直接指标,其研究内容包括浓度、通量、粒径和矿物组成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简要地介绍大气粉尘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冰芯中的微粒研究以及用于解释末次冰盛期时高粉尘的几个气候模型的主要进展,着重讨论利用微粒的同位素特征来确定其来源以及利用微粒记录进行定年的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