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帕夏拉依档沟零星发育一些斜长角闪岩,主要呈透镜状或豆荚状产于阿尔金岩群大理岩中。文章对这些斜长角闪岩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获得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57.4±7.1)Ma和(432.5±5)Ma,前者代表其形成年龄,后者代表其变质年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斜长角闪岩轻稀土微弱富集,轻重稀土分异不显著,并有部分消减带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源区为古俯冲带再循环的富集地幔源区,并受到流体或熔体的改造。结合判别图解和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得出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初始裂谷环境,是大陆拉张向裂谷转换机制下形成的过渡岩石类型,较新年龄(432.5±5)Ma为早志留世陆壳伸展和软流圈底辟作用引起的变质年龄。本次研究为新元古代中晚期阿尔金南缘基性岩浆活动提供了新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这期基性岩浆活动可能为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事件在阿尔金南缘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根据阿尔金山西段前早古生代变质岩的岩石组成、沉积建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历史、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将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阿尔金地块、中阿尔金地块(包括英格里克构造-蛇绿混杂岩带、肖鲁克·布拉克高压变质岩带和塔什萨依玉石矿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带)和南阿尔金地块(包括南阿尔金中—新元古界隆起带和阿尔金南缘复合构造-蛇绿混杂岩带)。提出该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前长城纪古陆核形成阶段、长城纪—青白口纪不同基底联合阶段和早古生代洋陆转换阶段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3.
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阿尔金山西段前早古生代变质岩的岩石组成、沉积建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历史、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将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阿尔金地块、中阿尔金地块(包括英格里克构造-蛇绿混杂岩带、肖鲁克·布拉克高压变质岩带和塔什萨依玉石矿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带)和南阿尔金地块(包括南阿尔金中-新元古界隆起带和阿尔金南缘复合构造-蛇绿混杂岩带).提出该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前长城纪古陆核形成阶段、长城纪-青白口纪不同基底联合阶段和早古生代洋陆转换阶段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4.
<正>1地质概况阿尔金造山带位于新疆、青海、甘肃省区的交界地带,是塔里木、柴达木以及东西昆仑、天山、柴北缘、北祁连和北山构造带的衔接地带,其阿尔金南缘断裂是一条左型走滑深大断裂带,至今还在活动。斜长花岗岩及辉长岩位于阿尔金南缘断裂带中段的清水泉一带,属于前人划分的阿南茫崖构造混杂岩带单元  相似文献   

5.
<正>采用构造-岩相学方法(方维萱,2011,2012),将庞家沟银多金属矿构造-岩相学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分述如下:(1)太古界单塔子群(下基底构造层)。发育角闪岩相、绿片岩相、混合岩化相的区域变质岩,且糜棱岩化相发育。(1)角闪岩相: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石榴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岩等组成。(2)绿片岩相:由绿泥石片岩、绿泥石绢云母片岩组成。见于太古界凤凰咀组顶部。(3)混合岩化相:为  相似文献   

6.
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绍断裂东侧出露的早元古代变质基底以一套遭受中压型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变质作用改造的黑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已遭受4期构造变形作用改造,从原岩建造和主要岩类地球化学特点推测它可能形成于大陆或大陆边缘类似于内硅铝盆地环境。江绍断裂西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则以星子杂岩为代表,由变粒岩、浅粒岩、(十字一石榴)云母片岩和少量斜长角闪岩组成,已遭受中压型高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变质作用改造,推测其形成于活动性较强大陆一大陆边缘环境。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在原岩建造、变质一变形作用等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早元古代可能是两个地块。  相似文献   

7.
胶东—苏北构造带是指昆嵛山花岗岩基以东、荣成—五莲深断裂以南、嘉山—响水深断裂以北的狭长区域,长约500km,宽约50—100km,呈北东向展布,以广泛出露超基性岩和各类榴辉岩、广泛发育韧性剪切带和普遍发育糜棱岩化带为特征。地层建造为似层状和透镜状的变质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其次为浅粒岩、大理岩和石英云母片岩等),具混杂岩特征。胶东—苏北构造带经历了晚太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事件(2600—2800Ma)、早元古代大陆推覆构造事件(2000Ma±)、早元古代末角闪岩相变质事件(1800—2000Ma)和元古代末期大陆推覆构造事件(600—800Ma)。  相似文献   

8.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是阿尔金北部早古生代重要的板块构造边界,带内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形迹发育,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是开展板块俯冲边界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及区域构造格架再造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场所。北阿尔金安南坝一带1:5万地质调查工作对红柳沟-拉配泉构造混杂岩带进行了构造-岩性填图,全面揭示了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空间展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结合典型构造剖面及构造变形研究,对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过程及区域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为全面认识构造混杂岩带的结构、构造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9.
《地质学报》1966,45(2)
一、区域地质 (一) 地层与岩石区内广布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及辉石麻粒岩,次为黑云母变粒岩、石榴石白粒岩、磁铁石英岩。在变质岩系之上较广泛的分布了混合岩化岩石及混合岩,沿断裂带还分布有动力变质及蚀变岩石。其中石榴石白粒岩可作为标志层。区内变质岩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东侧肥东地块变质属性及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康涛  刘晓燕  王娟  聂峰  石永红 《岩石学报》2013,29(9):3142-3158
肥东地块是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质地块,其变质属性和构造归属的精确标定对探究郯庐断裂的形成与演化极为关键。然而,直至目前对于该地块的区域性的变质岩石学研究极为匮乏,制约了人们对于该断裂的深入理解。为此,本研究对肥东地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变质岩石学、岩相学、热力学和年代学的分析。研究显示,肥东地块自西向东主要由单元-I、II和III构成,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其间含少量的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P-T条件评价显示,肥东地块的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为610~690℃、0.61~0.81GPa,平均P-T条件分别656±25℃、0.71±0.06GPa,变质峰期属于角闪岩相。锆石U-Pb定年则显示肥东地块的原岩形成年龄为809.2±6.7Ma,表明该地块属于扬子板块。结合前人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及相关年龄数据,推测肥东地块与宿松变质杂岩应为相当层,它们目前的P-T差异可能是由于郯庐断裂的同俯冲平移错断所致。  相似文献   

11.
闽西北建瓯马面山俯冲增生杂岩由岩块和基质组成,其中变基性岩岩块有2类不同构造产状的斜长角闪岩:第一类与透辉石岩或大理岩呈似互层状产出;第二类单独呈构造岩块、团块状产于基质中,原岩均为玄武岩类,为幔源岩浆部分熔融的产物。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前者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形成于类似洋岛-海山环境的碱性玄武岩;后者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分别为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和洋壳内部初始俯冲背景下前弧环境的MORB-like(类洋中脊)型岛弧拉斑玄武岩。通过锆石测年,前者斜长角闪岩的2组变质年龄为(399±3.5) Ma(MSWD=0.45)、(388±1.8) Ma(MSWD=1.19);后者斜长角闪岩的原岩结晶年龄为(441.8±4.7)Ma(MSWD=0.32),变质年龄为(411±19)Ma(MSWD=0.095)。通过对马面山俯冲增生杂岩带内发育的在空间上共生的斜长角闪岩类研究,其原岩形成于洋岛、前弧和岛弧等环境,结合锆石年龄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华夏地块内部闽西北、浙西南一带发育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的洋壳俯冲-弧陆碰撞(增生)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   总被引:190,自引:21,他引:169  
许志琴  杨经绥 《地质学报》1999,73(3):193-205
中亚最大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统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阿尔金北缘断裂及阿尔金左行瞳滑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所夹持的阿尔金地体自北往南由敦煌地块、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杂岩带、中阿尔金地块及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研究表明这些单元分别可与阿尔金主断裂带东侧的阿拉善地块、北祁连俯冲杂岩带、中-南祁连地块及柴达木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相对比。特别通过南阿尔金与柴达木北缘榴辉石带的详细对比,发现它  相似文献   

13.
粤西信宜一带花岗质岩类中斜长角闪岩的地质特征及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粤西信宜一带花岗质岩类中斜长角闪岩主要以深部岩块产出,沿片麻状花岗岩边部或典型央花岗岩中的大断裂带分布。斜长角闪岩的εNd值为+4.2、+4.98,其成岩物质来源于亏损地幔。  相似文献   

14.
钱程  汪岩  陆露  秦涛  李林川  崔天日  陈会军  杨柳 《地球科学》2019,44(10):3193-3208
扎兰屯地区位于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中段,发育叠加韧性变形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可较好地记录这一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但其研究程度较低.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扎兰屯头道沟花岗质糜棱岩中的斜长角闪岩构造透镜体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岩、变质及构造意义.头道沟斜长角闪岩原岩为玄武安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73.0±2.6 Ma,相当于大民山组火山岩.该岩石属钠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锆石原位εHf(t)为+5.39~+10.06,类似兴安岛弧的Hf同位素特征.上述特征暗示其原岩可能起源于蚀变洋壳流体交代亏损地幔演化而来的年轻下地壳,形成于板块消减带之上的前弧盆地.晚泥盆世在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东南缘发育弧后、弧间和弧前盆地.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为~241.5±9.6 Ma,该变质可能与天山-兴蒙造山带演化晚期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阿尔金麻粒岩相杂岩的时代及塔里木盆地的基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阿尔金杂岩是由一些麻粒岩相长英质片麻岩、基性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的岩石,Sm-Nd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789Ma,它们组成了塔里木盆地南部古老基底,这与组成盆地北部基底的托格杂岩在形成方式和时代上均不相同。这种基底性质的差异控制着地南北的沉积发育、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6.
小秦岭金矿是一个以金为主,伴生有铜、铅、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的脉金矿,是我国重要的黄金基地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控脉(矿)构造的分析研究,进而对矿脉的分布、富集规律作一探讨,供有关读者参考。一、区域地质概况小秦岭金矿田处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的复合部位,本文认为区内还有北西西向构造带(下文)。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的变质岩系,组成岩石以混合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含)  相似文献   

17.
通过1:250 000衢州区域地质调查,在武夷地块浙西南地区发现古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该套岩石在金华、龙游-带呈面状分布,金华张村出露最为完整,主要由辉石角闪石岩、角闪石岩、斜长阳起石岩、斜长辉石岩和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对辉石角闪石岩与阳起石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分别获得其成岩年龄为1 834±14 Ma(MSWD=0.23,N=16)、1 839±17 Ma(MSWD=0.22,N=11),暗示这套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为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一发现表明,约1 830 Ma武夷地块处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同时该时期武夷地块已经具备足够的刚性,以致产生大规模的脆性破裂以及可能由地幔对流作用引发的基性岩浆活动,推测在约1.83 Ga武夷地块已经具有克拉通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杂岩是由一些麻粒岩相长英质片麻岩、基性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的岩石,Sm-Nd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789Ma,它们组成了塔里木盆地南部古老基底,这与组成盆地北部基底的托格杂岩在形成方式和时代上均不相同。这种基底性质的差异控制着盆地南北的沉积发育、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9.
全吉地块中段古元古代早期的德令哈二长花岗片麻岩中发育一个来自围岩的变质镁铁质岩包体。该包体的岩性从核部到边缘依次为角闪斜长辉石岩、斜长角闪岩和石榴石角闪片岩。角闪斜长辉石岩的显微结构指示三个世代的矿物演化,世代Ⅰ为单斜辉石+棕绿色普通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钛铁矿,世代Ⅱ为蓝绿色普通角闪石+斜长石+石榴子石,世代Ⅲ为阳起石+钠长石+黝帘石。世代Ⅰ指示其峰期变质达高角闪岩相条件。角闪斜长辉石岩的锆石全部为浑圆状多晶面晶体,其CL图像具高温变质结晶特征。LA ICPMS技术测定获得上交点U Pb年龄为(1 913±38) Ma(MSWD=015),指示峰期变质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研究表明,全吉地块中区域性分布的古元古代早期的二长花岗片麻岩与达肯大坂岩群在响应全球Columbia超大陆汇聚事件中一起发生了区域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陡岭杂岩位于商丹断裂带南侧的南秦岭构造带中,它是夹持于华北、扬子陆块边界地体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作为新元古代—古生代浅变质—未变质地层中的一个结晶基底,陡岭杂岩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可以为秦岭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信息。陡岭杂岩的岩石组合主要为一套中级变质杂岩,由条带状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包括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和二长片麻岩)组成,夹斜长角闪岩、变泥质岩、钙硅酸盐变粒岩和大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