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春都斑岩铜矿位于中旬岛弧西斑岩带(烂泥塘-雪鸡坪-春都-阿热)中部,其西北向距离雪鸡坪斑岩铜矿不足10 km,其南部为欧赛拉矿点.矿区位于格咱深大断裂东侧,格顶水背斜的东翼,出露地层为图姆沟组,岩性为浅变质粉砂质绢云板岩、变质粉砂岩,夹石英安山岩、石英闪长玢岩.  相似文献   

2.
云南中旬岛弧是我国西南三江构造火成岩带中义敦岛弧的组成部分,中甸岛弧是我国重要的斑岩型和夕卡岩型铜矿的产地.烂泥塘-雪鸡坪-春都-阿热为西斑岩带,岩体分布较为集中;高赤坪-红山-洛吉为中斑岩带,欠虽-地苏嘎-松诺-普朗及其以东地区为东斑岩带.  相似文献   

3.
西藏冈底斯巨型斑岩铜矿带勘查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是近年来中国在世界三大斑岩铜矿带之一的喜马拉雅—特提斯成矿域中铜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斑岩成矿带。驱龙等大—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发现与评价,标志着一个超千万吨级的斑岩铜矿勘查开发基地已经初步形成。笔者在重点介绍近年来驱龙、朱诺、冲江、吉如等斑岩铜矿最新找矿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带控岩控矿构造、含矿斑岩及其源区特征、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成矿时代等主要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其勘查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烂泥塘斑岩铜矿床是义敦岛弧带南段(中甸岛弧)西斑岩成矿带新发现的中型铜矿床。针对烂泥塘斑岩铜矿床含矿石英二长斑岩和不含矿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的锆石Ce~(4+)/Ce~(3+)比值、δEu值以及氧逸度等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计算得到2个含矿石英二长斑岩体Ce~(4+)/Ce~(3+)比值分别为294.85和283.31,δEu分别为0.72和0.77;不含矿的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Ce~(4+)/Ce~(3+)比值分别为105.63和87.07,δEu分别为0.73和0.36。表明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状态。对比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云南金沙江-红河成矿带中段马厂箐铜钼矿和北段玉龙成矿带铜钼矿床岩体Ce~(4+)/Ce~(3+)比值,发现含矿岩体锆石的Ce~(4+)/Ce~(3+)比值通常都大于240,而不含矿岩体锆石的Ce~(4+)/Ce~(3+)比值都小于120(邦铺矿床除外)。并且可将锆石Ce~(4+)/Ce~(3+)260、δEu0.65参数作为烂泥塘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的地球化学标志。此外,烂泥塘矿区内含矿石英二长斑岩体的氧逸度(lg(fo_2))基本位于MH缓冲对之上,平均值分别为MH+2.1和MH+1.2,含矿斑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条件。锆石U-Pb年龄与锆石Ce~(4+)/Ce~(3+)比值以及氧逸度(lg(fo_2))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复式岩体中晚阶段侵位的岩体更有利于成矿。  相似文献   

5.
烂泥塘矿床是云南香格里拉地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主矿体产于在地表以下300~500米,地表矿化带仅见脉状铜矿体和铜矿化体.为研究云南香格里拉烂泥塘斑岩铜矿床的原生晕异常结构,本文以异常结构模式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矿床地表和坑道岩矿石样品开展了元素组合、异常特征和水平分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烂泥塘铜矿床地球化学系统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勘查的现状、走向和相关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冈底斯带具有斑岩型铜矿产出的有利地质条件,已有厅宫、冲江、白容、岗讲、甲马、驱龙等铜矿床,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矿接替基地.文章在分析该带斑岩铜矿勘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斑岩铜矿勘查开发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冈底斯带斑岩型铜矿的勘查工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格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斑岩型铜矿田和勘查开发基地,近期在烂泥塘-雪鸡坪铜多金属成矿带北段的普上中酸性复式斑岩体中发现了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为探讨该岩体成因、构造动力学背景及其与铜矿化的关系,对其进行了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石英闪长玢岩发生全岩铜矿化,视厚35 m,刻槽取样铜品位为0.13%~4.66%,伴生金为0.24~0.78 g/t,有成为大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潜力;普上含矿斑岩体2件锆石U-Pb年龄为215.9~217.6 Ma,表明其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等特征,认为普上含矿斑岩形成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的构造背景,其源区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岩浆上升过程经历了壳源沉积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8.
斑岩铜矿的勘查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池顺都 《地球科学》1995,20(2):149-155
在详细研究斑岩铜矿普查准则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矿化直接标志,矿化间接标志,矿化的有利地质前提和有利地质前提的间接标志4类,并以此与矿床产出的3种类型:地表矿、浅部矿和隐伏矿相联系,作为建立矿产勘查模式的基础,对矿产勘查技术手段区出专门测试型、综合调查型和探矿工程,指出了它们在建立矿产勘查模式中的不同作用。在针对不同产出类型建立斑岩铅矿矿田和矿床的矿产勘查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斑岩铜矿勘查模式。  相似文献   

9.
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超大型.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丰富研究成果和勘查经验基础上,凝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来作为斑岩型铜矿床普适性标志和区分标准,探寻矿床特征与勘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程度结合科研成果,优选科学的勘查方案并给出评价依据,构建以地质事实→成矿机制研究→勘查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勘查标识体系。该体系架构分为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机制和勘查方法三个部分。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将有利于增进对斑岩型铜矿床的有效勘查。本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环太平洋东段成矿域的智利ElTeniente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中亚成矿域东部的蒙古Oyu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三个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为例,重点对比勘查标识体系中矿床地质和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归纳提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构建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产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三个斑岩型铜矿床中均发育钾化带、青磐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铜矿化在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中均有发育,钼矿化更倾向于在含水蚀变如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蚀变部位,金矿化赋存于钾化带发育部位;矿化中心向矿区外围硫化物具有斑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的分布规律,铜矿化和钼矿化相叠加,但高品位的铜钼矿体相分离。驱龙矿床未发育ElTeniente矿床和OyuTolgoi矿床共有的(高级)泥化蚀变,可能与其形成环境或剥蚀有关。在地球化学数据收集中,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提出筛选方法和程序。岩石地化数据结果显示:致矿斑岩体主要由30%~50%斜长石斑晶和60%左右基质(石英、钾长石)组成,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是致矿岩体的硅碱成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表现出与产出环境一致的变化规律,Sr/Y-Y图解显示ElTeniente矿床较驱龙矿床和OyuTolgoi矿床的致矿岩体表现出更典型埃达克岩特征。总之,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的提出和以三个矿床为例的初步探讨为下一步构建该勘查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吉林东南部长白地区与朝鲜惠山地区均位于元古宙辽吉裂谷内,地质背景相似.本文分析了我国临江铜矿与朝鲜惠山铜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对地层、岩体、构造控矿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临江铜矿为夕卡岩型铜矿,惠山铜矿具有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两铜矿同属斑岩-夕卡岩型成矿系统.指出长白沿江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今后找矿工作应注意:北西向、北东向断裂与近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矿化线索;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前寒武纪地层接触部位矿化勘查以及斑岩型特征矿化蚀变的甄别.  相似文献   

11.
藏北改则县多龙地区砂金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扬  李发桥  郑明  孙豪  方颖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55-67z1156
正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著名的斑岩铜矿产区,但是与国外斑岩铜矿相比,由于开发成本高,青藏高原铜矿资源的利用受到一定制约。因此,在斑岩铜矿区寻找经济价值更高的独立或伴生金矿体对于青藏高原铜矿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外,藏北地区砂金矿分布广泛,但岩金矿勘查却一直没有较大突破,是在造山隆升中被剥蚀殆尽?还是尚未找到?广泛分布的砂金与斑岩铜矿有什么关系,又有何指示意义?都亟待回答。本文对多龙矿集区内分布的砂金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12.
在详细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班公湖西段的多龙矿集区还有较大的斑岩Cu-Au矿床成矿前景和资源潜力。通过2013年一年的勘查工作,率先在铁格隆南取得突破,获得的铜资源量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使其一跃为多龙矿集区规模最大斑岩铜(金)矿床,成为2013年全国重大勘查突破之一。该矿床位于多龙矿集区中部早白垩世美日切错组火山岩分布区,成矿与早白垩世以浅成相侵入的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及其相伴产生的热液角砾岩有密切时空关系。矿体主要产于下中侏罗统色哇组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夹深灰色至深黑色粉砂质板岩和成矿斑岩体中。矿体呈隐伏穹隆状,延深巨大,铜矿化呈网脉状、细脉状和浸染状,热液蚀变发育、分带明显,以硅化强烈、绢云母化以及广泛叠加的高级泥化蚀变为显著特征。矿区剥蚀程度甚低,地表只局部出现褐铁矿化和粘土化,但未见铜矿化,向深部蚀变矿化逐渐增强,矿化延深达千米未封闭。铜矿化上部表现为以辉铜矿-蓝辉铜矿-硫砷铜矿为特征的Cu-S体系,向下转变以斑铜矿-黄铜矿为特征的为Cu-Fe-S体系,铜矿化伴生Au、Ag矿化,并呈正相关关系,与多龙矿集区内其他斑岩Cu-Au矿床相比贫金。该矿床的勘查突破,为矿业公司勘查选区提供了范例,对区域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雄村矿区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内已查明资源(储量)及规模达大型的铜金矿区,最早发现Ⅰ号Cu-Au矿体,其后发现了Ⅱ、Ⅲ号Cu-Au矿体。化探异常在Ⅱ、Ⅲ号矿体的发现和初期勘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发现和圈定Cu-Au矿找矿靶区中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分析Ⅱ、Ⅲ号矿体勘查工作中的化探异常特点及作用,旨在为应用化探异常指导找矿工作提供参考作用,同时,对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其他地段寻找该类型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岛弧-陆缘弧环境斑岩Cu±Mo±Au矿床勘查:地质标志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斑岩Cu±Mo±Au矿床(以下简称斑岩铜矿)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倍受勘查界重视。文章基于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最新勘查和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环境斑岩铜矿勘查地质标志及其找矿应用实践,包括:①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宏观上确定斑岩铜矿勘查选区。弧环境斑岩铜矿勘查应重点部署在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岛弧、陆缘弧等增生造山火山岩浆弧环境;②区域及矿田构造解析,不断缩小找矿靶区。与弧/造山带形成演化应力有关的超壳深大断裂系统控制矿带空间展布,断裂、褶皱、火山(地层)以及岩浆侵入等矿田构造体系控制矿床(体)分布;③岩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以及岩石结构等含矿斑岩体特征及成矿专属性判断,确定斑岩铜矿找矿目标体;④蚀变分带对成矿斑岩体和富矿区(矿体)指向。从深部到浅部、从核心到外围,钙碱性斑岩铜矿蚀变类型分别为钠-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细化为高温阳起石内带、中温绿帘石中带和低温绿泥石外带)、绢英岩化和泥化;碱性斑岩铜矿蚀变组合为钙-钾化、钾化、内青磐岩化带(阳起石-赤铁矿-绿帘石带)、外青磐岩化带(钠长石-阳起石带)和远青磐岩化带(绿泥石带);⑤岩帽特征对深部斑岩体和潜在富矿中心指向。钙碱性斑岩铜矿形成的岩帽由多孔状(晶洞发育)的硅质核,外侧高级泥化带(石英-明矾石带)和泥化带(高岭石±迪开石带)组成;碱性斑岩铜矿形成以钠长石化为核心、外围(上部)为钠长石-绢云母带的碱性岩帽;⑥脉体和角砾岩(筒)时空分布及其对勘查靶区(位)指向。A、B、D型脉以及C、M型脉等脉体类型、密度以及石英中残余硫化物详细填图是矿区勘查靶区定位和矿石品位预测有效指标之一;3大类、7种主要类型角砾岩在斑岩铜矿中时、空间分布可作为找矿评价的参考标志;⑦矿化元素、金属矿物和矿化类型分带及其找矿相互指示。从矿化中心到外围(浅部),出现[Mo-Cu→Cu-Mo(Au)→Cu-S(Au)]→[Pb-Zn(Au)]→Au-Ag(Mn)→Au(As,Sb)的元素分带,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硫化物晕分带;斑岩型、矽卡岩型、次浅成环境脉型、高硫型和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等矿化类型在斑岩铜矿成矿系统中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是勘查评价最重要的地质标志;⑧矿体剥蚀与保存,是评价矿田(体)找矿潜力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型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随着矿业开发的不断深入,勘查地球化学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变得愈来愈重要。为此,在收集整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过去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地球化学特征、勘查方法、异常评价及找矿标志等方面。以富家坞铜矿为例,介绍斑岩型铜矿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陈喆  陈建平 《江苏地质》2019,43(3):481-490
斑岩型铜矿的勘探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以其自身优势在斑岩铜矿的找矿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以往的工作多注重于某种遥感技术或几种技术组合在斑岩铜矿勘查中的应用,而对各类技术的综合运用与评价尚显不足。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斑岩型铜矿床勘查中的应用历史、现状及几种常用技术,如反射光谱技术、多光谱遥感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雷达技术,并详细介绍这些技术的核心方法、主要应用方向及成功实例。最后对这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每种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各自的特征,介绍了几种技术方法组合,并通过成功实例证明其应用的科学性,尤其适合大面积的勘查扫面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云南普朗斑岩型铜矿田构造岩相成矿规律与控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西北部格咱岛弧是西南“三江”古特提斯阶段形成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位于扬子西缘义敦岛弧带的南端。近年来新发现了包括普朗超大型斑岩型铜矿,红山-红牛、雪鸡坪大型和10余个中小型斑岩夕卡岩型铜矿床,成为斑岩型铜矿田和铜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研究发现,矿田中矿床的形成与大地构造演化密切对应,不同阶段发育不同的矿床;对应于构造演化产生的区域北西向主干断裂控制岩带的展布,次级断裂及褶皱联合控制了岩体的形态和产状,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背斜核部,其含矿斑岩侵位较浅,夕卡岩型铜矿主要产于向斜核部,含矿斑岩侵位相对较深;含矿斑岩多为复式岩体,顶部往往有火山岩岩盖,表明火山岩浆活动具有继承性的特征,普朗铜矿产于北西、北东东向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形成岩体内斑岩铜(钼)矿、接触带夕卡岩铜矿和围岩中的大脉状铜矿“三位一体”的斑岩成矿系统,并在外带发育铅锌矿和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18.
西藏冲江铜矿区及其外围找矿前景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冲江斑岩铜矿的发现是西藏冈底斯东段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之一.在发现找矿线索、确定成矿类型和评价找矿前景的过程中,勘查地球化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化探圈定了异常范围,异常查证追踪查证工作确定了矿化类型和找矿有利地段.通过测区系统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结合地质资料,认为冲江斑岩铜矿存在较为典型的斑岩铜矿地球化学模式,矿体剥蚀程度较浅,具有寻找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的良好远景.  相似文献   

19.
西藏尼木斑岩铜矿是近年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矿。在矿产勘查过程中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圈定勘查目标、缩小找矿靶区、确定异常源、推测异常空间形态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勘查效果。说明在西藏尼木斑岩铜矿综合运用地面高精度磁测、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等物探勘查方法,能减少物探的多解性,较好地解决具体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凯 《地质与勘探》2014,50(6):1096-1108
柞水-山阳矿集区为秦岭造山带内一晚古生代构造-裂陷沉降带和热水沉积盆地,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的矿集区之一。盆地内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较为发育,且围绕小岩体的铜矿化作用较强。以往的找矿工作中,由于找矿思路等方面的束缚,对区内小岩体的深入工作较少。近年来,对区内一些小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成矿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勘查、评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池沟地区和冷水沟地区均发现了厚大铜矿体,矿体多赋存于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蚀变强烈,主要发育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绢英岩化,其中钾硅酸盐化与青磐岩化叠加部位铜矿化尤为强烈,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特征,认为区内铜矿化作用与燕山期小岩体关系密切。本文在分析区内现有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的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提出找矿方向,认为围绕燕山期斑岩体寻找斑岩型铜矿可作为本区寻找铜矿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