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古代历法中推求合朔和朔日夜半时的太阳位置算法。这些历法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按日月为平运动,考虑了月亮的不均匀运动和考虑了日、月的不均匀运动来计算太阳位置。合朔等时刻的太阳位置在《皇极历》之前推求的一直是赤道位置,自此部历法开始推求的是黄道位置,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古代历法日月运动不均匀的改正主要是考虑了由椭圆运动引起的中心差。在探讨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改正时,主要讨论了《皇极历》、《大衍历》和《会元历》,宋代的《会元历》不论在总体上或细节上都大大超过了《皇极历》和《大衍历》。 相似文献
2.
3.
哈尼族原始的历法,是将一年分成10个月、每个月固定为36天,另外5~6天余日用于过新年,简称十月历。在受到汉族的农历影响、接受了一年分成12个月的概念后,十月历与十二月历被混淆在一起,出现了有月份重叠的现象,即在生活中,注重以十二生肖纪日,以物候指导生产,纪月相当模糊,相差几天也无所谓的局面。 据哈尼族的神话传说和云南绿春县的白氏家谱分析,哈尼族从使用十月历转向接受十二月历的概念,约开始于公元14世纪,而后逐渐扩展开来,十月历渐渐被淡忘。但是,转向完全使用农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至1950年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过程,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极端缓慢,交通困难,很少与外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4.
5.
作者曾在“<史记历术甲子篇>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甲子篇>的数学逻辑,提出完算完整的<甲子篇>历谱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现用计算机排算出一个76年周期的<甲子篇>四分法历谱以及同一时期的<太初历>八十一分法历谱,并与江曰桢、陈垣的历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天文方面呈现为“物侯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等等,曾在历史上长期并存使用,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现象与民族的迁徒紧密联系,早期的越人和羌人迁徒云南,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甚至是新石器时期。大规模的迁徒意味着文化的迁徒,迁徒可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可使文化倒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能否与外界进行交流,吸取先进的成分来发展自己。认同他人的某些传统内容,也会形成地域性的共同文化现象,除历法外,鼓文化也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7.
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天文方面呈现为“物候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等等,曾在历史上长期并存使用,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现象与民族的迁徙紧密联系,早期的越人和羌人迁徙云南,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甚至是新石器时期。大规模的迁徙意味着文化的迁徙,迁徙可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可使文化倒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能否与外界进行交流,吸取先进的成分来发展自己。认同他人的某些传统内容,也会形成地域性的共同文化现象,除历法外,鼓文化也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8.
元代郭守敬等1280年编制的《授时历》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研制的最后一部历法,具有极高的精度。采用其仍可预报2012年5月21日发生的日食,其预报北京地区的见食情况时食甚时刻误差4 min,食分误差为0.04。给出了《授时历》推步的1990~2050年北京的见食情况及精度,其中食甚时刻的标准偏差为103.04 min,食分的标准偏差则不低于0.33。通过考察1280~2050年间186个日食计算结果,可得出《授时历》自行用以来推步日食的误差,考虑到存在错报(不可见)和漏报因素的影响,其食甚时刻和食分的标准偏差分别不低于50.65 min和0.19;同时指出,随着行用时间的延长其推时误差也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9.
〈史记—历术甲子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历术甲子篇〉给出了一个76年周期中各历年的年首,月数的冬至,但由于没有推大小月,闰月和24节气方法,仍得不到完整的历谱,本文分析了〈历术甲子篇〉的基本条件,由此出发推导出原文的全部数据,分析原文的数学逻辑,同时发现原文所置的闰年也同样符合这一方法,本文探讨同样原则设想了置大小月,置24节气,置闰月的方法,这样方可得到完整的历谱,本文还对〈历术甲子篇〉的实用性和误差进行了讨论,指出简单易行的 相似文献
10.
作者曾在“(史记历术甲子篇)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甲子篇〉的数学逻辑,提出推算完整的《甲子篇》历谱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现用计算机排算了一个76年周期的(甲子篇)四分法历谱以及同一时期的(太初历)八十一分法历谱,并与汪曰桢,陈垣的历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代开始,地方志中出现大量的日食记录,其中全食、近全食记录对于现代天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明代此类记录共有270条,由于流传中的混淆,其中大半错误.现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为基础,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结果和原文的文字特征,对每一条记录进行考证和说明,试图恢复记录原貌,以便使其中宝贵的信息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彝族十月太阳历简称十月历,它的发现是20世纪天文界的一件大事。继十月历之后又在彝族地区发现了十八月历,即把一年分成18个月,每月20天的阳历。从现有的证据看,中国上古时代确实存在过十八月历,它就是尧都观测遗址显示的"二十节气"历。据《吐鲁窦吉》阐述,1年10个月,1月36天,半月18天,1年为20节气,1个节气18天也称为1个月。据此可以证明,彝族先民对十八月历并非独自创造,只是继承而已。植根于中国阴阳五行中的十月历,也可称作阴阳五行历,它与十八月历可看作是一回事,只是表述形式不同又互有联系的一种阳历,也可用简单的数学式表达:36天×10 (月)=20天×18 (月)=18天×20 (节气)=12天×30 (节气) 相似文献
15.
秦九韶《数书九章》(1247)治历演纪等题,记载了行用44年(1207-1251)的开禧历推演积年过程,是行用上元积年的一千多年间,唯一流传至今的珍贵史料.着重剖析开禧历的上元条件、周期齐同原理、气元概念、求入元岁术理、大衍术和求元数算法原术自然思路,从而复原出开禧历上元积年数据的完整演算过程. 相似文献
16.
LIU CiYuan 《时间频率学报》1996,(1)
以占卜为主要目的的天象记录在中国历代官定史书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是读史者的障碍.现代天文方法可以推算有史以来的大多数天象记录.这些计算结果与古代记录比对,可借以校正文字,考察古人的观测方法和制度,体验其星占心态,对历代天文志中占主要篇幅的天象记录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作为例子,本文计算了<隋书>天文志中梁、陈两代六十余年的天象记录,并与其它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作了比对和考校.对文中涉及的天象也尽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