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质力学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地质实践初步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和工作方法。它揭示了地质构造的某些重要特点,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在认识地壳构造运动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在寻找一些矿产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了推广和普及地质力学,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地质力学,本刊从本期起,连载“地质力学讲座”《学习和运用地质力学》,同志们看后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来信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创建人为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教授,其代表作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1979)。该学科是在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基础上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它是工程地质学和岩体力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化的结果,是地质研究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新概念地质力学的提出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思文 《中国地质》2000,(1):34-37,40
地质力学是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依据中国和亚洲大陆地质特征总结出来的大地构造理论,是对地质和地球科学的重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李四光及几代地质力学工作者不懈努力下,地质力学形成  相似文献   

4.
地质力学理论对中国深层油气勘查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创立的一门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构造体系为核心内容、跨学科的系统构造地质学理论。七十多年来,在区域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勘查、第四纪地质、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在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指导部署勘探方面硕果累累。文章回顾了中国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常规油气勘查思路和方法的成功经验,在松辽、塔里木及江汉等多个重要含油气盆地的发现中,地质力学理论起到了实用效果,并认为地质力学理论将一如既往,在我国深层油气勘查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质力学是研究地质构造方法之一。在本世纪廿年代国内外就有一些地质学家把应力理论应用于解释地质构造现象,这就是地质力学发展的开始阶段。在我国最先倡导地质力学的是李四光同志,他用毕生的精力从事这项研究。《地质力学概论》是李四光同志一生辛勤劳动的结晶,他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在矿产普查和勘探、水文、工程地质工作及地震预报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广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力学学报》主编,我国著名的区域地质与构造地质专家,崔盛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2日7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的不幸辞世,令人倍感伤感和惋惜。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都科技大学联合摄制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科技录像片,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录像片的内容,是以著名地质学家谷德振教授的学术思想为指导,通过丰富的地质现象和大量的试验资料,并加以图表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比较系统而形象地介绍了以地质结构为基础,以力学分析为手段的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8.
前言     
正今年8月13日是谷德振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出版《谷德振地质生涯》纪念文集的同时,《工程地质学报》出版专辑,约请我国工程地质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撰文,缅怀谷先生为我国工程地质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传承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学术思想,弘扬谷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地质工作者从事构造地质的研究,一般多采用传统的构造地质理论和方法。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解放以后,以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同志为代表的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野外地质实践中,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认真总结经验,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总结出一套地质力学工作方法。这套方法对地壳构造形迹的分析一般采用以下七个  相似文献   

10.
为了总结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的丰富地质成果,以适应地质工作迅速发展的需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持,于1971—1974年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参加这项编图工作的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所、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各省、自治区地质局等共三十多个单位二百多人。  相似文献   

11.
《地质力学学报》2019,25(2):302-302
正2018年起,为凸显地质力学特色,扩大地质力学学术研究及影响,《地质力学学报》进行了栏目调整,目前主要设置的栏目有构造体系与构造地质、地应力与地球动力学、矿田构造与成矿研究、基础地质、能源(油气)地质、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第四纪与环境地质、极地地质、深部地质等。具体栏目及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地质力学这一我国独立建立的地质学科形成的背景、基本特征、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 指出:地质力学是在地质学三大论战, 特别是大陆漂移学说影响下, 独辟蹊径提出的; 地质力学有4个基本特征, 即3个立论依据, 9个基本概念, 7个研究步骤, 4个基本观点(本质的、联系的、发展的和实践的)。全面论述了地质力学10个理论方面、5个技术方法和5个生产实践方面的突出成就。地质力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本质上被裹挟于"固定论"泥潭中, 在认识新发现和接纳新观念上裹足不前; 古构造时期鉴别上存在重大误区, 过分强调了造山带的"长期继承活动"; 深部地质和全球海洋地质研究十分薄弱等。因此,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走向全球是它当前3个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3.
谷德振,河南省密县人.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同年入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任技佐,后升为技士.1943年发表了《四川大渡河金矿地质》及《四川自流井盐矿地质》.1945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和助理研究员,在李四光指导下从事地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 地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津 《地球学报》2009,30(6):717-73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依据; 论述了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 由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大洋中脊、洋底扩张, 解释了大陆张裂的机制, 并建立了全球板块构造理论, 形成现代地学思想的革命; 李四光在大陆漂移说提出的同时已在积极地探讨和论述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问题, 并结合中国大陆实际, 发展了陆内碰撞变形理论, 即包括全球大陆构造体系在内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他强调地质力学是一支脚站在地质上, 另一支脚站在力学上来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现象。后来更扩大了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文章对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力学三者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 论述了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的现代意义、超前意义, 提出要重视和发扬李四光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 建议深入学习李四光的著述, 结合地质调查新成果去丰富它和发展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用录像手段来传播各种信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成都科技大学共同摄制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做为一个学科的原理、方法和实践的全面阐述的科技录像片,还属首创,也是我国由科技出版系统发行的第一部科技录像片。  相似文献   

16.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的前辈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所创立的一个大地构造学派,它在发展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和指导地质工作实践上,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从理论上来说,它也有其它大地构造学派所不及的独到之处,因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采用。然而,限于李四先生生前的客观历史条件,许多重要的地质现象还没有被揭露出来,这就使地质力学,不免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不足。指出这些不足,对地质力学的现状作出合乎客观的评价,我想是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提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往往要经历一个继承、发展、创新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李四光地质力学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学科的创立,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1913年,李四光赴英学习采矿和地质。那时候,  相似文献   

18.
《地质论评》1986,32(5):522-522
为交流与促进我国推覆构造研究工作的进展,并纪念李敏尧等先生撰写的地学名著《宁镇山脉地质》发表五十周年,由学部委员、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杏垣教授倡议、构造地质、地质力学、石油地质、地震地质四个全国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南京地质矿  相似文献   

19.
自1991年《中国矿产地质报》、《煤田地质报》报导了 K 形构造及其在不少煤田运用发现新的含煤区后,受到了地质界的高度重视。1992年初,在老一辈地质力学专家的关怀下,K 形构造研究列入了东煤公司科研计划。理论模拟试验表明,K 形构造不但控制着矿产的形成,也控制着矿产的改造。目前 K 形构造的发现者常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格顶井田的实际地质资料为基础,应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井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种构造之间的复合关系,讨论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在井田地质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