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8届重力学与团体潮及重力仪器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11月10日一12日在长沙市举行.会议收到论文摘要共36篇,到会代表引人,其中近半数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大会宣读论文兀篇,包括:地球重力场理论研究、重力固体潮观测与理论分析,大地水准面研究,航空重力与绝对重力测量,重力勘探金矿、地震监测及超导重力仪等方面.许厚泽院士在会上作了特邀报告:《地球重力学在地球物理和地球重力学研究中的作用》,系统地论述了近年来在地球重力场随时间、空间变化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会上的报告…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9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暨中国测绘学会1998年重力与地球形状学术讨论会,于1998年12月20-23日在福建厦门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解放军郑州测绘学院及总参测绘研究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16个单位的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力与固体潮专题组主持。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厚泽院士作了题为《大地重力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的特邀报告,介绍了近两年来国内外在地球重力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发展趋势,阐述了6个热点问题:1.围绕…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地重力学和固体潮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重力学是研究重力场时空分布及其物理机制的一门学科.地球重力场的空间分布通常可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空间科学和大地测量学,主要是利用地表的重力观测对在其上测得的几何量加以归算,以及给出重力场的高空赋值以修正卫星和近地飞行器的轨道;二是反演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三维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并对诸如地慢对流等作约束;三是勘探在时间变化方面,最主要影响来自固体潮,当然还有许多内部力源导致动力学效应.本文着重对我国大地重力研究和固体潮研究的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4.
著名科学家方俊是我国大地测量和地球重力学的创始人。半个多世纪,他不断追求、不断奋进,为开拓我国地图投影学、大地重力学、地球形状学、固体潮和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地球潮汐、重力与大地测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川一郎1.对今后测地学的展望大地测量学这一古老的学科目前正处于大变革的高潮时期。这是由于近年来随着测量技术的惊人发展使测量精度得到划时代的提高。本世纪初,人们将大地测量学定义为“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及重力场的科...  相似文献   

6.
全球扰动场源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舸  李斐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2):193-201
作为大地重力学反问题研究的实际应用,本文计算了全球扰动场源.在参数选择、赋值模式上,首先考虑到地球的成层结构与密度异常分布.研究表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一性主要体现在岩石层块体内部,并一直延深到幔核边界;地壳中的构造活动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状态相关.从大地构造学的角度,分析对比讨论了扰动场源所揭示的地球深部地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大地形变学(习惯上被称为“大地形变测量”、“地壳形变测量”或“地壳形变测量学”等)是研究固体地球(或岩石圈)表面的质点及其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空域内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成因与机制的科学。它是在大地测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基础性边缘学科。文章侧重于介绍我国关于大地形变学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及其主要进展。简要回顾了我国地形变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研究的发展历程;简述了大地形变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大地形变学与地学各相关学科,特别是与大地测量学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大地形变学的主要科学问题;讨论了学科称谓的统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物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中的有关问题评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大地重力学反问题的有关研究,对重力场边界扰动量的本征含义进行分析,由此揭示出它们在逼近地球实际重力场源过程中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及存在的不足。然后进一步论及正常场源的非物理性上,并对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大地得力学反问题研究中的物理核--正交分解定理描述的场源量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及其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具有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22—25日在无锡召开. 江苏省地震局和江苏地球物理学会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委托,在重力学和固体潮专业组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0.
重力学反问题中零外部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斐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4):512-521
对重力学反问题研究中零外部位密度的数学性质及物理意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首先从基本定义及条件的描述入手,推演出其数学表示和限制,由此揭示重力学反问题的非适定性形态,进而论及其与非零外部位密度之间的数学关系.由此证明对应于给定外部位的场源函数可以分解成零外部位密度与调和密度的直和.通过对其物理意义的讨论,为地球物理反演非零外部位场源及物理大地测量学构制等效场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震后灾情的快速获取是灾后应急的基础,传统的方法是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决定应急方案。受灾程度的分布常以烈度分布图描述,而烈度又与加速度峰值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一种震后地震动场分布快速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将主要依据灾区基岩台站的实时强震记录(无强震记录也行)和该地区的加速度衰减关系,再结合该地区各类场地的地震动放大因子,则可快速估计该地区地震动场分布,从而确定灾情,为政府的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力调制与预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瑾平  吕培苓  李纲 《地震》2000,20(3):15-24
在地球动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构造块体呈现出整体运动的特征,表现在大陆地震的动力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因而,大陆每个块体的应力场特征方向与强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力方向一致性较好。在它的作用下,块体边界或某些部位出现应力不均匀并有应变能的积累。孕震区应变能由线性积累向临界的非线性转化迹象会表现在弱震活动与主构造方向上固体潮交变应力场的呼应上。 交变应力场可加强孕震区应力集中部位的介质疲劳强度,从而在这些部位触发一些弱震,而且在附加应力场分别为正、负构造应力场方向时发生的弱震频次比例失调,这一过程与构造应力场的呼应显示了强震前弱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的前兆特征,这种情形下的地震活动反映了一种应力调制作用,分析了1970年来的华北资料和1980年来的云南省资料,用直接图像分布、数值和等值线等3种方式讨论,表明它对强震有1~3年的中长期预报意义,R值评估均大于0.5。  相似文献   

13.
1950~1990年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1950、1960、1970、1980年和1990年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使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分别计算1950~1990年各个年代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 球冠极点位于36°N和104°E,球冠半角为30°,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8. 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对于X分量,1950年为93.1 nT,1960年为128.9 nT,1970年为107.2 nT,1980年为107.6 nT,1990年为95.2 nT;对于Y分量,1950~1990年依次为74.8 nT,98.1 nT,89.2 nT,89.9 nT和84.0 nT;对于Z分量,分别为122.2 nT(1950年),135.0 nT(1960年),137.7 nT(1970年),110.1 nT(1980年)和107.5 nT(1990年). 根据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和全球地磁场DGRF模型,得到中国地磁场的冠谐模型,并对冠谐模型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微火箭电场仪的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一种新型的雷雨云电场探测仪器---微火箭电场仪 ,由直径为 55mm×760mm农用消雹小火箭改装而成 .它利用导体在电场中感应电荷原理 ,由电场传感器、测量线路、1 680MHz遥测发射机及天线组成 .仪器特点是结构简单、高密集、超小型、快速机动、低功耗、低成本 .此仪器于 1 998年年初试飞成功 .电场探测范围 1- 1 0 0kV/m .探测高度为7 5km左右 .主要用于飞行器升空安全保障 ,以及气象部门对雷电、冰雹的探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宁夏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后小震综合断层面解进行了不同时间段及分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几次强地震前,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P轴取向有明显的变化,有的偏离区域正常构造庆力场的P轴主压应力场的方向,有的求不出结果。震前显示异常的最长时间近四年之久。显然,前的这种变化对预报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是有参考意义的。同时还表明,中强地震后区域应力场有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震台附近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勘察以及介质的电学特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认为,该台址条件有利于地电场仪的观测。ZD9A型地电场仪在该台架设与调试后,通过对该仪器的各项仪器指标、观测记录和标定结果的检测分析后,认为,该仪器的各项指标达到了规范的要求,工作正常,并且记录到了正常的地电场日变化形态。此次架台的成功为进一步开展地电场观测工作和为地震预报提供前兆资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The telluric field observation and study in ewthquake prediction are re-developed since lastdecade mainly due to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 Greek scientists claimed they have predictedvarious earthquakes with high successful rate by VAN approach in their ten years of observationsand researches, which has attracted attentions from various aspects in the world; @ The debate onVAN (Ruan, 1998; Uyeda, 1995) approach arid mechanism pllts forward many urgellt researchprojects which in…  相似文献   

18.
CM4模型数据与台站实测数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第四代地磁场综合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4,CM4),计算了1982—2002年隆尧地磁台站的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的地磁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垂直分量Z,分析了各场源磁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呈现出11年和27天的周期性变化,有些年的27天周期性变化显著,有些年则不太显著;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年相同季节的变化形态一致但幅度不同;日变化分析显示,磁静日和磁扰日期间的模型数据与台站实测数据变化一致性较好,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垂直电场观测试验及数据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发生前的电磁异常现象已被地面、卫星等多种观测手段观测到.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100多个水平地电场观测台站,然而对于垂直电场的观测仍是一个空白.自2009年4月开始,在甘肃天祝地震前兆科学台阵的红沙湾、黄羊川、松山建立了3个垂直电场观测试验站,进行垂直地电场的试验观测,在我国专门的垂直地电场观测试验研究尚属首次.通过近1年的观测试验,取得了有价值的观测资料.从数据的初步结果来看,垂直电场的日变化形态清晰,黄羊川和松山观测数据的日变幅度在16 mV/km左右,红沙湾观测数据的日变幅度在8 mV/km左右;垂直电场日变化周期的主要成分是24小时的全日波,其次是12小时周期的半日波.   相似文献   

20.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aims at finding abnormal electromagnetic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 possibly. The existing studies have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is, to a large extent, effective in short-term and impending earthquake predi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progress and discusses some related problems in this field. Some requirements for observation system have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monitoring level. As a case observation using the reformed observation system in Jinghai seismologic station, Tianjin, some result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