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频繁发生地震的台湾地震带如何划分活动高潮期,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有仪器记录以来的80年(1901-1980)台湾地震资料,尝试提出一种划分活动高潮期的能量基准水平,结合地震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强震序列等特征,确认出台湾东、西带的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了其活动规律。尤其通过比较台湾东带两个活跃期最后一个活跃时段,发现在最大震级和活跃持续时间的量级上,空间强震迁移的紊乱和能量释放出现“回光返照”现象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反映了台湾地壳构造运动内在周期规律,这对预测台湾地震活动将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最后比较了台湾东、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差异,从板块构造活动观点来看,这种差异可能同台湾东、西带地震分属于板缘和板内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2.
章纯 《地震》2007,27(3):26-33
利用有限元方法, 研究了台湾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对华东南地区应力场调整的影响, 给出了这些地区地震发生后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分布特征, 解释了台湾地震活动与大陆地震活动同步的问题。 研究结果认为, 台湾东部地震带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扰动主要影响福建至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的应力场; 如果地震发生在台湾东南角, 其扰动应力会影响到华东沿海地区; 台湾北部地震带地震发生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除影响福建至广东沿海外, 还会影响到华东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3)
正2月6日,小年夜,台湾高雄凌晨3点左右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台南多地建筑倒塌,福建、广东等邻近地区震感强烈。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颗原子弹,遇难人数过百人,让新春佳节蒙上了阴影。台湾地震频发,正因它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那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地震的多发区。  相似文献   

4.
台湾及其邻近地区的海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不仅陆上地震频繁,发生在海外的地震也不少,但其中仅有极少数的海底地震曾引起海啸。然而,由于台湾北部及西部水深极浅,近距离海底地震所引起的海啸有可能会造成重大灾害,对1867年发生在台湾基隆附近的海啸曾造成数百人死伤。  相似文献   

5.
高华根 《华南地震》1991,11(4):39-44
台湾地震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其东部海域曾发生过两次8级特大地震。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利用台湾地震东带1945-1990年期间每3年中的最大地震发生的间构成的序列,建立了台泻强震(Ms≥7.5)的灰色拓扑预测模型:∧/X^(1)(t 1)=(17.0 271.81)e^0.066119t-271.81结果表明,本带可能在1994年-1996年段再次发生强震。经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其拟合精度属第一级“好”。  相似文献   

6.
台湾省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它处于西太平洋地震带上。仅在1970~1979年这短短的十年间,就发生过8级地震1次,7级以上地震7次,6级以上地震34次,5级以上地震107次,至于小于5级的地震,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地震活动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二十世纪末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在地震序列分布上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在1970~1997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b值滑动时间曲线从1984年起至1986年的高值异常可能是东南沿海地震带1986年开始的活跃幕的中期前兆。地震活动指数A(b)值曲线1988年及1994年的两处低值异常,则可能是本区1989年及1997年两个地震能量释放高峰的中期前兆。从本区及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发生的时间进程上来看,本区很可能是东南沿海地震带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单元。  相似文献   

8.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
1987年全球发生Ms 7.0级地震14次,比本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低.地震频次高于去年,但能量释放总和低于去年.14次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最大地震是12月1日在阿拉斯加湾发生的8.1级地震.1987年在我国发生Ms 5.0级地震29次,高于本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4次年).在29次地震中,大陆占19次,台湾占10次,最大地震是1月24日在新疆乌什发生的6.4级地震.在西北地区发生15次中强地震,占大陆中强地震的79%,这表明西北地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有地震史料记载至今,中国及边邻地区共发生8级地震约32次,包括台湾两次,唐山准8级地震1次。其中1303—1879年间,历史记载8级地震约12次,大约50年左右发生一次8级地震,间隔时间或重复周期偏长。空间多分布在中国南北地震带以东地区。南北地震带为东、西部过渡大震区。1900年以来,中国及边邻地区发生8级大震20次(含台湾2次,唐山、玛尼、印度、哈萨克斯坦"准8级地震"各1次),17次集中在大陆西部。如简单取算术平均的话,每  相似文献   

11.
2013年6月2日台湾南投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6月2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一次里氏6.5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最近几年内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台湾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城市均有明显震感.为了更深入的理解此次地震的地震波能量传播过程以及强地面运动过程,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对此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台湾中央山脉起伏的地形对此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分布特征具有较大的影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此外,台湾的平原和盆地中的沉积层也对地震波有较强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台湾与长-南地震带中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板块运动的学说,在分析台湾与长-南(长江中下游-南黄海,下同)地震带地质构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极值理论对1970年至2005年间台湾和长-南地震带的地震分别进行统计研究。得出了相应震级地震的复发周期T(M)和发震概率(P)及其概率阈值(Po)。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发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结果对长-南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了综合判定,收到了较好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震局局长王明球于7月15日告诉记者:本市没有明显地震迹象,近期内没有破坏性地震.地震局有关专家说:上海地理位置不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同时也不处于国内的较小地震带上,因此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此外,上海地震监测网较严密,500公里范国内1级以上小震能在几分钟内检测出  相似文献   

14.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究发现,地震带南段发生6.0≤Ms≤7.9地震次数明显高于北段和中段,而发生Ms≥8.0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中段与南段较接近,与北段有明显差异;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纬向、经向强震活动迁移现象,纬向尤其明显;19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已经有4次明显的能量释放阶段,并给出Ms≥6.0地震的震级-频度统计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70%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一年的时间窗口去检测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与南北地震带中强震发震时间接近,具有很强的关联。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南、北、中段的地震活动相关性各不相同,地震活动频次上呈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性最弱,与南段相关性最强,但在震级上表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和中段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与滇缅构造转换区的中震联系紧密,图像信息方法为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同时发现以海原地震为起始地震时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具有由北向南往复迁移的特征,南北地震带中段和滇缅构造转换区的地震迁移次数更多,表明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确实联系紧密。这项研究对于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泉州—汕头地震带的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汕头地震带是华南沿海的强震带。按已释放的地震能量统计,甚至超过海峡东侧的台湾西部地震带而远大于该带以西的各地震构造带。泉汕带作为统一地震构造带的时期可能开始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加强并持续至现今。泉汕带发生强震的原因,除自身的地质构造特征外,还明显地受菲律宾板块活动的影响。它和台湾东、西地震带共同组成的“地震屏蔽区”,屏蔽了广大的华南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规模宏大的西太平洋岛弧地震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本世纪以来已发生两次8级大震,7≤M<8级地震发生36次,平均复发周期为3年左右,其频度居全国首位。6≤M<7级地震几乎每年都有数次甚至数十次,至于5级左右地震活动则更加频繁。对于这样一个强度大、频度高的地震活动区,研究其5至6级中强震活动的震兆显然是困难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地区两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中的空区图象。 本文1900年至1978年的资料选自谢毓寿先生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978年以后的资料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印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研究区域为120°—123.5°E,21°—25.5°N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2005年1-12月, 全球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6次, 低于1900年以来19次的年平均水平. 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东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图1). 在时间上分布相对均匀, 除2月份和4月份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外, 其它月份都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 引人注目的是, 在苏门答腊地区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 并且在印度板块的西触角处于10月8日发生了7.8级地震. 2005年1-12月, 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为5.29×1017 N·m, 处于自1900年以来的平均值3.853×1017 N·m之上.  相似文献   

19.
前言滇西地震带历史上多次发生强震,近年来小震活动频繁,又多次发生中强震,一直为我省的重点监测区。1982年7月和10月位于该地震带中部的剑川洱源地区相继发生5.3级和5.2级地震,发震地区近年来很少3级以上地震活动,也是中强震活动的空区。这两个地震的孕育过程如何?它们在滇西地震带地震活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怎样?以及是否会引起更强烈的地震响应?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台湾是地震多发地区 ,5级以上地震年均 5~ 2 0次。 1 999年 9月 2 1日台湾南投 7.6级大地震 ,释放的能量之大、余震之多在该区为百年罕见。截止到 1 1月 1日 ,泉州台共记录可分辨震相的余震近千个 ,其中 5级以上 50多个。通过对 9.2 1地震大量观测数据的对比 ,泉州台测定的 MS震级明显小于全国基本台网的平均震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泉州台对台湾地震速报的准确度 ,甚至有的 5级左右的台湾地震 ,因测算的震级偏小而未能速报。1 涉及台湾地震的几个问题1 .1 地震记录特征泉州台相对台湾的震中距离一般在 30 0 km左右 ,记录震相主要有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