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辉 《中国地名》2013,(1):76-77
提起"安东",人们都会认为它们是今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的前身——安东市、安东县的专名。这样的认识,虽有一定道理,却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在历史上,除了这两个"安东"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冠以"安东"的行政区域名称存在。把这些"安东"纳入视野和研究范围,一会让人们增长见识,二会对我们的研究提供帮助。安东都护府,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置,辖9都督府、42州,100县。初治平壤(今朝鲜平壤市)。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移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移治新城(今抚顺高尔山  相似文献   

2.
2004年,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 乡境内的马鹿山大寨坎古驿道悬崖绝壁上,发现 多段地方志中未曾记载的古代摩崖石刻文字档 案,其中尤以距今825年的南宋《修道碑记》石 刻最为珍贵。 这批石刻,掩隐在大寨坎古栈道盘龙石到 寨顶长约1公里的悬崖绝壁上,因离古道较高, 又加之野藤垂悬掩隐,荒草覆盖保护,因而深藏 山中近千年。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攀崖扶碑考证, 《修道碑记》刻于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 年),这是目前该县发现的最早石刻文字。绝壁 摩崖石刻上还有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明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道  相似文献   

3.
隋军 《中国地名》2012,(2):23-24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公元664年~公元710年),唐代女诗人、唐中宗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三门峡)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中国古代"巾帼宰相"第一人。上官婉儿的故里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陕"作为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商代。作为县治,陕县最早设置于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陕,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0,(3):57-57
<正>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兵攻克长安,灭亡西晋。从此,我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内蒙古地区的割据势力,主要有代、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和铁弗匈奴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2,(2):9
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南部,东邻南城、南丰县,南毗宁都县,西邻乐安、崇仁县,北接临川区,现隶属于江西省抚州市。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迄今有1749年历史,因县址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宜黄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著名的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就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据《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史记梳理了塔里木河过去约2 000 a的变迁轨迹,发现在过去的2 000 a间,塔里木河一直表现为向北移动并逐步萎缩的态势:北魏(约公元386年)以前,塔里木河由南河和北河构成,两者相距240 km以上;北魏至唐中期(约公元755年),塔里木河南河北移约160~180 km,使其失去2条源流并开始瓦解,同时北河下段北移60~85 km;唐中期至元前夕(公元1225年),南河进一步瓦解,仅剩一条源流;元至清初(约公元1670年),南河仅存的一条源流北移约70 km汇入北河,南河消失;清初至民国,塔里木河干流沙雅以下河段发生南北摆动,但总体上继续向北迁移;近60 a来,塔里木河中游北移50~100 km。研究分析,塔里木河河道变迁及北移是区域构造运动与地势特征、盛行风和沙丘移动、气候水文变化以及人为经济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  相似文献   

8.
穆克登(公元1663—1733年),满洲镶黄旗人,祖籍珲春。曾任打牲乌喇总管、内大臣等职。清康熙五十至五十一年(公元1711—1712年),他奉旨组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朝边境国界勘察工作,始称“穆克登查边”。 当时中朝边境的中国一侧,属柳条边封禁地区。人迹罕至,物产丰富。因此,常有关内人潜入挖参捕猎。对岸李氏朝鲜边民也不时潜入,中朝两国民间贸易不断。经济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朝鲜渭原郡民李万枝等乘夜渡江,杀人越货。此事引起清政府极大关注,决定派员赴凤凰城(今凤城市),与朝方人员会审此案。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2,(4):71
据古籍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一、东汉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二、三国时期。公元226年,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一、黄河下游古河道变迁 黄河具多泥沙和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黄河下游改道的范围,西以郑州的桃花峪为顶点。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南经淮河入长江,其冲积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在有史记载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在辽阔的冲积扇平原上南北滚动,决口漫溢达1593次,大改道六次。①禹河故道(公元前2278年至公元前602年)。②西汉故道(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③东汉故道(公元11年至公元1048年)。④北宋故道(公元1048年至1128年)。⑤南宋故道(公元1128年至1368年)。⑥明、清故道(1368年至1855年)。⑦现行河道(公元1855年至今)。  相似文献   

11.
朝阳楼     
建水朝阳楼,因座向朝东,俗称东门楼,建造形似天安门城楼,故又有小天安门之称。朝阳楼是滇南重镇,建水县城的主要标志。 朝阳楼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几十次的大地震。仍丝毫无损。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改路为府治,始筑土城,20年(公元1387年),宣宁侯金朝兴,扩地改建为砖城,城楼周6里3分,高2丈6尺有余,四方辟门,各城门上建楼三  相似文献   

12.
蔡邕(132-192),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曾在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白"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京城洛阳出了一件大事。在太学门口,立了一通石碑,内容是官方钦定的《六经》,作为天下读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2,(6):30-33
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神圣雅致之精华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扬名天下,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相似文献   

14.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海城辖境牛庄(后移营口)开埠,英国人诡称营口为牛庄,由英国开为商埠,从此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在营口设领事、开办海关、洋行。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辽宁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5.
陈思 《中国地名》2012,(2):22-22
谢道韫(公元349年~公元409年),东晋女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她  相似文献   

16.
渤海民族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民族。自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收复奔散各部,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区域性封建统治政权——“旧国”,后更名为渤海国,到公元926年被契丹灭国、乃至公元13世纪渤海民族最终灭亡,历经近600年。渤海民族对东北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对地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石鼓与金达     
金达字德孚,浮梁引京都(今英溪)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乡举第一,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会试第二(探花),翰林院编修。他的五开间府厅祠门罩为“国学师”牌坊,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墓葬在峙滩与福港之间的茅坞。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1724—1764),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清代著名作家,我国古代文坛巨将。他的不朽之作《红楼梦》享誉海内外,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由于曹雪芹一生经历的传奇性,加之史料的缺乏,记载的多样性,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则成为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主要有"辽阳说"、"鹿泉说"、"丰润说"、"铁岭说"。(一)辽宁"辽阳说"1.依据史料认证。中国红学会主席冯其庸先生出版的《曹雪芹家世新考》一书认定曹雪芹祖籍"辽阳说"。书中提出,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和曾祖曹玺,在康熙二十一年  相似文献   

19.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86,6(4):34-38
依据唐代文献主要是《元和郡县图志》(该书成于公元813年),考证鄂尔多斯高原公元九世纪初人文地物与自然地物,试图复原当时流沙分布情况,为研究沙漠化历史过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论徐霞客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徐霞客的爱国主义精神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他生于明朝万历14年,死于崇祯14年(公元1586—1641)。他少年时就爱读书,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相当高的文学修养,他发现书中对祖国山河的记载,多为辗转抄袭而来,不仅简略,而且讹误不少。他认为这种“山河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的现象,不应再继续下去,所以立志进行实地考察,修正书中的错误。从22岁到55岁病逝前,他一直从事旅游,先是名山大川,后是云贵高原的穷乡僻壤,写了大量的游记。现存《徐霞客游记》,估计为原著的六分之一,即此已40多万字。游记详述了他在广大石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