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汽车产量在2009年实现了年产破千万辆,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汽车年产超千万辆的国家,我国的汽车产业迎来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关键转型时期。日本汽车产业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里获得了巨大成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强国,中日两国同为汽车“后发优势国家”,在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研发模式、产业化道路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本文提出如何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对在关键的转型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应选择的发展模式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借鉴西方地理学思想是现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源泉,要运用之、发展之,则必须理解之,且结合中国国情消化之,故对各种地理学思想应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知识环境。本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思想史丛书,是地理科学十大经典读本(中国地理学会,2021)之一。本书作者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法国巴黎第四大学教授保罗·克拉瓦尔。他曾应邀赴世界数十所著名大学演讲及担任客座教授,2004年获得第30届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桂冠奖”,此奖是世界地理学界的最高荣誉奖。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03年日本石油消费约2.5亿吨,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占世界6.8%。但日本却是一个石油资源的小国,国内几乎没有具有经济意义的能源资源可言,因此,所需的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中对外依赖最严重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王诺  张进  卢毅可  吴暖 《地理研究》2019,38(5):1253-1264
本文研究了1971—2015年世界铁矿石供需与流动格局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① 世界铁矿石年产量期末比期初增加了12.26亿t,年均增长2.17%;1992年以前,欧洲曾是世界铁矿石的消费重心,但随后亚洲后来居上。② 研究期内世界铁矿石输出量年均增长达3.7%,大洋洲和南美洲成为铁矿石的主要输出地,2015年占世界的比重分别达53.73%和26.23%;本世纪以来铁矿石输入量最大的是中国、日本和韩国,2015年分别占世界总量的65.07%、8.94%和5%。③ 基于“场”理论,采用位势、“源”、“汇”、迹线等概念审视全球铁矿石流场的基本特征和流场成因,发现世界铁矿石流动的“位势”北半球较低,而南半球较高;亚洲、欧洲是主要的汇流场,大洋洲、南美洲是主要的源流场。本文研究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铁矿石资源的流动状态及其演变过程,对于我国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9月10-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日本地理联合会和韩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第11届中日韩地理学联合会议暨第2届亚洲地理学大会"在日本札幌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170多名地理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亚洲地理前沿:回望十年,用青年精神创造未来"。会议开幕式由日本东京经济大学的山田冶通教授主持,来自日本山口大学的荒木一视Araki Hitoshi教  相似文献   

6.
日本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地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据2002年日本交通省的统计表明,观光产业GDP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这一数字与美国相近。但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的是,在美、英、法、意等旅游业发达国家中,国际旅游业占据举足轻重地位,而日本的旅游业却以国内旅游为主体。据日本最大旅行社JTB的统计,2002年日本旅游出行人数为34013万人次(其中出国旅游1664万人次),而同年日本接待的外国入境游客刚刚超过500万人次。本文旨在介绍和分析日本国内旅游业的发生、发展的变化特征,以及国民不同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丁尧清  齐乌云 《地理教学》2013,(10):28-29,18
正一、目标(1)鼓励学生关注日本地理、世界地理现象,从宽广的视野考察日本国土及世界众多区域的区域特点,培养地理的见解和思路,养成对日本国土及世界众多区域的地理学方面的认识。(2)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相关的角度,捕捉日本和世界的众多区域性地理现象,并将其与对应规模的区域环境条件、人类生产活动相结合,考察其区域特点和区域问题。(3)日本和世界的多样性区域包含各种大小尺度的区域,比较这些区域并考察其相关性,认识到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区域特点既有地方的特殊性也  相似文献   

8.
张国友  郭慧泉 《地理学报》2013,68(9):1298-1301
1会议概况2013年8月5-9日,国际地理联合会京都区域会议在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地理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日本学者600多人,中国台湾、美国、中国大陆、印度和俄罗斯的学者300多人。会议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办,日本对应IGU国家委员会、日本地理学会和日本科学理事会联合组织。大会开幕式于8月5日上午举行,大会组委会主席石川义孝(Yoshitaka Ishikawa)、日本对应IGU国家委员会主席春山成子(Shigeko Haruyama)、日本科学理事会主席大西隆  相似文献   

9.
边远海岛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促进海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边远海岛发展与管理面临着缺少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急需加强发展和管理。日本离岛也面临着人口数量减少、老龄化现象突出以及农林水产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下滑的趋势,本文介绍了日本离岛振兴管理的主要制度和措施,提出了我国边远海岛管理的借鉴和启示:开展边远海岛详细调查和分析、制定边远海岛扶持计划并进行适时调整、建立边远海岛扶持机制、制定鼓励边远海岛定居的有关政策、重视扶持渔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发展、重视无居民的边远海岛振兴。日本离岛的管理可为我国提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的地域现象,城市-区域成为西方近几十年来城市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梳理出“城市-区域”概念的演进过程和城市-区域形成机制的研究脉络,指出了城市-区域研究的新动向.城市-区域概念是在“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网络”概念基础上理论创新而来的;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城市-区域形成的重要驱动力,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区域是内生的过程;理解城市-区域的动态过程并比较分析这一过程中的多样性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日本国际旅游业的特点及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的国际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中独具特色,20世纪60年代为界,日本旅游业经历了以入境游为主到以出境游为主的变化,出境游大大超过入境游。本文在介绍和分析日本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新世纪前后日本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作了简要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吕患成 《地理研究》1994,13(2):82-89
本文提出了中西制图史年表。17世纪前中国地图学受日本、朝鲜等国影响大,此后受西方影响较大。中国制图中心迁移与政治中心一致;而西方受宗教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中西方交流之前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制图系统。最后提出了中国制图学发展没有取得较大突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胡志丁  杜德斌 《地理学报》2020,75(10):2047-2060
自“地缘政治”一词创立以来,西方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120年的发展,期间诞生了众多理论流派,然而其影响却在日渐衰落。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发展思路以及由此导致对现实研究不足所致。中国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借鉴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为主,直到2010年掀起以“地缘环境”研究为主题的复兴议程。地缘环境研究将地理知识和政治融入地缘政治分析过程中,这一研究方向与思路不仅有助于地缘政治研究的变革与创新,还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前期对有关地缘环境概念、构成、结构、模拟等内容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国别地缘环境研究思路、跨学科融合路径和分析框架,并以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为例,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研究视角下日本受国内外多要素、长时间、多尺度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地缘环境演变,对其中涉及到的日本对内、对外的政策制定与变化也从其面临的地缘环境视角进行了解读。最后为深化对当前国别地缘环境研究提出了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及周边地区在全球旅游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资料集锦     
《地理教学》2011,(13):60-64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前景如何?国际舆论近期提出各类分析看法,认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扩大内需,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继续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并不断增强"世界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前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并溯源其发展历程,对于在国际知识交互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挖掘和凸显中国地理学发展特色,具有一定意义。文章分别对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三本期刊在2010—202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三国地理学在近年来的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主题脉络。研究发现:1)美国地理学自然与人文并重,近年来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要素的综合地理研究比较活跃;2)英国在人文地理研究上更为“专注”,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极具特色;3)中国则以自然地理和区域研究为主,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呈后起之势。中国地理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着深刻的知识交互和影响,同时也基于各自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征。中国地理学需要抓住中国时代变迁的重大需求牵引,加深和强化中国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实现各分支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融合,在与全球同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地理故事”、总结“中国地理经验”,展现“中国地理理论”。  相似文献   

17.
宦佳 《西部资源》2014,(2):32-33
近日,世贸组织公布了有关"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认为,中国对稀土等产品实施出口税和出口配额限制违反WTO框架规定。此项裁决相当于强迫中国放弃出口限制手段。专家指出,尽管中国不能拒绝执行,但仍可寻找变通规避之道,打破西方的"规则歧视"。  相似文献   

18.
<正>2009年是地矿系统属地化管理十周年,十年来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以来的5年里,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厅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地矿局在地质找矿和发展产业经济方面都取得了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09,(11):39-39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中国科学院应苏联天文委员会之邀,组织南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对这颗人造卫星进行观测。10月13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座谈会上,钱学森、赵九章等著名科学家建议我国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革命重塑世界政经版图、区域集团化推动全球治理调整、大国博弈带来国际体系变革的背景下,梳理地缘经济研究脉络对于提升地缘经济理论品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厘清地缘经济思潮发展的基础上,借助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探究中西方地缘经济知识图谱的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如下:①在学术思潮发展层面,中西方地缘经济思潮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回溯期”,萌芽期存在现实政治逻辑,发展期转向自由主义思潮,回溯期再度涌现国家政治内涵。②在时空演进层面,近年来西方地缘经济研究强度远高于国内,西方作者主要分布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意大利,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③在知识网络层面,地缘经济存在较强的学科交叉属性,拥有明确的知识基础,高被引文献源于政治学或地理学,形成以权力为逻辑基础、空间为逻辑起点、经济为逻辑主轴的知识架构,热点议题演进与学术思潮发展高度耦合,科技竞争将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最后,本文认为国内地缘经济研究应突破西方的理论桎梏,构建以合作共赢、开放发展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应强化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