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培实 《第四纪研究》2007,27(5):659-661
2007年6月10日早8时10分,恩师孙殿卿走完了他风风雨雨,而又光辉的一生,驾鹤西去.我在悲恸欲绝,又无可奈何中,送走了他.他走得那样安详,但又深蕴着丝丝眷恋.  相似文献   

2.
孙殿卿院士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奠基人之一.他是李四光教授最忠实的学生和助手,他不但继承了李四光教授的学术精华,在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学方面还有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对地质科学理论有着卓越贡献,其学术理论具有超前意义,影响深远。文章从李四光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李四光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精神;李四光的重视实践,重视辩证的思想方法论;李四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发展地质力学学科;以及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等五个方面纪念李四光。提出学习和发扬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新孝 《第四纪研究》1989,9(3):237-242
本文以李四光先生在1925年写给当时在德国留学的杨钟健的三封信为根据,记述了这两位学者长达五十多年的师友情谊。杨钟健是李四光先生1920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时的学生,在李四光先生的鼓励、帮助下,杨钟健专攻古脊椎动物学,从而开始了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以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地质学以区别传统地质学,地质学研究从而从定性走向了半定量-定量化。学术观点是见仁见智,强调百花齐放,但是李四光先生以力学为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具有普适性,开拓了后人的眼光,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来的板块构造和大陆构造研究。重要的是,尽管他为地质添加了丰富的现代科学因素,但是他仍和传统地质学一样强调地质学基本功的培养,野外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学科的交叉以及第一手资料的积累,这些传统和能力在今天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6.
叶连俊 《第四纪研究》1989,9(3):227-230
际此李四光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回忆当年受业情景,思绪万千。二院荷花池畔的憧憬、庐山野外实习及课堂受业的教诲犹历历在目。他一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开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科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相似文献   

7.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7,27(5):653-655
2007年6月12日从《科学时报》上读到孙殿卿先生于当月10日逝世的消息十分震惊和悲伤.因为在今年春节联欢会上胡长康还和他一起照过像.从照片上看孙先生身体很健康,腰板挺直,面带笑容,真不像是一位年近100岁的老人.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6日,北京传来噩耗:刘东生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先生身体不是好好的吗?虽然耄耋之年也听说稍有微恙,但经过治疗和调养很快出了院。不是吗?先生73岁那年去南极,79岁赴北极,86岁下南海,88岁走罗布泊,今年该91岁高寿了,还准备再给研究生上课,春节前出院,准备节后就上班呢! 但是,走了还是走了;先生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画上了句号,但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平易近人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永不停歇的脚步永远驻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为悼念先生,回忆先生的为人,他的学生韩家懋研究员写下一篇短文,聊表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1985年元旦前夕,我到北京中日医院看望张文佑先生.他当时的精神很好,思路清楚,再次与我讲<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专著结束语中的几个问题,要求我们在此后的研究中重视.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一个地质假说形成之后,其固步自封之日,就是其走下坡路之时!做学问如此,做人亦然.你还年轻,要博采众长,分析断块构造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我元旦后再去医院探望时,张先生已进入监控病房,没想到这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交谈!"固步自封之日就是走下坡路之时"的告诫以及张文佑先生的言谈风貌、期盼之情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并对我的后半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80年秋,应西澳矿业公司(Western Mining Corporation,简称WMC)的邀请,以余忠同志为团长的冶金部黄金局黄金地质考察团(1),访问了澳大利亚.在澳期间,主要考察了西澳太古代绿岩带金矿地质和WMC等在找矿勘探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工作特点与经验.笔者作为团员兼翻译,参加了这次考察.现将考察部分体会,简介于下. WMC成立于1933年.初期,主要是勘探和经营西澳的一些小金矿,资本、人力和规模都较小.然而由于他们重视技术经济,经营管理得法,至1980年,在40多年内,先后发现、探明和投产了象戈登迈尔(Golden Mile)累计产金量达1130吨的特大型(2)金矿一处、大中型(3)金矿十余处和大型镍矿(康巴尔达Kambalda)、铝矿(佩思Perth)、铀矿(耶里尔Yeerlirrie)和滑石矿等多处;在七十年代,还发现了特大型(4)铜铀矿(洛克西拜Roxby Downs Station)和天然气、油田及煤矿等可燃性矿产.可以认为WMC的找矿效果是相当好的.同时,他们的勘探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生产获利大,年年有赢余.近十多年来,公司纯利润均超过千万澳元(6).从六十年代起,WMC已逐渐发展为澳大利亚三家最大的矿业公司之  相似文献   

11.
含金黄铁矿在细菌氧化,化学氧化过程中,除生成高铁的硫酸盐和硫酸外,还生成了亚铁的硫酸盐及硫的低价氧化物,体系的电位较低,距溶解自然金呈Au(SO4)2所需电位甚远,实验表明,金不溶于硫酸铁溶液中,当氧化程度加深,介质pH〉4黄铁矿氧化产生的硫代硫酸根可稳定存在时,自然金呈稳定的硫代硫酸盐配合物溶解。  相似文献   

12.
13.
正中国正在崛起!我们需要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也需要理论和方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乡建设计研究中心走上乡建之路是在2015年,基于长期从事旧建筑改造和街区更新设计的积累,再加上乡土情怀,我们很快就介入到了乡村建设领域。近年来,乡建设计研究中心在内蒙古、甘肃、北京、云南、山东、新疆和青海等地开展实践。我们从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整理出发,秉承"本土设计"轻介入的思  相似文献   

14.
任纪舜 《地质通报》2019,38(8):1403-1404
<正>2019年5月25日是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座谈,传承马先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对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我们尊敬的老师马杏垣先生的在天之灵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马杏垣先生是中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特别对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造诣深厚。他和他的学生在五台  相似文献   

15.
高文泰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煤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承担了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的学术指导工作,为新中国煤炭资源勘查和煤炭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先生积极倡导将板块构造理论应用于煤田地质研究领域,强调板块构造格局对中国煤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这从战略上指出了找煤方向;重视构造地质与煤田地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中国煤变质特征和有关煤岩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强调构造格局和构造作用对煤变质的影响;注重加强隐伏煤田构造研究,提出隐伏煤田构造研究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并在找煤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高先生重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煤田构造研究学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4,24(4):369-378
第四纪环境这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横截面,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最新一章,它是一门探索时间的科学。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类社会的全面问题和应当涉及的人类未来的现实问题,它要求第四纪环境工作者思考自己的科学问题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所以它又是一门属于人的科学。从国际上看,“Science”和“Nature”两杂志都在2003年度的科学进展中把环境中古气候变化研究列为年度的进展。而在国内,从1999~2003年5年来地质大调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有10个方面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4项是直接与第四纪环境有关。地质学目前正在进行学术上的转型,从单一的地质问题研究向综合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转变,从主要提供资源保障向资源和环境保障并重转变。这种转变把第四纪环境研究从学术水平上被提升到社会需求水平。这要求它积极考虑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P.J.Crutzen等科学家所提出的“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作者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是研究大约10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构成的地球系统的变化及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性。这一研究在中国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和开端,但还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发展的需求,所以第四纪环境工作者还应像开拓者一样,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建筑设计公司,特别是民营设计公司,想在当前竞争不断升级、市场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生存、发展,必须做到"内外兼修"。所谓"内功",主要是在企业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内部管理体系、机制建设;"外功"则是指联合各家之长进行资源整合及利用,  相似文献   

18.
矿产普查和勘探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只有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我们才能不断发展对于矿床地质的规律性认识,使普查勘探工作做得更加多快好省.赣南某钨锡矿就是因为坚持实践第一,加强综合研究,胜利地完成了深部矿化远景的预测工作的.该矿区在1920年发现后,曾经前人多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