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记轻雾还是烟幕199。1年9月16、17日两天傍晚20时左右,在我站周围出现烟幕,范围大约20km左右,走在街上能感到烟熏的味道,水平有效能见度<10.ohm。但唯一有疑问的是湿度较大,两天20h相对湿度均在75%以上。为此,我站引起争论,有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吴良会 《气象》1981,7(11):18-18
我站地处川西平原,冬半年轻雾很多。在观测中,有时有以下的记录: 观测时间 相对湿度(%) 水平能见度 天气现象 08时 90 5千米 = 14时 55 5千米 ∞ 20时 92 4千米 = 看来,08时和20时记轻雾是正确的,但14时记霾对吗?有的同志认为,在一天中由轻雾转为霾又转为轻雾是不可能的,肯定观测记录有误。但是据该日值班员说,14时观测时空气普遍混浊,暗色远物呈浅兰色,太阳呈土黄色,空气湿度又小,所以记了  相似文献   

3.
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当笔者相隔多年,重返地面测报岗位后,发现并不如此。目前一些台站在下雨的同时,一般不记轻雾。据了解,这一不成文的规定由来已久。还在金华地区气象局时,业务科曾就此问题作过统一规定,即“在下雨的同时,可以不记轻雾”。这一规定本身不能说全错,我的理解是:虽然说可以不记,如果记了,也不是不允许。但在具体执行中,就有些片面了。一方面观测员为了方便,凡是下雨过程中,就不记轻雾,反正上级审核时不会提出疑问。另一方面如有的观测员轻雾和雨同时并记了,接班员在予审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过分析1951—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 对中国大陆雾、轻雾的长期变化趋势有如下认识:我国大陆雾日地理分布基本气候特征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 冬半年雾日数多夏半年少。各年代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尽一致。西南地区是我国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雾日20余天;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在冬春季节会出现严重的持续性雾天气。长江以南各省的轻雾日数明显多于长江以北地区,而且1980年代以后轻雾日有明显增加;西南地区是我国轻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轻雾日100余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本站两次观测记录的剖析,企图说明用相对湿度65%作为指标值来判断轻雾是不妥的。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和探讨。 记录1:5月13日20点观测,VV=8.0km,云状Cidens,N=4,dd=C,U=44,天气现象栏记轻雾。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西部山区宣恩站为例,利用1959-2009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鄂西山区雾和轻雾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宣恩年雾日数平均为29 d,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该地区雾在每个月都有发生,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夏季发生频率最低;该地区年轻雾日数总体上与年雾日数变化趋势相反,呈上升趋势,各月月平均轻雾日数在9~15 d之间,12月平均轻雾日最多,5月平均轻雾日最少.通过分析宣恩51 a来各气象要素的特征发现,夜晚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降水变化不明显,14时能见度≥20 km的年日数呈下降趋势.分析认为,雾和轻雾发生频次的非对称变化趋势可能与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7.
再论相对湿度对区别都市霾与雾(轻雾)的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6,他引:24  
吴兑 《广东气象》2006,(1):9-13
在都市,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或轻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国气象系统的台站观测中,区分霾与雾(轻雾)的判据比较混乱,缺乏可比性,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或雾。实际上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存在的,而雾滴的存在是少见或罕见的;霾滴要想通过吸湿增长成为雾滴,必须有足够的过饱和度,能够越过过饱和驼峰才行,这在自然界并不容易。在非饱和条件下,不但非水溶性的霾不能转化成雾滴,既便是水溶性的霾粒子一般也不可能吸湿转化为雾滴。实测资料表明出现雾时,极端最小相对湿度是91%,在相对湿度低于90%的情况下,没有观测到雾。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物理过程,在自然界中的霾滴通过吸湿过程增长成雾滴几乎不可能。历史上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从来不存在以相对湿度70%界定轻雾与霾的补充规定,由于理解的问题,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区分霾和雾,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结合宏观特征的各种判据来确定。建议将相对湿度的阈值定为90%,作为区分轻雾(雾)与霾的辅助判据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略谈降水前后的轻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华 《广西气象》1989,10(3):64-65
  相似文献   

9.
南宁轻雾较多,但霾不甚多。统计南宁1970──80年的11年资料,轻雾共出现1353天,霾241天,轻雾是霾的4.6倍。轻雾和霾最多出现在12月,年平均分别为18.2天和6.7天。最少出现在7月,年平均为2.9天和0.1天。 南宁的轻雾,常是出现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天气晴朗,由于夜间经辐射冷却使低层湿空气达到饱和而生成的。它的厚度,一般是几十公尺。浓度分布,在测站的东面浓于其他方向。因为在东面有南湖和多鱼塘,水汽比较充沛。所以有轻雾时测站东面的能见度差于其他方向。生成时间多数是在清晨日出前。日出后随温度升高轻雾便逐渐消散。另在阴天或雨后,有时也会有轻雾出  相似文献   

10.
各种天气现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但在实际观测中,有时某种现象的特征并不典型,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亦有共同点。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去观察分析,就容易混淆,出现误记,造成资料失真。 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特别对一些刚  相似文献   

11.
由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原理不同,造成了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异。选取了陕西2014年霾日、雾日、轻雾日的自动、人工观测月平均值以及30a气候月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陕西霾日、雾日、轻雾日人工观测与30a平均值相比略有差异,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明显偏多,特别是霾日,是人工或30a平均霾日的10~68倍。利用中国气象局2015年发布的相关规定对2014年自动观测霾日进行订正,订正后大部分月份的霾日是人工观测或30a平均值的2~10倍,较未订正前减少了23%~91%,执行该规定使得霾记录基本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2.
<正>1引言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空气污染也随之加重,空气质量也逐步走进人们的关注视线。霾作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天气现象,日益成为各类期刊、杂志、学术性交流和科学文献所关注的焦点。实际观测中,由于霾的判别还只能根据其定义配合相对湿度来识别,非常容易与轻雾相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全球性的需水量将会越来越大。与此相反的是 ,由于种种原因 ,全球可供人类所使用的水 ,不是增多 ,而是在减少。过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水 ,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联合国的调查 ,我国被列为 1 3个缺水国之一 ,到 2 0 1 0年 ,我国将进入严重的缺水期。解决水的危机 ,既要节流 ,更要开源。开发新的水源 ,如海水淡化等 ,已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除了向海洋要水外 (我国拥有 1 .8万余公里的海岸线 ,海洋面积约有 3 0 0万平方公里 ) ,大气已成为重点开发的对象。科学家们认为 ,大气是一个天然水库。据统计 ,地球上每年…  相似文献   

15.
轻雾与霾的区别日常工作中,人们常把轻雾与运的区别简单化、模式化,即把某一相对湿度值作为区别二者的指标值,就是说在大气能见度小于10.ohm时,大气相对湿度小于某一值时记录窥,大于该值记录轻雾,我们认为这种区别方法有些不妥。轻雾是由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下台站检查工作,发现有的台站在雨后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现在天气报21(或25)时,常常漏记轻雾。有的观测员认为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记轻雾没有什么意思。现就此问题略作讨论,供广大测报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霾和轻雾的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综合分析霾和轻雾的成因和各自的特征,掌握判别它们的方法,在复杂情况下,可避免混淆和误记。  相似文献   

18.
19.
在计算机报表预审程序中,判断轻雾时,有一个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60%的判据,于是便在某些观测员中出现了以下情况:当湿度计读数在60%附近时,由于不能立即确定相对湿度实测值是否大于或等于60%,便将应有的天气现象忽略不记,能见度记为10.0km,或只耍相对湿度小于60%,能见度小于10.0km,此时又不宜记其他现象时,则必记霾。 轻雾为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稀薄的雾,呈白色或灰色,且气层稳定,空气较潮湿,早晚常见,其出现时能见度在1.0~10.0 km之间;而霾为大量极细微尘粒均匀浮游空中形成,可使空气…  相似文献   

20.
轻雾、烟幕和霾的辨认王凤玲(宝鸡市气象局宝鸡·721006)观测记录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天气现象的排列顺序常是,或=∞。出现这种记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观测员认为:轻雾是由微小水滴等构成的,出现时湿度一定要大;而烟幕、霾是由干物质构成的,因此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