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远忠 《地震》1992,(4):77-78
刘文龙与笔者已在“地震学预报方法深入攻关的建议”(国际地震动态,1990,9)一文中,较全面地提出了今后几年值得深入研究的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的某些课题。本文仅就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如何推进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定量化方面,发表一些浅见。 1.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基础是来自地震事件的记录,包括地震目录、地震波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它  相似文献   

2.
地震活动中短期预测指标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应用模糊地震学和统计地震学某些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预报检验,对一些中短期预报较好的方法,如地震活动平静异常μq值,自相似从属函数μs值,自助统计方差σ值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孕震后期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统计地震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计地震学"决不仅仅是统计学在地震研究中的简单应用.对这一点的忽视常常导致对"统计地震学"意义的低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是系统讨论"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的时候了.这种讨论不仅对.统计地震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与地震预测预报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本文的注意力集中于"狭义的""统计地震学",即以地震预测预报为目标的、针对地震现象(主要是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研究.我们把"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归纳为7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问题;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问题;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问题;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问题;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问题;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的"真实性"问题.本文的目的不是对"统计地震学"提出一个"希尔伯特问题"的框架,而是试图引起更多的讨论,特别是引起人们对超越争论、超越算法的基本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一级课题85—04—01为基础,综述了近年地震学短期预报指标和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 198 8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 (NMSC)所提出的各类地震学异常资料 ,研究每一年异常与下一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 .9a内 46种地震学方法所提出的93 2项异常资料表明 :在 1989~ 1993年间 ,用地震学预报地震方法的数量有一个增大过程 ;各种方法所提出的异常对应地震的比率在 0~ 48%之间 ,平均为 2 8%左右 ,这也与我国地震预报中预报区数的成功率相当 ;统计预报、区域应力场增强、地震条带、小震调制比和b值等方法有较高的地震对应率 ,而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分数维、异常震群、c值和地震窗等方法要差一些 ;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最成功的年份为1989年 ,最差年份为 1990年 ;与预报区数的成功比率一样 ,其地震的对应比率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提高 .各种地震学方法的物理内涵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地震学方法间相互关联问题是今后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课题 .  相似文献   

6.
鉴于目前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指标的缺乏和预报工作的急需,尝试使用“对比筛选法(简称CSM方法)”进行地震学定量预报指标的提取试验。较之以往作法的进展在于:1.同时使用“有震”和“无震”两类样本对比筛选;2.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学参数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这样做的显著优点是:1.可以较有效地提取“有震异常”和“正常变化”指标;2.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具有定量化和普适性特点。 试验研究使用大华北地震区资料,研究对象取中强地震。经内符和外推检验,证明该方法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有效性和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地震学异常综合预报判据与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报告是“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攻关研究”的三级课题,并按二级课题提出的要求,主要以四川地区资料为例,重点研究中期与中短期预报中的地震学异常及其综合预报。为此,尽量吸收经清理对预报效能讨论得比较清楚的单项方法。在长期和中长期预报和震后趋势判断方面,尚未组织专题清理,除少数方法外,也介绍了一些没有讨论预报效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城学预报方法在博克图5.6级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森  关玉辉 《地震》1998,18(2):195-200
应用国家地震局85-04-01课题提供的部分地震学预报地城方法对1980年和1981年博克图地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前后某些地震学预报项目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这些可作为监视该区地震活动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模糊数学中的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模糊信息检索方法和新近提出的模糊分维方法应用到以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前兆为基础的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当中,分析研究了发生在这一地区的两次大地震,即1976年唐山7.8级和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用模糊数学方法识别出的地震学前兆和非地震学前兆,并对这一地区大地震的长期和中短期模糊预报方法与途径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分析预报中心发展统计学方法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对分析预报中心利用统计学方法所做工作的可能进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前两节对统计学方法在地震学中所起的作用做了大致的介绍,并概述了笔者所了解的分析预报中心利用这类方法的范围和必要性。文章认为在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地震研究中,分析预报中心该成为独一无无二的国家级的,甚至是国际级的科研中心,目前分析预报中心非常需要利用这类方法,并且此方法将来很可能越来越需要,第三节提出了为发展统计学方法,应早日建  相似文献   

11.
聚会时,当人们发现我是一个地震学家时,他们首先提出的问题通常是:“下一次地震将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这表明:①大多数人对地震感到好奇和害怕;②人们认为地震学家能够预报地震。地震预报研究已经进行100多年了,但都没有成功。因此,对这种预报研究一直有持不同...  相似文献   

12.
对地震学一部分预报方法进行回顾性预报和实际地震预报的效能评价验算, 前者可反映预报方法可能具有的最好效果, 后者则反映现实预报的状况和水平。 回顾性预报的效能评价表明几种方法都能通过检验, 是有效的。 而实际地震预报效能验算的结果是, 通不过检验: 无论是有震预报, 还是无震预报, 在15%置信水平下所有的方法都通不过检验。  相似文献   

13.
地震学定量预报指标的一种报取方法:对比筛选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翠英  蒋海昆 《地震》1994,(4):14-22
鉴于目前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指标的缺乏和预报工作的急需,尝试使用“对比筛选法”进行地震学定量预报指标的提取试验。较之以往作法的进展在于:1.同时使用“有震”和“无震”两类样本对比筛选;2.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学参数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这样做的显著优点是:1.可以较有地提取“有震异常”和“正常变化”指标;2.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具有定量化和普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永久地成功预报地震的允诺,抓住了公众渴望了解不确定世界里确定事件的想象力。然而,即使缺乏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Geller,1997;Kagan and Jackson,1996;Evans,1997),在还远未弄清预报实际有多大成功把握时,地震学家们还得按惯例对推测可能成功预报地震的消息或故事进行解释。当记者和公共关系部门报道关于地震预报最新的“重大发现”时,地震学家们仅剩下一项极其乏味的任务,即向公众解释所宣称的“成功”与严肃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即尚未有被科学证实了的地震预报方法。这种情形的一个惊人实例是,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于2004年在其网…  相似文献   

15.
地震学异常度预测法的概念、计算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学异常预测法是基于CAPSeis软件对N值,蠕变值,能量值,b值,缺震值、η值,GL值,Rm值,C值,D值等10项地震学预报指标空间扫描数据进行综合异常判定的方法。以华北及华东地震的地震资料为例,系统总结了该法的原理,计算方法,历史震例,地震学异常度预测图的判读原则与预测实例。结果表明,其预报效能明显高于各单一参量的统计概率。根据环江地震,嘉义地震的预报经验以及对环江地震和张北地震后两种不同类  相似文献   

16.
本子专题在以往几次攻关研究的基础上,以1年时间尺庶目标,对于地震学、地形变、地下流体和地电、地磁等地球物理学科,应用四川地区20多年或尽可能长时间的观测资料,在监测区作全时空扫描,地有震、无震背景开展系统研究,对前兆指标和判定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科学评价,研究各种指标的相互关系,力求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有效的中短期地震前兆指标体系和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丽清  李群  和国文 《地震研究》2006,29(2):122-124
在滇西北地区(25°~28°N,99°~101.5°E)用不同的统计窗长和滑动步长,对当前常用的地震学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6个预报指标:频度N、缺震、能量E、断层总面积ΣE、空间集中度C值、地震活动度S值。这6项指标对滇西北地区及周边区域1990年发生的M≥5.0地震有较好的短期映震能力,但丽江7级地震前,6个指标只有缺震出现了明显异常,达到预报指标,其余5个指标都无异常显示。这种结果一方面说明6项指标对6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对6.7级以上地震没有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丽江7.0级地震最显著的特征是短期阶段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因此,仅仅依靠地震学指标实现短临预报是不够的,还应结合其它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近期,地震学家对地震预报理论和监测预报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对外电、外刊报道的地震预报理论和预报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0.
韩渭宾 《华南地震》1999,19(3):20-25
分析了地震活动图象和地震学预报指标研究中的“场兆”和“源兆”问题,指出:未来的震源仅仅是区域应力场中若干应力集中区之一;多数地震活动图象和地震预报指标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现在已有可能从地震活动图象和地震学预报指标的综合研究,找出一个或几个应力集中区,但还没有什么指标和方法能判断哪一个应力集中区一定和何时会发生强震。由此建议,在确定若干应力集中区之后,将哪一个应力集中区将会发震的判别标志作为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