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构造运动影响河流纵剖面及河道冲淤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绍凤 《地理学报》1994,49(4):324-331
本文在一维河床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构造运动项,写出了考虑构造运动的河床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协同学原理,分析了不同活动强度的构造运动对河流纵剖面作用的情形和数量关系。最后以黄河下游河道为例,讨论了构造运动在河流纵剖面调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过程响应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周期特点,结合华北平原古河道,古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应用泥沙输移的过程响应,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之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上遵循自在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强裂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湿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初期是古道形成期,强烈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温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期是古河道形成期,强烈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黄河下游河游泳以改道,三角洲横向扩展发生在强烈侵蚀的衰退期,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破坏了地质历史时期的规律性,土壤侵蚀强度越来越强,基本上按照旱涝变化频率而演化,干冷期降雨不均匀系数增加,土训侵蚀加重,径流量较少,河床以淤积为主,是古河道形成期,正常年黄河泥少输移比接近于一,是三角洲进积期,温湿期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加大,下游河流改道,三角洲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技术编制黄河下游(1/50万)古河道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1、古河道分布,力求反映其规律,古代宜粗,近代较细。虽然距今二万多年的全新世中期以来就有黄河,但本图仅表示人类有史以来的浅层古河道。 2、据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卫片解译,使两者互为补充印证。对古河道的形成年代以历史文献为主,决口扇形态及地表古河道痕迹以卫片影象为主。 3、本图以“禹王故道”作为原始河道,反映西汉以来六次大改道。所谓黄河大改道,是指河道大变迁,或称大徙。即大河在某处决河改道之后,不回归原河道;全河另由它道入海(不含尾闾变动);其经流期较长,影响国计民生比较严重。另外,北宋“二股河”并行入海,亦属变迁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网状河流多重河道形成过程的实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随继  薄俊丽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34-42,i004
网状河流是受到人们关注的新型冲积河流,其水文特征、地貌特征和沉积特征已经不同程度地被揭示。然而,网状河流的水槽实验迄今仍是空白,而水槽模拟实验是在时间和空间都大大缩小之后的自然界河流演变过程的再现。本文报道的是在实验水槽中通过原河道决口后网状河流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实验初始条件为:水槽辅助区的待决口河道,目标区为轴部略微下凹的长方形泛滥平原(4.5 m×16.5 m),其上下层分别为1.5 cm厚、中值粒径为0.0132 mm的高岭土层和0.5 m厚、中值粒径为0.188mm的天然细砂层,从5.5 m-17 m区段的平均纵比降为0.0058,17m-22m区段的平均纵比降为0.0077。采用的定常流量为3 L/s,悬移质输沙量在前3小时为4.5g/min,其后为1.2 g/s。实验总历时50小时。实验初期,目标区的上游段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中游以随机侵蚀为主,下游以溯源侵蚀为主,在13.5小时左右,相互连通的多重河道的网状河流体系的雏形基本展现。此后至25.5小时,网状河道的演变以下蚀为主演变为以适度的侧蚀,但河岸的后退幅度很小,标志网状河道逐步过渡到成熟期。从25.5小时至50小时,个别河道的局部废弃和决口是该成熟期网状河道演变的新特点。实验成功地模拟了天然网状河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时也证明了它是不同于分汉河流的河型。这不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都对中游地区侵蚀的加剧、来沙的增加,以及下游地区河道的淤积及决口改道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2年开始的黄河调水调沙改变了进入黄河口的水沙条件,必然引起尾闾河道地貌的显著调整.根据黄河尾闾河道利津以下的断面实测高程数据,建立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DEM,结合河床形态与水沙条件变化,综合研究黄河尾闾河道冲淤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水调沙以来尾闾河道冲刷明显,2002-2017年累计冲刷6240万...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定量分析了30年来东平水道上段河道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河道总体有冲刷的趋势,其中1977-1990年冲刷量为660X104m3,平均冲刷速率为50×104m3/a:1990-1999年冲刷量为0025x108 m3,平均冲刷速率为270x104 m3/a:20世纪90年代变化强度大于80年代.东平水道上段河床下切幅度不一,沿程下切幅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深泓线在河口到三水区段从河道右岸向左岸偏转,从三水区到紫洞段,深泓线位置较为稳定.河床地形的剧烈变化引起了河道水动力的变化,如水位大幅下降,水位流量曲线变化,思贤滘分流比变化等.大规模无序挖沙和航道整治是引起东平水道上段河道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小水致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相似文献   

9.
河道纵剖面分形—非线性形态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金德生  陈浩 《地理学报》1997,52(2):154-162
混沌-分形研究是非线性地貌发育理论尤其是非线性流水地貌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是当代地 貌学深层次研究的一个重要界面,在国内外刚刚起步。本文在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以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为例,运用粗视化方法,对不同河段、不同河型的河床深泓纵剖面进行了分维量计和检验。  相似文献   

10.
高超  王随继 《地理科学》2018,38(4):618-627
以黄河青藏高原阿万仓和采日玛两段主河道50 km与65 km长的网状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年3期遥感影像绘制了不同流量下(176 m3/s,978 m3/s,1 610 m3/s)网状河段活动河道的分布变化图,结合DEM数据分析了现有河道在流量增加过程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潜在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量大小划分出的3类活动河道,其分布规律基本是后者位于前者的两侧,据此可以推断,网状河分支河道基本是从主河道向两侧逐渐发展的。对于阿万仓河段,在河谷和河间地相对宽阔处,每个河道断面上3类活动河道数的比值为1:1.67:2.25;而在河谷较窄的地方,该比值为1:1.22:1.33。在采日玛河段,该比值分别为1:1.3:1.4和1:0.95:1.16。在宽阔的草原湿地河段,当网状河的主河道发生弯曲时,弯道内侧的活动河道数要大于弯道外侧的活动河道数。在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断面上的活动河道线密度与河谷宽度之间呈现出极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峡谷地带由于两侧高地形的限制,河谷宽窄不一,活动河道的线密度相对较大、且差别也较大。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现代化进程测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提出了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科学内涵与特征,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化进程的评价体系与标准,然后对河南省城市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已部分实现了现代化,目前已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期。但河南省内部却存在着明显的现代化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Multiple Residence and Cyclical Migration: A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a result of restrictive time-space bounds in viewing migration, surprising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empos and rhythms of geographical mobility in America. We discuss limitations of the conventional definition of migration and develop a life course framework of multiple residence and cyclical migration. Results of an Arizona-based case study reveal that multiple residence is common and more diverse than the annual influx of elderly snowbirds. Coming to grips with multiple residence and recurrent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in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enefits of field-based instruction, particularly as it complements traditional classroom learning. It suggests that direct observation and hands-on learning associated with field-based instruction raise students' interest level and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long-term retention of targeted concepts. In additi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outlined for instructors interested in organizing or improving a field course at their learning institution. The park management field course offered between spring and summer semesters at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provides an exampl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a successful field course.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生命历程与居住选择研究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代后生命历程分析成为贯穿居住选择微观研究的核心方法。住房权属选择和居住流动是西方居住选择微观研究的主要内容。西方研究大多为应用生命历程观念将住房权属转换和居住流动决策与家庭生命历程和住房市场中的重要诱因联系起来,发现家庭特征、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和住房市场环境等都是居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比西方的研究,中国城市居住选择微观研究非常缺乏,一些研究发现除了家庭特征和住房市场特征外,政府和工作单位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5.
从攀西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和总体目标出发,对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项目和实施时序进行系统的设计。对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划分:一是生物资源开发的起步阶段(2003-2008); 二是生物资源开发的发展阶段(2009-2015);三是生物资源开发的提高阶段(2016-2020)。生物资源综合开发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24个国家级项目,39个地方级项目;按资源开发类型分:木本果品类9项,纤维及造纸类3 项,木本油脂类2项,中药材开发与生物制药类8项,生活保健类10项,淀粉类1项,观赏植物及花卉产业开发类5 项,香精香料类2项,特色农业类3项,经济作物类3项,饲料类1项,真菌类3项,生物农药类2项,动物类2项,生态功能类5项,生态旅游类4项;按自然地域分:攀枝花自然地域28项,西昌-德昌自然地域35项,会理-会东自然地域7项;按项目类型分:科技攻关项目20项,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项目14项,产业化项目36项。  相似文献   

16.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陆林  鲍捷 《地理学报》2010,65(6):755-768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认为千岛湖旅游地是以外部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为支撑,以吸引物子系统、设施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为基础的旅游地耗散结构系统(TDSS)。分析了其演化过程,认为从1959 年新安江水库建成到1981 年“富春江-新安江”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千岛湖旅游系统处于萌芽状态,各子系统尚未完善成形;1982 年至1994 年为系统形成期,各子系统发展逐渐完善,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开始初步显现;从1995 年起,千岛湖旅游地系统进入发展期,各子系统基本上发育成熟完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明显,系统的整体效应显著;2000 年以后,千岛湖旅游地系统处于优化发展状态,各子系统之间进一步协调发展,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大大增强,并推动了旅游地的转型发展。探讨了其演化机制,认为旅游地系统演化的本质是耗散结构的负熵输入过程,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是其演化动力,并通过基于外部环境和政府主导的中心控制的系统他组织与基于供给与需求、人地关系、区域协调以及利益主体平衡四类非线性作用的系统自组织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江苏黄河故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生态安全评价法,分析了江苏省境内黄河故道区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粮食安全、水利安全、生境变化、人口密度的变化。结合该地区景观格局度量参数和景观阈值,定性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度量参数和阈值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Delphi经验统计判断法模型公式,对区内10个县的生态安全综合因素量化解析,从而为黄河故道及相似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整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任美锷 《地理科学》2002,22(5):543-545
我国古籍所载黄河下游最早河道有禹贡河和山经河,它们在今郑州以北均沿太行山东麓北流。其原因可能与公元前4280年太行山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海龙 《盐湖研究》1995,3(3):70-73
定常态渠道法采集地下卤水[1]的过程可由一类拟线性椭圆型方程的定解问题来描述,该定解问题在区域内部的曲线(集卤渠)上满足等值面边界条件。在适当假设下该定解问题可简化为求一线性定解问题的非负解。本文给出了该非负解存在唯一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