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Will.  PF 廖云 《世界地质》1993,12(2):120-126
变质或分异层状构造在低级进变质岩(如板岩、变质浊积岩)中发育最好。在分异层状构造切割了早期的层状构造(如层理)之处,则最容易识别。它经常呈轴面面理出现,并以包括有层状硅酸盐及不透明矿物层与富石英或碳酸盐矿物层交替产出为特征。层状硅酸盐层中一般存在小规模剪切带水平错断早期面理的几何特征,并几乎都比相邻的石英或富碳酸盐层薄得多。两种层的厚度从厘米级到毫米级变化。这种构造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包括露头规模的层状构造、薄片规模的分异折劈理(或板劈理)。在给定的一套岩石序列中,在岩石的粒度与层状构造的粒度之间,一般存在着强烈的相关关系。这样的层状构造可以通过矿物的局部再分布产生,或通过一些组分局部进出岩石产生。不管哪种方式,认为在溶液中发生了输运,并讨论了溶解过程局域化的不同模型,考虑了输运流体的可能来源,并得出结论,通常最可能的来源是衍生于变形、分异岩体之下的原生水。  相似文献   

2.
云南巧家县小海子铅锌矿区圈定了2个铅锌矿体(KT1、KT2),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上奥陶系统大箐组(O_3d)细晶白云岩层间破碎带中,矿体产状与围岩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次级断层构造控矿明显,矿床成因为华力西期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3.
铀"成矿壳层"与"热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铀富集成矿在垂向分布上受一定标高控制,形成具上限和下限的空间层带(俗称成矿壳层)。这个层带的出现受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的双重控制,下限面为韧脆性构造转换面,铲状断裂系的下铲面,以剥离断层为界面,是岩石温度变化的突变面、构造环境(压、张)反差明显的变化面,也是酸、碱分离及氧化一还原交替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转换面,构成铀“成矿壳层”的底面;上限面为古大地水准面,是地壳表面重力向量的势能等值面,它控制了区域侵蚀基准面、潜水面、渗入水的氧化一还原渗透面、上升的深部溶液与下降水的混合面,是铀成矿壳层的上界面。  相似文献   

4.
马特奇莱斯(Matchless)是上元古达马拉造山带中与闪岩带伴生的铜-锌硫化物矿床之一。该带闪岩与石英-云母片岩相间成层。认为是原始开放期的达马拉尔(Da-maran)海洋复理石型的沉积。发生两个主要变形事件-等斜褶皱和逆冲断层,D_1产生明显的层状构造,它处处平行于层理,F_2褶皱变形。早期S_1劈理和层状构造。主要构  相似文献   

5.
新疆温泉县托克赛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泉县托克赛铅锌矿床处于捷克利—赛里木铜、铅锌、铌、钽、钨、磷成矿带上,赋矿地层为下元古界温泉群上亚群(Pt1 wqb),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矿体呈层状顺层产出,矿石主要呈条带状、纹层状构造,矿石矿物组合简单,属沉积—变质型铅锌矿床.通过与区域矿床的对比、分析,认为该成矿区具有寻找中—大型铅锌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毛坪铅锌矿床产于上泥盆统白云岩及下石炭统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赋存于倒转背斜西翼的层间断裂带内,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和不规则产出。矿石组分简单。同位素研究表明,地层、岩性及构造控矿十分明显。成矿流体为混合流体,成矿物源具多源性。  相似文献   

7.
刘洪微 《地质与勘探》2018,54(4):856-866
KOLWEZI铜钴矿位于刚果(金)-赞比亚铜钴矿带,卢菲利弧外部褶皱推覆构造带西北缘,KOLWEZI复式推覆体上。该矿床主要受Mines亚群及卢菲利造山运动D1阶段褶皱、逆冲推覆、断层及层间断裂控制。矿体呈层状,矿石主要为它形粒状结构,层状、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按生成序次可以分为四个组合。结合毗邻KOLWEZI的类似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及中非铜矿带的研究成果,认为KOLWEZI铜钴矿床的成矿过程经历了三个成矿期次,其中同成岩期成矿是形成KOLWEZI铜钴层状矿体的主要期次,同造山期矿化使先成层状矿体中的硫化物矿物发生活化、再沉淀,同造山构造活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KOLWEZI铜钴矿床如今的产出状态。分析认为,KOLWEZI铜钴矿应属同成岩层状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盆地演化及局部构造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才  杨希冰  范彩伟  胡林  代龙  赵顺兰 《地质学报》2018,92(10):2028-2039
为解决北部湾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不足,局部构造认识存在差异等问题。文中利用二维、三维地震,结合重力、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北部湾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明确了典型构造发育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北部湾盆地具有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即北部坳陷带、南部坳陷带和中部隆起带。控凹边界断层为大型低角度拆离正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其中下盘穹隆状变质核杂岩由地壳中-高级古老变质岩及晚期岩浆岩组成(包括被拆离断层切割的含糜棱状岩石的剪切带,如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和片麻岩等);②受断裂伸展拆离,同时叠加晚期伸展应力旋转,乌石凹陷东区发育大型断层掀斜反转构造;③新提出“三明治”式地层充填模式下发育的顺层剪切走滑构造的形成机理。“三明治”式刚柔性岩石呈层状分布,在反转掀斜及后期应力场旋转叠加力的作用下,地层非常容易失衡,特别是在其界面处(刚柔界面、柔性界面内部)存在明显的物理力学差异性,二维层状滑动面摩擦阻力非常小,极易造成岩石的顺层剪切走滑。  相似文献   

9.
桂西二叠系铝土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西二叠系铝土矿具有"二元"成层构造,下层为厚层状铝土矿层,主要矿石类型为块状铝土矿、豆鲕状和碎屑状,上层为层韵状铝土矿层,主要矿石类型为致密状,次之为碎屑状,上下层之间局部地段可见冲刷面。下部厚层状铝土矿层常量组分Al_2O_3、Fe_2O_3、TiO_2明显高于上部层韵状铝土矿层,SiO_2高出4倍,活泼组分Ca O+MgO+K_2O+Na_2O的含量高出10倍,微量元素中Ba、Rb、Sr、Li表现为上层高下层低,不活泼元素Sc、Cr、Ga、Nb、Hf、Ta、V、Zr、∑REE显示上层低下层高特点。铝土矿层属于峨眉山热地幔柱事件引起的东吴运动过程中两个小的"事件—过程"亚阶段(幕)产物,厚层状铝土矿分层形成于"岩浆—夷平"均衡亚阶段,作为物源的古风化壳成熟度高,层韵状铝土矿分层形成于"岩浆—夷平"失衡亚阶段,而相应的古风化壳成熟度低,从而导致成层构造迥异和地球化学突变。  相似文献   

10.
韧流岩系不光是一套构造成因的强直片麻岩系,还包括沿该构造面层状贯入、层状熔融、层状流体改造等综合效应体.从构成上简要定义为:强直片麻岩系+层状岩席+层状重熔岩系+层状水岩变质带的四位一体模式. 1 层状韧流岩系的地质特征 东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中天山卡瓦布拉克断隆,在1∶25万大黑山幅内,该构造单元被喀拉塔格断裂分为南北2个部分(图1). 北部为深部热隆形成的环状熔融岩系,由内到外分别为:中基性侵入岩核、红色钾长花岗质重熔岩系、灰色片麻岩系、表壳岩系.环状熔融岩系较完整的保留了中下地壳层圈构造,受后期改造影…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经过几十亿年地质历史的演化发展,平均半径达6371公里的巨大旋转椭球体——地球,形成了它本身特有的层圈构造。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存在着若干个密度不同的物质界面,这些界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莫霍洛维奇面是地壳与上  相似文献   

12.
鄂东南成矿区壳幔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东南成矿区壳幔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各层具有鲜明的地质、地球地球化学特征。硅镁层为地球形成时的原始地壳,硅铝层和上构造层为地球形成后膨涨增生而成。建立了壳、幔结构综合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地质学理论认为花岗岩是由异地深熔的花岗岩浆沿构造侵入至地壳浅部冷凝结晶形成的,"原地重熔-壳内对流"理论认为熔融的花岗岩浆并没有离开源区,而是原地重熔,熔融岩浆层内的热能对流形成大规模层状或似层状花岗岩浆,岩浆层冷凝结晶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是岩浆层界面(MI)凸起形成的。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是紫金山矿集区成矿母岩,在温度差和压力差作用下,成矿元素和挥发分在MI凸起界面上部富集形成含矿流体,在沿构造裂隙向上向外逃逸过程中与围岩产生水岩反应,形成从高温到低温热液蚀变分带,而不同成矿元素则在不同温度、压力(深度)和Eh、pH区间沉淀成矿,形成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紫金山高硫化中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和悦洋低硫化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它们是同一斑岩-浅成热液成矿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袁万明  李红阳  邓军  郇伟静 《岩石学报》2010,26(6):1785-1792
玛曲格尔珂金矿田位于青藏高原北东部,主要包括大水、格尔托和贡北三个金矿床,成矿作用受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控制。本项研究识别出区内存在的旋涡状构造,它与金矿田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二者的规模与分布范围吻合,直径达4500m左右。中心部大理岩化白云岩和深部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构成旋涡状构造的砥柱。旋涡状构造包括6个放射状弧形旋回层,其中南部4个旋回层的的旋扭面(弧形断裂)凸向W-NW,属于张性结构面;北部2个旋回层的旋扭面凸向NE,为压性断裂,从而可认为旋涡状构造是由2个性质不同的旋扭构造所构成。在ETM遥感影像图和地形图上,旋涡状构造清晰可见,地势较高,桔黄色旋回层正地形与深蓝色负地形带相间,砥柱区高峰4000m,相对高差500m。旋回层内的石英闪长岩脉产状与旋扭面一致。贡北、大水和格尔珂金矿床分别位于旋涡状构造编号为1,4和6的NW向旋回层、NE向旋回层和SE向旋回层,这3个旋回层宽度较大,平面上构成了旋涡构造的主体。旋涡状构造的张性结构面成为容矿构造,所以,具张性旋扭特征的南部旋回层,其旋扭面是主要的容矿构造;而具压性特点的北部旋回层,容矿构造与旋扭面相交。依据旋涡状构造的控矿特性,预测区内其它旋回层的扩容区或张性结构面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5.
一、褶皱形成基本条件的分析 褶皱是重要而常见的构造现象之一。尽管褶皱大小悬殊、形态各异,但其形成则主要由下述两个基本条件所决定: 1.褶皱的岩层必须具有良好的成层性,以促使岩层的层面间,尤其是不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的分界面之间的相对滑动和流动。正由于这种层间剪切滑动面和褶皱岩层上部一面临空自由空间的存在,为各种类型褶皱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前提。 2.成层的岩石必须在一定方式、方向的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当由外力所决定的侧向  相似文献   

16.
云南富源县哈播铅锌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中二叠统阳新组(P2y)厚层、块状灰岩与白云岩之层间断裂裂隙带中;层间断裂裂隙构造是主要的控矿因素,中二叠统阳新组(P2y)不同岩性界面为次要的控矿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洼区层控铀矿床地质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振凯 《矿床地质》1982,1(1):83-89
我国地洼区分布广泛,其中层控铀矿床常见,它的形成是地壳大地构造单元受到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共伴随的多阶段成矿演化所致。本文所指层控铀矿床,是属一定地层、岩性和层间构造控制的矿床,因而是广义性的,它包括层状矿床和受层位控制的非层状矿床。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发现沉积和成岩型层状铀矿床,故实际上又仅限于论述狭义的层控铀矿床。  相似文献   

18.
大陆内部弥散性的变形表明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未能阐述大陆构造。矿物变形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岩石流变学性质随深度改变和地震测深剖面资料都提示大陆岩石圈具有三明治式的强度包络面。任纪舜、张国伟和钟大赉分别把岩石圈不同深度层次的三维交切构造称为立交桥式构造或多向层架构造。它们的出现提示岩石圈发生了构造解耦,新的变形体制在拆离面以上发展起来。前苏联地质学家把它称为岩石圈的构造成层作用。本文列举了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和秦岭造山带可能出露于地表的三维交切构造实例,呼吁重视这类代表大陆岩石圈不同深度层次的构造堆叠体,并把它作为揭示岩石圈构造变形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除了同生沉积加上成岩固结后改造、变质等因素以外,一个矿产地的矿床(包括层状,似层状矿体),能叫层控矿床者,还须具备下述条件:即在较大范围内也能找到同层位或同一岩层组合的矿床或矿化,即有“面”的、区域的成矿性才行;否则可能是偶然的、局部的、只具描述性质的层状似层状矿床。个旧锡矿在相邻几个矿田内,累计十九个含矿层位有似层状矿体,但由于对比困难,外围又还未找到相同岩层组合的矿化,一般仍称“层间氧化矿”而不叫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20.
文中主要讨论了武当地区构造类型及控矿作用。构造类型基本包括伸展滑脱构造、推覆构造和脆性构造,分别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期。伸展滑脱构造主要存在于前印支期,挤压推覆构造存在于印支期,脆性断裂出现在印支晚期。多重韧性滑脱面出现在武当群地层形成时的不同构造岩性界面上;不同层次顺层伸展滑脱面(DF1—DF5)常出现在堆垛的构造岩性面上,并优先富集Au、Ag矿;逆冲推覆构造使先存滑脱面变形,伴随褶皱作用使成矿元素流动、搬运、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