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國志留紀地層,最初德人李希霍芬在秦嶺山之南麓,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與甘肃南部,曾經一度研究。李氏復在南京附近之崙山奧陶紀石灰岩之上,發現筆石頁岩層。嗣後美人威理士調查揚子峽地質,統名巫山石灰岩以下徐家壩過渡層以上之頁岩砂岩系,曰新灘頁岩,彼等在新灘頁岩内並未採得化石,僅依其層  相似文献   

2.
虎跳峽位于金沙江中上游,康藏高原之东端,属云南省丽江专区,南东距丽江城60公里,大地构造单元属滇緬大地槽横断山脉褶皺带。金沙江横切玉龙大雪山,形成长达10多公里之大峽谷,谷寬百余公尺,相对高差达3000公尺,高山深谷,形势甚壮,相传老虎曾跳  相似文献   

3.
刘家峽是甘肅省永靖縣境內黄河的一个峡谷,位於蘭州上游一百餘公里。岩岸陡峻,河面狭窄,黄河在此一段曲流如帶,蜿蜒切过由石英岩等堅硬岩石組成的山地而成岩石峽谷,为優良水力開發地點。黄河綜合利用規劃选定刘家峽与三門峽同为第一期水利樞紐。刘家峽水利樞紐竣工後,可得水头一百零七公尺,水電站装机容量为一  相似文献   

4.
地質界消息     
《地质论评》1939,4(6):491-494
本會於十一月五日假沙坪壩重慶大學工學院舉行學術講演會,主講人及講題如下: 一、俞建章珊瑚命名之商確 二、計榮森 長江三峽寒武紀之古盃類  相似文献   

5.
《水文》1960,(3)
三峡工程水文站誕生了为了收集长江三峡坝区河段內的水文資料,为設計、模型試驗、施工准备和各科研单位提供数据,滿足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峽水利枢紐工程的需要,三峡工程水文站誕生了。三峽工程水文站的同志們以自己能直接参加三峽的服务工作感到光荣,在长办党委的正确領导及汉口水文总站的直接指导下,同志們发揮了冲天的革命干  相似文献   

6.
《水文》1959,(2)
为了給青銅峽灌区新建和旧渠道的有效利用提供資料,1956年和1958年先后在青銅峽灌区內进行了干、支、斗、农四級渠道的輸水損失測驗工作。測驗渠段共35段,計干渠4段,支渠1段,斗渠2段,农渠28段,測次共119次,計干渠52次,支渠13次,斗渠14次,农渠40次。提出“1956年青銅峽灌区渠道輸水損失測驗报告”和“1958年青銅峽灌区測驗补充报告”,这些資料是在沒有經驗,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提供的,現在将过去所做的工作方法、工作体会及測驗分析成果提出,希給以指正。  相似文献   

7.
沈喜林  顾国华 《江苏地质》2000,24(4):245-248
寿山石和鸡血石是我国特有的弛名中外的优质石雕材料 ,尤其是寿山石之田黄和优质的鸡血石更属稀有贵重的宝石。人们将田黄素称为石帝 ,鸡血石为石后。由于寿山石和鸡血石已有几百年的开采历史 ,优质的寿山石 (田黄 )和老坑鸡血石料已挖空掏尽 ,因而它们更显珍贵。物之珍奇者 ,赝品亦多。目前对寿山石和鸡血石的真假鉴别 ,尚无一种科学的无破损鉴定方法 ,实非里手莫辨。为此 ,对寿山石和鸡血石的收藏、爱好者来说 ,掌握其基本特征 ,多看、多对比、多请教行家里手 ,就显得更为重要。1 寿山石寿山石属叶蜡石类玉石 ,产于福建省闽侯县北寿山一…  相似文献   

8.
朱森  吴景禎 《地质论评》1939,4(Z1):153-160
二十八年三月上旬乘假期數日,率中央大學及重慶大學學生,作嘉陵江三峽區地質實習之行。旅中最後三日駐足於觀音峽及天府鑛區,除普通觀察外并略作地質問題之追尋。所得結果,似有數點爲前人所未詳言,茲簡述之以供討論:  相似文献   

9.
《水文》1963,(3)
青海省处于寒地区,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很显著。由于气溫的日較差很大,因此,在冬季无盖面冰层的河流河底,往往結有大量河底冰,如南門峽等站河底冰层有时厚达20厘米多。河底冰多在夜間形成,到白天,随气溫的升高在中午前后即浮出水面,随流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門峽水庫区各水文站所用濾紙及沉淀时間目前都不統一,且未經过试騐,故对过去所采用的水样处理結果能否滿足輸沙率測騐之精度要求,尚缺乏科学的根据。为了对过去已獲得的资料的精确度有所了解,以及对今后工作能起指  相似文献   

11.
尹赞勋  王尚文 《地质论评》1948,13(Z2):264-264
民国三十六年春王尚文等在玉门县西哈拉子沟黄灰色砂质页岩中发现笔石多种。秋间尹赞勋等再往该地逐层搜索,共得八层。又在积阴功台附近之灰绿色页岩中采得笔石碎片若干。经尹赞勋将二处化石之一小部分携京,与穆恩之鉴定,知前一处者为中志留纪初期之物,  相似文献   

12.
书报述评     
《地质论评》1950,15(Z1):69-118
本文系英国笔石学家布尔曼氏用新法研究笔石之报告,为布氏十余年来之精心杰作。对笔石之构造,演化,分类及其亲属关系等,均有新见地,从此笔石之研究,已从描写阶段进入解剖阶段,堪称划时代之作品。全文共89页,43插图,10图版。  相似文献   

13.
谷德振 《地质学报》1951,(Z1):9-22,100,108
江西永豐縣南,古縣至瑤田間之梁坊橋附近,有一變形礫岩層,恰位於走向北10度東及北80度东兩逆斷層啣接處。該礫岩層中之礫石,多為扁平橢圓形,其長軸兩端逐漸尖化,外附絲澤、臘狀、光滑表皮,並有新生之雲母片及長纖維狀物質,於此光滑面上,常具深刻水平擦痕。這些變形礫石,受外力變形後,共長軸近於東西,扁平面平行於北80度東之斷層面舆附近岩層之片理。垂直變形礫石a,b,c三軸及膠結物質延長方向,分製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其膠結物為灰白色雲母及許多無光性之黑色物質,呈顯著之流紋構造,內含大小不一之眼球狀石英粒等;石英礫石內之石英晶體,均具極强之波浪消光,於晶體四周,圍繞密擠再結晶之小型石英粒,而示標準磨碎構造。晶體本身含有無數極小之氣孔或包體,並作一定方向排列,而成變形紋理,平行於扭應面;在石英岩礫石內,石英粒均沿一定方向延長,並按其大小作帶狀排列。礫石內部,擁有極複雜之節理舆顯明之断層,這些事實象微着强烈的外力作用。根據弗氏旋轉台再結晶石英粒。軸及雲母底面等之統計舆分析,得知其晶體排列恆受扭應力支配。  相似文献   

14.
山东大汶口上寒武统长山组笔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罗照 《地质论评》1984,30(6):511-515
我国北方寒武纪地层广泛发育,化石极为丰富,但以三叶虫为主,而笔石则相对较少报道。过去我国寒武纪笔石的研究不多,材料也少。解放前,仅孙云铸(1924)描述过山东泰安蒿里山上寒武统的一种笔石Clonograptus? vambria Sun,我国寒武纪的第一个笔石带最早为穆恩之(1955)所建,即辽宁本溪太子河地区上寒武统凤山组的Dictyonema tautingshanense带。  相似文献   

15.
笔石类     
布尔曼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47,12(6):605-610
著者布尔曼氏为英国笔石学权威。此书问世虽已十年,仍不失为论笔石最完备之作。举凡笔石之形态、生态、生理、个体发育、群体演化、地史上地理上之分布以及分类系统莫不有  相似文献   

16.
叶连俊 《地质论评》1945,10(Z3):267-282
一、绪言燧石即俗称之火石。在世界各处古生代的岩层中分布非常多,在中国如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震旦纪等纪内也在在有之,以不同的地层环境表示着相同的宗源。分布既然这样多,自然就大有研究的价值。把自然界习见的事务揭去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7.
栅笔石的两种生长型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49,14(Z2):185-188
英国笔石学家爱丽斯(Elles)於1922年论笔石的演化时曾指出四条演化路线,即(一)笔石枝(Stipe)之减少,(二)生长方向之改变,(三)胞管(Theca)之变形,及(四)体壁(P?riderm)之变厚。后来  相似文献   

18.
杜瑞芝  宋叔和 《地质论评》1947,12(6):603-604
南山(祁连山)地质经中外地质工作者不断调查与研究,虽已略知梗概,惜多偏重于地层构造方面,至于有系统之火成岩石研究,则尚未见及,杜瑞芝氏此书之出版,不但补此缺憾,  相似文献   

19.
黃勘資 《地质论评》1957,17(4):393-401
於世界上許多火山岩中合有柘榴石已數見不鮮。關於火山岩中的柘榴石成因,過去學者研究有種種議論,但多以為捕虜變質岩而被火山岩混染之說頗佔優勢。本人於1953年特為研究此間題親往寬甸縣黄椅山採集礦物岩石標本,此柘榴石呈紡錘狀巨晶,實屬罕見。據過去文獻所載,於世界任何地方未曾發現如此情况。茲提出此論文的目  相似文献   

20.
刘东生  朱海之 《地质科学》1959,2(6):178-181
三门系,是我国第四纪的地层之一。三门系的命名是根据在河南三门峽所看到的剖面而起的。最初正式应用三門系見于1923年出版的“中国北部之新生界”一书,到現在已有36年的历史了。許多年来不少人对三門系的地层、动植物化石、沉积和其遭受的新构造运动等都做过研究。可是关于三門系的时代,三门系的上、下界限,以及三門系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等問題却随着时代的前进,特别是自建国以来在生产建設中大量地貭工作的开展及許多新資料的陸續发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