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强夯法是地基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进行强夯地基处理时要评价强夯振动效应,评价的基础正是强夯振动振幅和振动衰减规律。以昌平区沙岭新村工程场地为例,通过对回填场地进行强夯振动监测,分析了强夯振动最大振幅及其随距离的衰减规律,并用频率的四次多项式表示场地介质衰减指数。在场地介质作用谱和强夯激励谱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到介质作用函数和强夯激励函数。通过不断积累强夯振动效应资料,建立起不同性质岩土体与场地介质作用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工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动力学表现之间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某港口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强夯影响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夯法是地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而确定强夯影响范围是强夯法应用的关键。结合某港口工程地基处理的实测资料,分析强夯振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范围,进而得出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随距夯击点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的曲线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某港口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振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强夯法是地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而强夯施工振动往往是制约强夯法应用的关键。结合沿海某港口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振动工程实例,介绍了强夯法地基处理引起的振动在土中纵、横向的传播和衰减情况。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强夯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建议了振动的防治措施。此外,还针对深度方向上的处理效果提出了分带方案。  相似文献   

4.
砂土中的强夯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砂土中强夯振动结果,分析了砂土中强夯的振动速度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土中强夯引起的振动速度较粘土中小,不会引起周边构筑物的破坏.同时,当夯击点与测点距离R大于50 m时,强夯引起的地基土的振动速度随距离R的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强夯振动监测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强夯振动监测的应用实例,阐述了强夯振动监测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分析过程,以及强夯振动监测应注意的问题。对强夯施工引起的地面振动进行同步监测分析,可给出强夯振动影响的地震烈度评价、振动主频、振动速度参数和振动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6.
强夯加固机理及其环境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袁强  王大力  徐长节  陈超 《岩土力学》2005,26(Z1):159-162
采用大变形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强夯加固机理及其振动对环境影响。在强夯计算模型中,引入P波阻尼和S波阻尼的概念来说明土体的材料阻尼特性,同时运用改进人工边界法来模拟波在人工边界上的传播。采用速度和加速度作为强夯振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得出强夯的最小安全距离。隔振沟是一种有效的隔振方法,分析了隔振沟隔振效果的各种影响因素,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影响强夯地面振动衰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夯击能量和地基土体特性是影响强夯地面振动衰减的两个重要因素。观测和分析表明 ,夯击能量越大 ,地面振动衰减越快。在较小的夯检距上 ,强夯地面振动的强度对夯击能量的变化相对较敏感 ,表现为在近距离上地面振动强度随夯击能量增加的速率较大。地面振动随距离的负指数幂衰减公式中当量系数 k值的大小与强夯夯击能和场地介质条件有关 ;而衰减指数 β值的大小主要与场地介质条件有关。这些规律对于强夯振动效应的评价和岩土体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低能量强夯法加固粉质黏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健  史旦达  贾敏才  崔积弘 《岩土力学》2007,28(11):2359-2364
结合上海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地基处理工程,针对其场区上部粉质黏土、下部砂质粉土的地基条件,对低能量强夯法加固此类地基的适用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夯击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夯击次数、深度、距离的变化规律及在不同性质土层中的增长与消散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运用试验手段确定强夯夯击次数、夯点间距、有效加固深度及两遍强夯间隔时间等施工参数的方法。同时,用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对地基加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说明低能量强夯法加固粉质黏土地基的适用性,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低能量强夯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针对曹妃甸工业园区液化天然气储罐地基加固过程中所引起的地面振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现场强夯振动观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频域分析以及规律拟合,给出了吹填砂场地上强夯所引起的地面振动衰减规律、振幅(振速)随夯击次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强夯振动的主频变化规律,并就场地周围已存的海堤工程和天然气储罐工程进行了振动安全评估,为现场强夯施工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弥补了国内对于类似场地振动特性研究不足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王文鹏  秦晓东 《探矿工程》2010,37(12):61-64
某大型新建工程场地为近期吹砂填海方式形成,根据有关资料及勘察揭露,上部吹填层及原有细砂层存在地震液化及承载能力差的问题,设计采用高能级强夯进行处理。在地基处理区域处有一道永久防浪堤,根据设计要求,在进行强夯试夯过程中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振动影响进行测试,为设计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而确定强夯施工的范围。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振动衰减测试方法进行了强夯振动影响测试,对后期的大面积强夯施工提供了支持。通过该工程实例,介绍了振动衰减测试及其测试结果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安哥拉具浸水软化和湿陷的Quelo砂,采取不同夯击能(1 000、2 000 kN·m)和不同工况(天然、最优含水率)4种组合方案进行强夯加固对比试验,分析了强夯前、后各试验场地Quelo砂干密度、孔隙比、重型动力触探击数以及湿陷系数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Quelo砂地基土在不同工况下的强夯影响深度、有效加固深度建议值和修正系数a。试验结果表明,在增湿的条件下较低能级强夯时Quelo砂的物理力学指标虽然能够显著提高,但湿陷性消除不明显,夯击能足够高时湿陷性才能够进一步被消除,增湿条件下消除Quelo砂湿陷性的强夯施工存在一个夯击能阀值。  相似文献   

12.
文思强  李云鹏  马康 《岩土力学》2015,36(Z2):185-192
强夯法具有高效的地基处理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但加固地基的同时会对周围工程结构和环境产生一定的振动危害。以能量转换原理为基础,近似将夯击能分为振动波能和土体塑性功两部分,通过建立的强夯椭球体分区加固模型,导出塑性功计算格式,提出利用监测强夯夯坑深度变化信息来反演强夯能量利用率的反演方法,并导出了相应的反演公式。依据加固压实区和加固影响区椭球体分布假设和夯坑深度变化监测结果,给出了强夯加固范围和影响范围大小的计算思路和方法。以北京园博园回填土地基强夯加固工程为背景,利用现场监测试验信息对强夯能量利用率和加固范围及影响范围进行了反演分析和计算。分析表明,文中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演出强夯能量利用率和计算出强夯加固范围和影响范围,且可利用分析结果能够方便地估算地基强夯加固时的有效夯击次数,进行加固方案设计等。通过分析结果与现场地基测试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重锤夯实抛石基床的有效加固深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锤夯实法是抛石基床夯实施工中的一种传统方法,然而由于其夯击能量小,基床分层厚度小,导致施工效率低下。为此,提出对传统重锤夯实工艺进行改进,即采用超重锤以及较大的基床分层厚度的施工工艺。首先设计了超重夯锤,并通过现场的夯击瞬时应力对比测试试验以及室内模型试验,证明了新工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重锤夯实基床分层厚度从传统的每层2 m提高至4 m。厦门港嵩屿港区抛石基床的夯实施工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重锤夯实工艺效果较好,平均夯沉率达到了14.85%,而且施工效率显著提高,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旧路改建高速公路中地基强夯效应测试与工艺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国仁  崔新壮 《岩土力学》2008,29(9):2542-2546
旧路改建高速公路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数值分析表明,对新的天然地基进行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强夯是加固地基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了对强夯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对夯锤冲击地面过程中产生的动孔隙水压力、动土应力以及夯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进行了跟踪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以风化料为主的地基,最大夯击数不宜超过4击,而且铺底夯完成2d后就可进行满夯。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Becauseofitssimpleoperationandlowcostaswellaseffec tivenessformanyprojects ,heavytampinghasbeenusedwidelyintheworld (Qianetal.,1986 ) .However,thestrongvibrationinsoilmasscausedbyheavytampingmaybeharmfultobuildings,instrumentsandevenhumanbodiesar…  相似文献   

16.
强夯作为一种高效的地基加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中,针对强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单点夯作用下的土体响应方面,对群夯作用下相邻夯点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为研究不同夯点布置形式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在LS-DYNA的框架内,采用非线性大变形显式有限元算法和“帽子”本构模型计算了强夯作用下土体的压密程度。首先,基于单点夯试验,通过夯周土体侧向位移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该基础上对菱形、正方形两种常见夯点布置形式下的强夯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夯点布置形式对强夯过程中土体压密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夯点间土体同时受相邻夯点的影响,临近后期夯点的一侧土体的加固效果要优于临近先期夯点的一侧;夯点按菱形布置(等边三角形)时土体的加固效果要优于夯点按正方形布置(等腰直角三角形)。此外,夯坑深度、有效加固深度可以将强夯影响深度以内的土体划分为土体剪胀区、强加固区和轻微扰动区三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