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山东地区近震地震波速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山东台网及邻省部分台站记录到的发生在本区的96个地震,得到以下结果: 1、由96个地震的直达波速度和震源深度分布得出山东地区地壳内具有多层构造的特征。直达波平均传播速度为:V_p=6.18公里/秒,V_s=3.6公里/秒。 2、根据反射波P_(11)、S_(Pn)引折射波P_n、S_(Sn)的资枓,取单层地壳模型得到反射波和折射波的速度为:V_(p11)=6.43公里/秒,V_(S11)=3.72公里/秒,V_(pn)=8.02公里/秒。利用反射波和折射波资料,得到山东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36.0公里。通过对折射波进行单点计算,得出鲁西和鲁中部地区地壳厚度大,而沂沭带和沿海区地壳厚度相对较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沿着红河断裂带及其以北地区,滇西北——滇南约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通过对24个地震台所记录的9次(M=3.4—5.5)地震震相分析研究所作的 P_n 波相遇时距曲线和地壳结构轮廓,初步得到:V(?)=5.8公里/秒,V_(pn)=8.2公里/秒;对滇西北(丽江——剑川)地区,由五个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厚度 H=54公里;对滇南(峨山、建水、红河和蒙自)地区的4次地震资料得 H=44公里。M——面的倾角(?)=1.5度。震中距在Δ=150—260公里范围内的初至 P 波速度滇西北为 V_(p1)=6.0±0.1公里/秒,滇南为 V_(p1)=6.8±0.1公里/秒。  相似文献   

3.
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作者编算了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采用双层地壳模型,H_1=22.0公里,V_(p1)=6.10公里/秒,V_(s1)=3.55公里/秒,H_2=29.5公里,V_(p2)=6.47公里/秒,V_(s2)=3.81公里秒,H=51.5公里,V_(pn)=8.17公里/秒,V_(sn)=4.62公里/秒。表中除了按通常走时表给出了(?)、(?)、P_2、S_2、P_n、S_n波的走时外,还给出中间层界面上的反射波P_1、S_1和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_n、S_n的走时。该表使用方便,比用单层模型计算的甘肃及邻近地区地震波走时表更接近实际,比用甘肃地区的4层定位模型计算的走时精度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第一部分选取泰安台473型地震仪1985—1990年记录的70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泰安台附近的地壳厚度为H=36.5km,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V_P=6.18km/s、V_s=3.55km/s;反射波的传播速度:V_(P11)=6.45km/s、V_(S11)=3.79km/s;绕射波的传播速度:V_(Pn)=7.95km/s;平均虚波速度:V_φ=8.34km/s;平均波速比K=1.74。第二部分选取了泰安台基式地震仪有SP′震相记录的地震21个,求出了泰安台附近的地壳厚度为37km,并分析了SP′震相在泰安台的记录特征,初步得到SP′震相可观测范围为25°—60°。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三个堪察加地震和两个阿拉斯加地震在我国某些地震台上所记录的乐夫波,进行了相位对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了各地区的乐夫波相速度。将观察的相速度与理论曲线相比较,得到各地区的地壳厚度。 理论曲线系根据多尔曼(Dorman)208模型的数据,采用β_1=3.53公里/秒,ρ_1=2.78克/厘米~3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了37个地震资料,得出昌乐地震台附近的平均地壳厚度为:H=37.3km,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6.20km/s,(?)=3.58km/s;反射波的传播速度 V_(p11)=6.39km/s,V_(s11)=3.74km/s;首波速度:V_(pn)=8.04km/s;该地区的平均波速比值:K=1.73,平均虚波速度:(?)=8.45km/s。根据昌乐地震台记录地震尾波衰减特点,估算了22个地震的平均 Q 值为371。并初步讨论了该区的介质状况。  相似文献   

7.
1982—1983年在甘肃永登地区进行了系列人工大爆破,本文分析研究了甘宁青地震台网的观测记录,求得各种波的平均速度为:V_(?)=6.00公里/秒,V_(?)=3.56公里/秒,V_(pn)=8.16公里/秒,V_(?)=4.54公里/秒。表层直达纵波速度V_o=4.82公里/秒。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_M在140—180公里范围比P_g波强10—7倍。並获得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为:(1)甘肃北山的河西堡—高台一带为48.3公里。古浪—张掖—嘉峪关的河西走廊一带为50.2公里。祁连山南麓为53.6公里。(2)青海中南部为54.4公里。(3)甘肃东部的礼县—武都地压为48.7公里。定西—岷县—通谓地区为50.5公里。(4)宁夏六盘山区为51.6公里。六盘山西侧的甘肃静宁为48.6公里,东侧的平凉为47.5公里,东南端的陕西宝鸡为46.1公里。以上的地壳厚度分布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在东北边缘的递减,以及甘肃东部地区地壳的某些起伏。  相似文献   

8.
甘肃近地震波走时表是1977年编算成的,采用了49次地震和一次大爆破观测资料,鉴于未观到确证的P~*和S~*波,按照单层地壳模型和平均波速对走时进行海拔高程和震源深度改正。观测地壳平均厚度为52±2.5公里,V_p~-=6.09公里/秒,V_3~-=3.56公里/秒,Vp_n=8.17公里/秒,Vs_n=4.62公里/秒。最后获得表面源的走时为: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东盆地的深层地震反射波和地壳构造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构造,对研究地震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的深部背景,以及划分地震活动块体和探讨地震成因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地壳构造的研究,又是与地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09年,莫霍洛维奇在近震研究中,首先发现了地壳与上地幔分界面的首波,其覆盖层的平均速度 =6.3公里/秒,界面速度Vd=8.0公里/秒(简称M界面)。后于1923年,康拉德(conrad)也是根据天然地震资料鉴别出一个平均速度为=5.4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时间域中计算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求出了京津地区1987年4月至1987年11月间M_L> 1.8级2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T,为由地震图中测出的(?)波初动半周期,u_(αm)为(?)波初动振幅,α为求出的震源半径,M_0为地震矩,Δ_σ为应力降。震源半径α是利用参考文献[1]中的T_r—α/v关系曲线,假定Q=400,破裂速度v=2.75公里/秒求出的。由[1]中图2的α/v—u′_(αm)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六省的 Lg 震级(上)——测定方法和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根据 Lg 波埃里相和非埃里相衰减系数确定单台和台网震级公式、震级标准差以及台站校正值的方法.根据中国东部苏、鲁、豫、皖、冀、浙六省地区约1秒 Lg 波衰减系数的测定结果,导出六省地区的 Lg 震级公式:mLg(z,h)=lgdLg(z,h)+5/6lg+0.0019+2.09 mmx(z,h)=lgdmx(x,h)+lg+0.0013+1.27 计算了该区域内19个地震的各震级值,以及80个台站的台校值.单台震级标准差为0.15-016震级单位,台网震级标准差为0.03-0.04震级单位.此外,还测定了111个地震的 mmxz和 mmxh值,验证或补充了19个地震得出的某些关系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时间域中计算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求出了京津地区1987年4月至1987年10月间M_L>1.8级21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T_r为由地震图中测出的(?)波初动半周期,u_(αm)为(?)波初动振幅,α为求出的震源半径,M_0为地震矩,Δ_σ为应力降。震源半径α是利用参考文献[1]中的T_r-α/v关系曲线,假定Q=400,破裂速度V=2.75公里/秒求出的。由[1]中图2的α/V—  相似文献   

13.
本文汇集了从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地震勘探和测震方法给出的甘青地区地壳结构资料,根据地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的需求,简化出二十种地壳模型,由三千多个地震P波资料,进行观测走时与理论走时的对比,筛选出编算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的双层地壳模型:厚度H_1=22km,V_(P1)=6.10km/s,V_(S1)=3.55km/s Ha=29.5km,V_(P2)=6.47km/s,V_(S2)=3.81km/s H=51.5km,V_(Pn)=8.17km/s,V_(Sn)=4.62km/s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天津、唐山和张家口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叙述利用近年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八次工业爆破的观测资料,同时也利用了一部份天然地震的资料来研究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地区地壳结构的结果,采用了工业爆破中的58个观测点和天然地震的54个观测点的数据,得到了本区的三层地壳模型和地壳厚度。 地壳的平均厚度分布各地区不很一致;北京及其东南地区为35±1.5公里,北部地区为37±1.0公里,西部地区为39±1.5公里,地壳介质中的纵波和横波的平均速度分别为6.23±0.03公里/秒和3.55±0.05公里/秒,上地幔顶部介质的平均速度为7.98±0.13公里/秒和4.60±0.03公里/秒。  相似文献   

15.
木文利用永登地区人工地震资料和九条岭、南坪、松潘天然地震资料研究甘肃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波特性。结果表明:在甘肃东部与邻近地区地壳中反射纵波的平均速度是6.21公里/秒,σv=0.029公里/秒;河西地区为6.32公里/秒,σv=0.016公里/秒。人工地震产生的回折纵波的衰减较天然地震横波快得多。在临界反射区以内,人工地震反射纵波的频率基本上保持稳定,反射波振幅与回折波振幅比AP11/AP按距离大体分为三段,每一段随距离变化不太明显。观测结果对于本区地震研究、测震分析有一定参考意义,也为观测震前振幅比异常提供了依据。在分析速度分布和振幅衰减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甘肃及邻近地区地壳模型可取为单层不均匀介质(沉积层除外),本区西部地壳厚度为54公里,东部为50公里,在局部地区为47公里。为了给今后本区的现测工作积累经验,对野外工作方法和仪器调试作了简要讨论,並编绘f爆破地动速度随宸中距衰减的经验曲线,可供野外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85年3月3日智力中部城市互尔帕来索西部近海发生了一次7.6级地震,牡丹江地震台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了一组绕射波(表)。经计算,震中距为158.9°,绕射波走时为18分19.5秒。为便于比较,根据《震相走时便查表》求出了绕射波走时方程: Tpdif=383.3+4.4Δ (33公里),r=1  相似文献   

17.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1年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震相对比,分辨出t1、t2、t3、t4、t5和t6六组地壳中和莫霍界面的反射波,并用理论走时曲线、绘制速度曲线图、射线跟踪和综合地震图等方法得到了主测线(PP)上各地段的地壳结构模型。初步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西段较薄(约73公里),东段稍厚(约77公里),平均总厚度约为75公里。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约为6.2-6.3公里/秒。 地壳为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在中上部有一低速层,其厚度为数公里,速度为5.6-5.7公里/秒,与上层速度差为0.5-0.6公里/秒。低速层在测线东段比较肯定,在西段则不甚明显。结合藏南定日、岗巴一线有强烈水热活动的事实,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的高温物质。下部地壳的速度为6.7-6.8公里/秒,且比较均匀。从莫霍面反射波的特征来看,在紧靠其上方可能有一个速度反转带,其厚度亦为数公里。上部地壳的结构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在地质历史上,西藏特提斯带曾经历过强烈的地壳变动。  相似文献   

18.
鲁南地区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用了华北平原地区十个地震的39条等震线数据,拟合出鲁南地区烈度衰减的经验公式: I=2.429+1.499M-1.3911n(R+11) 根据上式,并参照美国西部烈度和基岩加速度衰减关系,按胡聿贤等建议的方法,估算得鲁南地区基岩加速度衰减公式: Ina=6.623 + 0.529M-1.4681n(R+11) 式中a为加速度,单位厘米/秒~2,M为震级,R为距离,单位公里。  相似文献   

19.
选用经多次筛选的23次定位地震及130组高精度地震参数进行研究计算,用直达波时距方程计算了研究区直达纵、横波的平均传播速度(-pν-=6.13 km/s-、ν-s=3.52 km/s)。利用反射纵横波得出地壳厚度HP11、HS11,莒县—郯城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34.8 km。  相似文献   

20.
选取桂、粤、湘,赣、闽五省及其附近地区16个地震31个台站的DD—1短周期地震仪记录资料。用综合回归分析法测定了Lg波传播速度为3.54Kmls,约1秒Lg波埃里相滞弹性衰减系数为r=0.0022±0.0001Km~(-1),并导出五省地区的Lg震级公式: m_(Lg)=LgA_(mxh)+q_s(△)+D_(mh) q_s(△)=5/6Lg△+0.00096△+1.88 计算了该区域内16个地震的各震级值,以及31个台站的台校值。单台震级标准差为0.13~0.15震级单位,台网震级标准差为0.02~0.03震级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