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文化强国,吴良镛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澍先生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中国建筑界受到鼓舞同时也引发了思考:中国建筑学界能否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奖项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王澍也成为首位获得享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汤姆士·普利兹克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筑界喜迎两大盛事: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无疑为中国建筑界送来了春天的气息,但同时萌发的还有对中国建筑创作方向的思考。藉着春风,本刊专门策划了"中国建筑创作往何处去"专题,集结建筑界多位专家、学者的思考,对当前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国建筑文化、形成主流建筑设计风格以及确立建筑创作方针等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筑界喜迎两大盛事: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无疑为中国建筑界送来了春天的气息,但同时萌发的还有对中国建筑创作方向的思考。藉着春风,本刊专门策划了"中国建筑创作往何处去"专题,集结建筑界多位专家、学者的思考,对当前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国建筑文化、形成主流建筑设计风格以及确立建筑创作方针等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5.
2月28日,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49岁的建筑师王澍教授,荣获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成为中国公民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也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今年5月25日,王澍将在北京领奖。对于普通杭州市民来说,王澍的作品早就诗意地与杭州山水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研究》2004,24(2):1-1
2004年2月20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刘东生院士被授予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向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从而刘东生院士成为已获得此殊荣的7位科学大师的一员,是地学界的唯一代表。这是全体地学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师只需要想方设法地设计出最为适用的建筑。"——詹姆斯·斯特林在世界建筑迅猛发展的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并不多的詹姆斯·斯特林(图1~[1])凭借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设计获得第三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建筑设计领域奋斗了40多年的詹姆斯·斯特林,有着自己独有的设计准则与创新性。这位不拘泥于某种特  相似文献   

8.
近日,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奖项花落日本建筑师坂茂,他是继丹下健三(1987年)、槙文彦(1993年)、安藤忠雄(1995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团队(2010年)以及伊东丰雄(2013年)之后,第七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坂茂在救灾工作中表现出了对人道主义事业的执着,他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正建筑就是建筑。它不可能像书一样被阅读,它也不可能像画廊里的画一样有致谢名单、标题或标签。建筑的力量在于观者看到它时的直击人心的效果。[1]——雅克·赫尔佐格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图1左)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图1右)是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二人合作创办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并共同获得了2001年第23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10.
吴良镛建筑学家。1922年5月7日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2012年被授予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1.
《水科学进展》2011,(5):719
2011年9月20日,大禹奖奖励委员会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1年度大禹奖工作汇报,批准了2011年度大禹奖获奖项目及等级。会议批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荣获2011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水文循环大气--陆面过程模拟及应用"等9项成果荣获一等奖,"燕山水库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等14项荣获二等奖,"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关键技术研究"等18项荣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寻求的是简单朴素的想法和原初恒定的理念。"——卡莫·皮格姆2017年3月1日,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结果揭晓,三位西班牙建筑师拉斐尔·阿兰达(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Carmen Pigem)和拉蒙·比拉尔塔(Ramon Vilalta)(图1)[1]共同摘得桂冠,创造了由三位建筑师共同获此殊荣的历史,也是继1996年拉斐尔·莫内欧后第二次折桂的西班牙建筑师。三位建筑师所设计的兼具国际特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2014,(12):1926
正第五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大会于2014年11月10—12日在广州举行.我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和《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英文版)同时获得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这是中文版连续五届、英文版第3次荣获该奖.湖北省高校还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下旬,由国土资源部举办的2007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柳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发建设的面向网络一体化土地信息系统项目荣获二等奖,这是该项目继2007年11月被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评为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应用工程“金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相似文献   

15.
正"光一直在我的作品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很喜欢早期的立体派雕塑,没有了光,就无法欣赏它们,建筑也一样。对我来说,光对建筑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我在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贝聿铭贝聿铭(I.M.Pei,图1[1]),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贝聿铭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在颁奖典礼上,评委给予了他这样的获奖词:"贝聿铭向我们展示了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作品的意  相似文献   

16.
《探矿工程》2012,(6):71-71
《中国矿业报》消息(2012—06—23)6月20日,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奖励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报表扬了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的参加单位和个人,颁发了第十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和第二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颁发了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7.
日前,由中国建筑学会发起的"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和"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的"双百"国际推介活动已正式发布公告。从公告名单看,此次"双百"推介几乎涵盖中国当前建筑设计行业的知名大院和知名建筑师,可算是当前中国建筑设计力量的"集体大亮相"。令人欣慰之余不禁要问,中国建筑设计界做好"走出去"的准备了吗?中国建筑设计的国际化还有多少路要走?2012年伊始,中国建筑界一直受到中国大众和世界同行前所未有的关注。首先是吴良镛院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紧接着,中国本土建筑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复杂,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1]——伊冯·法雷尔概述2020年3月3日,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的主要合伙人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谢莉·麦克纳马拉(Sheley McNamara)(图1)荣获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她们是继扎哈·哈迪德(2004年)、妹岛和世(2010年与西泽立卫共同获奖)、卡莫·皮格姆(2017年与拉斐尔·阿兰达和拉蒙·比拉尔塔共同获奖)之后,第四次荣获此奖项的女  相似文献   

19.
<正>第五届湖北十大名刊、第九届湖北省优秀期刊评选揭晓,《地球科学》(中文版)自上届获得"湖北十大名刊成就奖"后本届继续享有该称号,《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则荣获了"湖北省优秀精品期刊奖".这是两刊继2014年荣获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此次评选活动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湖北省期刊协会举办,经过申报阶段、推荐初评阶段、质量抽查  相似文献   

20.
正他的建筑创作宗旨是明确的、不同于传统的,他认为原创性根本就是欺世之谈,只能不断突破,寻求创新。这就是菲利普·约翰逊。菲利普·约翰逊(图1),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以及现代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成为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一人,获得建筑界"教父"的名号[1]。菲利普·约翰逊曾说:"其实我从未改变,因为我只相信变化"。[2]一生都在追求突破和变化的菲利普·约翰逊,始终站在建筑界的最前端,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