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地区一次连续大雾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吕淑琳  张敏  张晓平 《气象科技》2008,36(4):425-428
对2004年11月29日到12月4日华北地区一次连续大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北气流以及西南暖湿气流是大雾发生的重要条件;大雾期间地面上的相对湿度达到了94%以上,华北地区先后被稳定的大陆高压和鞍形场控制.低层充沛的水汽、稳定的层结条件以及低空风速较小导致该地区水汽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高层下沉以及低层有弱的上升气流在低空的某层高度上易形成稳定层结,导致大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西部一次持续性大雾的形成及维持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博  贾斌  韩风军  徐娟  王健 《干旱气象》2014,(5):830-83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6 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对2013年1月12-16日发生在山东中西部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层结条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层偏西气流、对流层低层温度脊和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大雾过程经历了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平流雾的复杂演变阶段,不同阶段的大雾湿层厚度及逆温强度有所不同;适当的风速和低层弱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大雾稳定维持和发展;近地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易在界面形成逆温层,有利于大雾的出现,而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往往容易形成中高云,不利于近地层水汽的聚集,难以形成大雾。  相似文献   

3.
西峡县持续大雾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6年1月21~22日西峡县持续大雾为例,分析了持续大雾的成因,结果表明:925 hPa以下的逆温层是大雾生成和维持的关键,且逆温强度与大雾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近地面层充足的水汽是大雾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夜间辐射、低层微风是大雾形成的降温和风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2006年1月21~22日西峡县持续大雾为例,分析了持续大雾的成因,结果表明925 hPa以下的逆温层是大雾生成和维持的关键,且逆温强度与大雾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近地面层充足的水汽是大雾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夜间辐射、低层微风是大雾形成的降温和风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分析造成2007年初冬大雾天气的低空变温场、垂直方向湿度、大气温度层结和天气形势的成因,采用长春新一代雷达观测资料探讨强度场和速度场的大雾表现。通过对高空、地面、雷达、卫星等7个方面的分析得出:低层暖湿空气的远距离输送是形成本次大雾天气的基础性条件;整层结构性条件是形成本次大雾天气的核心性条件等7条。  相似文献   

6.
深圳一次罕见连续大雾天气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对2005年2月23-25日深圳一次罕见连续大雾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显示中层逆温的下降,近地面层逆温的减弱,使雾增强;水汽在近地面层和低层聚集,为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必要的水汽条件;本站14:00的Δe24负值的出现和各层地温高低排列的变化,对大雾天气过程的结束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连初冬一次辐射平流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连机场地面观测资料、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背景、探空资料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发生在大连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雾过程属于辐射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探空资料表明,大雾发生过程中,边界层内出现一层逆温和多层逆温;边界层内近地层的逆温和充沛的水汽条件对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力结构分析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明地面辐射冷却对本次大雾过程具有明显的作用;低层持续的弱暖平流输入,有利于近地层逆温的建立和维持。动力场结构分析表明,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和维持时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在大雾消散期,存在明显的辐散下沉运动。水汽条件分析表明,增湿和冷却使此次大雾过程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在大雾过程的前期,存在弱的水汽辐合;在大雾消散期,存在水汽辐散。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大雾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辐射冷却作用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揭示了大雾过程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在中高层暖性高压脊及地面变性冷高压稳定维持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地表净辐射引起的近地层冷却是大雾过程的触发和加强机制;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低层暖平流的输入和边界层的浅层抬升是大雾长时间持续的原因;伴随冷空气南下的偏北大风是驱使女露消韵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气象》2021,(1):13-17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GDAS资料,结合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并利用轨迹分析方法,对2019年12月7—10日发生在济南机场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发生的;连续的逆温结构是持续性大雾形成的重要原因;地面辐射冷却和低层冷暖平流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低层弱上升运动配合中层的弱下沉运动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追踪表明,近低层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是大雾的主要水汽来源,其对大雾的水汽贡献高达61%,西北气流输送的水汽相对较少,其主要表征短波槽后的冷平流及高压前部的弱冷空气,是一支干冷的辐散下沉气流。  相似文献   

10.
广西防城港市一次连续大雾天气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气学角度,对2006年3月广西防城港市沿海地区出现的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特点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无锋面直接影响型、锋面雨加雾型、锋前暖区型是有利于这次大雾形成的3种地面形势;稳定的高空形势是大雾长时间维持的首要条件;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层结稳定(Δθse0)及近地面风速小是大雾维持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机场地面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等资料,对2018年2月14~15日茅台机场一次大雾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是一次典型平流雾天气过程,在北方“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和南方南支槽东移的背景下发生。大雾前半段机场近地面主要受暖平流影响,后半段主要受弱冷平流影响,期间锋面过境对大雾有短暂清除作用;暖平流雾阶段,机场受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的影响,为平流雾的发生和维持创造了水汽条件;弱冷平流雾阶段,近地面有辐合中心,南来水汽与机场西北面赤水河谷水汽在此汇聚;大雾过程中,机场上空的逆温(或等温)层为冬季云贵准静止锋的锋区所在,它使得大气层结更加稳定,有利于大雾生成和维持;冷空气主体南下至贵州北部后,冷平流造成的低层下沉运动和水平扩散条件的改善是导致大雾最终消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月31日~2月1日成都地区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及相关物理诊断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是在500h Pa西北气流和地面均压场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属于平流-辐射雾。前期降水、偏南水汽和西风扰动水汽为本次大雾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低层暖平流输入、水汽辐合以及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反之,则大雾消散。逆温层高度及强度、双逆温结构、冷平流入侵厚度和湿层厚度与雾的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机场跑道自动观测系统(AWOS)、机场风廓线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2015年1月14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严重影响航班运行的大雾天气背景、温度、能见度、层结条件等。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是在高空暖高压脊,低层干暖的东南风稳定维持,近地层处于地面冷高压底后部的冷湿气团控制的环流背景下形成的,上暖下冷的层结条件有利于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为大雾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过程乌鲁木齐以西的北疆沿天山一带均为大雾天气所覆盖,大雾天气的范围大,厚度厚,且大雾期间各站的温度日变化很小,湿空气长时间维持饱和状态,也是乌鲁木齐机场大雾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应用能见度观测仪、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和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8年1月17—18日和11月24—25日辽宁地区两次大雾天气特点及边界层热动力条件对大雾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雾天气表现与成因较为类似。大雾发展均有两个阶段,且天气背景条件相似。其中大雾第一阶段主要为辐射雾,辽宁中部位于弱辐合带上,大雾出现在偏南气流中,偏南风将海上水汽输送到营口—沈阳一带,辐射降温配合弱的上升冷却作用,形成近地面逆温,同时温度露点差减小、相对湿度增大,导致大雾爆发性发展。大雾第二阶段,在次日07—08时冷平流入侵近地面层,逆温层再次建立导致大雾发展,低层弱冷平流到达地面时间和位置是大雾精细化预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初一次雪后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治强  方翔  吴晓京  李小龙 《气象》2007,33(9):52-58
大雾天气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日华北和黄淮地区的雪后大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温湿条件和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在这次大雾天气发生时,亚欧大陆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中纬度无明显冷空气活动,南支气流较为平直,天气形势比较稳定。华北和黄淮地区位于入海高压的后部,近地面层有弱的东北风或偏东风,即有利于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平流输送,又不至于破坏大雾形成的温湿条件。同时,大气层结是绝对稳定的,低层有深厚的逆温层,当暖湿空气平流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上时冷却而形成雾,因而这次大雾天气属于典型的平流雾。这种形势的稳定维持,造成了这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另外,华北和黄淮较低的海拔高度,有利于暖湿空气的平流进入,也是大雾形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月1—5日,山东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平流辐射雾过程。利用山东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探空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分析此次连续大雾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温湿场特征,地面、高空气象要素条件,揭示了其形成原因、维持机制和消散机理。结果表明:中高纬度平直的大气环流、静稳的垂直结构是此次大雾形成的背景条件;水汽输送阶段变化造成的低层水汽浓度变化是大雾阶段变化的原因;两次弱低槽冷锋过程显著增加了雾的强度和范围,也使雾的性质由平流雾变为辐射雾。当低层水汽持续减少,中低层东风气流增强并破坏了大气的稳定层结时,大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华北平原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本次过程动力和热力特征的深入分析, 揭示了其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暖性高压脊及地面变性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 地表净辐射引起的近地层冷却是大雾的触发和加强机制; 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 低层暖平流的输入和边界层的浅层抬升有利于大雾的长时间维持; 伴随负温度平流南下的偏北风的爆发是使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NL1°×1°格点资料,对2015年12月26日凌晨宁波机场发生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雨雾和高空西南急流的输送为此次大雾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中低层槽后西北气流和地面的弱高压控制则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温度露点差(T-T_d)对湿度的衡量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高层冷平流的控制,致使宁波机场天况转好,地面辐射冷却作用有利于大雾的形成;近地面层的负涡度和中高层的正涡度,这种垂直配置能确保大气低层的湿空气不外流。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绥化自动气象观测站和气象航空报资料以及MICAPS相关资料,对2008年8月6日绥化市一次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和层结稳定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雾主要是平流造成的;深厚而稳定的暖性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主要影响系统;低层湿度场和风场的适当配合,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中低层深厚的暖平流为产生稳定的逆温层提供了有利条件;交替型逆温结构即有利于层结稳定,阻碍水汽的垂直交换,又有利于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雾.  相似文献   

20.
利用恩施天气雷达风廓线资料,对恩施大雾天气过程中起雾前、持续中和结束时三个阶段的风向风速和粒子层厚度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辐射雾风廓线特点是起雾前1.8km处偏西风(NW、SW)有扰动,风速不大,粒子层厚度为1.8~3.0km;大雾持续中,风速变小,静风发展,粒子层厚度维持,偶尔到3.4km,粒子活动较弱;大雾结束时,静风或无粒子活动,粒子层厚度大多数仅为1.8km这一层,出现断续现象,粒子活动更弱;(2)平流雾风廓线特点是近地面层1.8km处,起雾前粒子偏南风为主,风速为2~4m/s,偶尔NW、NE,粒子层厚度维持为1.8~3.7km,有时候甚至达到9.1km;持续中风速维持或略有下降,低层到高层有时风向顺转SE->SW粒子层增厚,比较活跃;结束时风速加大1~2m/s,为4~6m/s低层1.8km继续加大1~2m/s,有时厚度增厚明显,有时厚度迅速减小,偶尔有粒子向上传播;(3)雾消散指示性特征是辐射型大雾当低层1.8km处于静风或无粒子活动,1.8km以上无粒子活动或断续活动,比较微弱,大雾维持1小时左右就很快消散;而平流型大雾满足1.8km处风速增加到6m/s以上,当粒子厚度增加明显,雾增大,当厚度迅速减小,雾结束,这2种情况,大雾维持30分钟到1小时左右就结束;还发现恩施这两种大雾天气比较一致的现象,当出现粒子向上传播的现象,预示着大雾天气即将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