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凉山型服饰在外型方面可以代表整个彝族的风格,那么其余的5种类型是不是可以省略不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还是滇西型、楚雄型,它们都各具特色,都有自己深远的文化基因,都是少数民族服饰百花园中亮丽妖娆的一朵。在此,有必要着重介绍乌蒙山型和滇东南型的彝族服饰,因为,它们与居住在广西的彝族相关。巍巍乌蒙山,是大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在唐宋以前,此地彝族服饰与凉山彝族服饰大同小异,但到了  相似文献   

2.
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服饰比作花朵,那么,彝族服饰肯定是其中最为绮丽的那朵花了. 由于彝族分支众多,居住环境复杂,分布地域广阔,其服饰也呈现出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景象.多彩多姿的服饰景观,体现了彝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独到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服饰比作花朵,那么,彝族服饰肯定是其中最为绮丽的那朵花了。由于彝族分支众多,居住环境复杂,分布地域广阔,其服饰也呈现出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景象。多彩多姿的服饰景观,体现了彝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独到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4.
择山而住     
靠山而居,择山而住,这是彝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生存选择。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大小凉山、乌蒙山、哀牢山、六诏山、金钟山……这高原,这山,和彝族的命运历来都是生息悠关的。几千年来,彝族先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经历了从穴居到棚居再到屋居的漫长过程。彝文典籍《笃姆躲雨志》描述道:"天生石溶洞,红壤石林带,阿谱笃姆屋,阿童溶洞里,坐位闪红光,站位绿茵茵。"从这段文字描  相似文献   

5.
彝族爱山,而且爱大山高山.山不高不住,山不大也不住.于是,大西南的高寒山区或半山区,便有一寨寨的彝村镶嵌在大地和白云之间. 说彝族是山的民族,其实并不过分.云贵高原上除了山还是山,山上有彝族,有彝族就有地,有地就有玉米、土豆、大麦、小麦、高粱、荞麦、红稗和蔬菜,其中最普遍的是玉米,因而,彝族又有玉米人之称.  相似文献   

6.
酒茶飘香     
彝族称得上是酒的民族,其饮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夷(尼)系部族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分支的流向,彝族的饮酒习惯与方式也变得愈加丰富多彩.时至今日,喝酒仍然是彝族一种常见的社交形式. "火木哪觉依,尼木吱基依"这是彝族的一句谚语,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汉人以茶为尊,彝人以酒为敬".彝族认为,酒是珍贵的饮品,凡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设宴待客,调解纠纷,驱鬼求神等等,都离不开酒.  相似文献   

7.
不朽的诗篇 彝族是拥有大量史诗的民族,其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史诗. 彝族的史诗,源于其充满着苦难的历史.彝族众多的传说故事,都记叙了发生在数千年前的那场大洪灾.  相似文献   

8.
滇东南锡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滇西锡成矿带向南与东南亚锡矿带相连,两成矿带锡矿资源潜力大,对
比滇东南、滇西区域地质背景和锡成矿作用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两成矿带锡矿的找矿方向。对比分析表明,两成矿带在成矿
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特征方面具有共同的成矿有利条件:如大地构造同属板块边缘、地体锡的初始富集、花岗岩浆高分异演化、长
时间跨度的岩浆热液活动等,使得两成矿带大量富集锡。但是两成矿带的差异性:如幔源成分的加入、多金属元素的富集矿化、多
期次地质作用的叠加、围岩性质的差异、构造发育程度等因素,又使得两成矿带具鲜明的矿化差异特征。据此指出,在滇东南应寻
找晚白垩世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锡矿及其他多金属矿;在滇西地区除注重云英岩型锡矿床的勘探外,也要重视对中小
矽卡岩型锡矿床深部矿体的寻找。   相似文献   

9.
在太阳与月亮之间 彝族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数千年的繁衍与淘洗,不仅传承了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彝族特色的灿烂文化,从而使彝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通天之路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而对于死,彝族人显得更自然更从容一些.彝族分布甚广,各个分支的丧葬风俗各有异同,真可谓是同一种生百种死.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相同的文化基因,使不同地方的彝族在丧葬方面,基本保持了大同小异的习俗. 彝族的丧葬风俗始自远古.在古代,人们普遍实行的是火葬.一堆柴,一把火,骨灰留了下来,灵魂上了天堂.明清以后,土葬渐渐替代火葬,从此,丧葬习俗才变得丰富而繁杂.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东秦岭地区的M、A、I、S型花岗岩类稀土元素分析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它们的稀土元素相关性、演化行为及分布规律。不同成因花岗岩类的LREE与HREE的分离作用、Eu分馏、REE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都有明显的差别,并反映在统计数据当中,这些都与它们的物质来源和岩石形成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风情与礼仪 虽经数千年历史文化演变与传承,分布在各地的彝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与情趣,但当今彝族的生活方式,仍然弥漫着古夷(尼)民族浓郁的遗风,这些风俗,充满了彝族式的古朴风格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跳动的火焰     
书庆文化,被认为是衡量一个民族人文高度的标杆。彝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自古以来,一直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彝族分布广阔,分支众多,不同的支系、不同的族群各有自己的节庆活动。  相似文献   

14.
游乐中的体育 在桂西北一带的彝族,每到彝年或火把节等节庆,彝家村寨总要举行一种叫做"磋逻磋"(打磨秋)的娱乐活动. 彝族打磨秋,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民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彝家村寨一连几个月乌云遮天,不见太阳,也不下雨,草木干枯,河水断流,瘟疫流行.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李家兄弟想出了个办法,拿来两根木头做成磨秋,兄弟俩坐在磨秋上向老天说情,求老天爷开恩.  相似文献   

15.
跳动的火焰     
书庆文化,被认为是衡量一个民族人文高度的标杆。彝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自古以来,一直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彝族分布广阔,分支众多,不同的支系、不同的族群各有自己的节庆活动。  相似文献   

16.
江河如生物一样都是有年龄的.它们的成长也如同一个人的一生,分为婴年、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几个阶段.不过河流的成长速度大慢,即使你活到100多岁,也许还看不出它有多大的变化.那我们又怎样知道河流的年龄呢? 原来,河流在发育过程中,即使是它千百万年前走过的路,也会在地面上留下足迹.我们寻踪觅迹,就能从它们的足迹上确定它们的年龄,就像我们从牛、马的牙齿,树木的年轮来考察它们的年龄一样.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出差到乌蒙山褶皱里的一个小村庄,发现这里的地名非常有趣:什么竹林湾、竹林头、竹林坡、楠竹坝、斑竹林……每个地名都含有一个“竹”字。可是我走遍该村方圆几公里的地方,除了几户农家的房前屋后生长着一小片竹子外,其他地方根本没有竹子的痕迹,可为什么每个地方都以“竹”命名?仔细一打听,才发现这些地名的后面隐藏着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18.
媒体广场     
<正>土地政策成脱贫攻坚新政策生力军日前,姜大明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上介绍,5年多来,乌蒙山片区39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3%降至13.5%。国土资源部将进一步优化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相关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市范围内流转。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土地政策正成为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黄佩华现任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是文学影视创作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著作颇丰,有长篇、中篇、短篇小说,长篇传记等等文学著作和剧作。本刊曾经连载过他的地理文化散文《话说壮族》,那独到的文化视角和散文化的语言,深受本刊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载他以同样的文风,以不同于社会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的语言话说彝族的新作《彝风异俗》。八桂大地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有11个少数民族,彝族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身处华南沿海的广西一直与祖国的大西南有着密不可分的人文因缘。彝族的祖先曾经雄踞西南数千年,创造出了与黄河长江文明媲美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彝族以其令人炫目的色彩丰富了整个中华文明的人文版图。《彝风异俗》就是以浩瀚深邃的彝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主要从地理人文、经济文化、风物习俗等方面,简要介绍广西彝族的文化与生活。希望读者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0.
补过的年节     
和许多地方的彝族一样,广西那坡彝族也过补年节,具体时间是在农历的二月初十、十一两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