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定位观测实验,是现代地理学三大体系-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和实验地理学之一的实验地理学与地理实验技术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主要通过实验方法,观测仪器和测试手段,获得定量化的认识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已成为深化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自动调压水面蒸发测定仪的试验》是阜北地下水科研站通过自己的实践,从仪器的设计、安装到观测而完成的一项初步试验,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测定仪还不够完善,但作为基层科研站的科研人员常年累月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身体力行,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学风是值得我们学习提倡的,特别是目前国内尚无一个标定的冰期蒸发观测仪的情况下并取得试验的初步结果,更是难能可贵的.对此,我们仅以一得之见作为扎根新疆本土的新实验、新方法和新手段予以介绍,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断的精神,也希些大家都来关心基层第一线科研力量的成长和实验地理学与地理实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与区域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地理学的研究过分偏重宏观决策领域。宏观决策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非结构化限制了应用地理学向工程化方向发展,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地理学只能做“智囊”性的“软”咨询的看法。作者认为,应用地理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面广,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加强区域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促进应用地理学向工程化方向发展,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扩大地理学的社会影响,拓宽就业门路.  相似文献   

3.
虚拟地理实验概念框架与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验科学与实验地理学的角度,结合空间信息与虚拟地理环境技术,讨论"虚拟地理实验"概念、特征及研究理论与框架.以辽宁浑河沈阳城市段防洪为案例,介绍虚拟地理实验在城市洪水模拟和防洪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分形论、界壳论与山地研究理论及地理学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概述分形论、界壳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二者对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完善以及对深化山地研究和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其次,总结了分形论、界壳论在山地理论和地理学中的已有应用,最后针对应用现状,对山地理论和地理学中理论的应用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空间分析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空间分析技术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发展历程与趋势的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现代地理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空间分析的支撑,即空间分析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空间愈来愈广,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中尤为如此,其主要原因就是空间分析在综合研究中的优势愈来愈明显;2)空间分析技术随其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及逐步拓展,愈来愈成为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越来越离不开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这个促使其发展壮大的空间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领域。空间分析技术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以及地球空间信息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林兵  骆骏 《热带地理》2007,27(1):25-28,85
综合分析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并重点探讨了G IS技术在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应用。指出多源数据的获取、数据共享、模型方法的互操是目前城市地理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建议将网格计算这一新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应用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中,并给出一个基本的城市地理学网格计算体系结构,讨论了实现这个计算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认为采用W eb Service标准建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网格计算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变革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陈彦光  靳军 《干旱区地理》2003,26(2):97-102
西方科学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可以归结为源于欧氏几何学的形式逻辑和通过系统实验寻找因果关系。地理学如果不将自身作为一门“例外主义”的学科,无疑也要借助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发展基础理论体系。遗憾的是,逻辑思想只有借助数学方法才能发挥理论演绎的威力,而传统数学不适宜于地理系统空间结构与功能的描述;另一方面,系统实验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受控试验,由于地理系统的不可控性,地理研究无法利用常规的实验方法寻找因果关系。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如今正在经历着方法的变革:一方面,分形等后现代数学理论为地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定量描述手段;另一方面,细胞自动机等仿生科学理论为地理学提供了模拟实验工具。不仅如此,由于新方法的引入,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也重新焕发生机。将数学、实证和计算机模拟三种方法有效结合,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必将建立起来,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四、与地理学其他分支的关系应用地理学只是理论地理学的扩展。没有其他的地理学,也就不会有应用地理学。应用地理学需要地理学家所用的资料,需要地理学家所发展起来的技术和所进行的研究,需要其他地理学提供理论基础,也还需要大学地理课程所提供的训练。同样重要的是还需要发展成为一个出色的地理学家所需要的技能(见表3)。  相似文献   

9.
试论地理科学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述二十世纪以前传统地理学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论及研究内涵、领域的演化。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仅扩展了研究领域,且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之进展。现代地理学逐渐成为一个分支众多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正经历着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化的新的过程,这种既有学科综合,又有学科分化的趋势,适应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地理学的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能力,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地理科学体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21世纪无疑地将为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地理环境的持续发展将成为研究重心。在第三次科学大综合浪潮推动下,改革传统的地理学结构,构建地理科学的新体系与方法论,对其科学价值与功能进行新审视,在理论和应用领域不断进取与开拓,才能释放这门学科所蕴蓄的科学力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地理研究所三十年的科研工作进行了回顾。其中对科研工作的发展按四个时期作了简要分析。重点介绍了为生产和建设服务的工作,扼要总结了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阐述了实验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彦随  冯巍仑  李裕瑞 《地理学报》2020,75(10):2029-2046
农业地理学是农业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农业地理工程是地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研究在现代农业与乡村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应用。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人地系统科学的创新发展,区域农业基础建设的科技需求日益旺盛,农业地理工程试验成为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和农田系统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农业地理工程的科学内涵、试验原理与技术方法,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开展了地理工程试验研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探讨。结果表明:① 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主要包括针对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问题的水土配置、土层复配、大田试验、生态防护、地理空间分析与监测,旨在探明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康农业生态系统营造的水土气生资源要素耦合规律,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与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② 农业生态系统试验主要包括沟道边坡防护方式、健康农田系统结构、作物与土壤匹配关系、耕地投入产出经济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改良、作物优选交互试验和田间试种,揭示新造地“作土关系”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途径。③ 作土关系优化调控是工程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作物优选、土体结构改良、地形—作物优选、土壤质量改良、土壤—作物优选、效益—作物优选6个阶段。④ 农业地理工程技术应用的核心任务是深化贯通综合研究、揭示微观耦合机理、建立工程试验范式,其应用路径主要体现在时间维、空间维与逻辑维三个维度。新时期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与示范应用,有利于丰富农业地理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论,对于推进地理工程化研究和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知识形态,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转向,地理学向“软”的一面转向并关注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倾向于关注“社会→地理→科学”关系的历史解释,地理学家在科学史的地理解释思想上的贡献等理论基础上,拙文主要阐述科学地理学这一新学科在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体系上的独特性:①建构关注过去的、现在的及未来的“社会→地理→科学”关系;②践行“以任务带动学科”和“任务学科并重”的地理学发展方略,主要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③聚焦于科学活动因素的区域性,注重区域相关性分析方法论。基于这种独特性和地理学方法论精髓,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包括:①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②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与地理环境、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结构要素的时空结构及其相互关系;③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自然景观、社会景观、文化景观等的影响;④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的影响。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的独特性和研究内容决定了科学地理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区域性,这与地理学特征是一致的,促进着现代地理学微观上的“深”化发展和宏观上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Increasing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s prompted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fields of geography,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We used bibliometric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review 180 articles on human settlement in 16 Chinese geographical journals. We found that Chinese geographical human settlement resear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1) Most research focuses on human settlement extension, valuation indicators, models for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planning practices of single-factor, human settlement and complex, geographical livability in macro-scale, urban settle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ideal patterns in medium scal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community units in micro-scale, community settlements; socio-cultural investigation and warnings about advancing human settlement.(2) No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ynthesizing and integrating method systems. PSR models and DPSIR models are used for targeting mechanisms, while the standard settlement evaluation system was composed of physical economic indicator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On the other hand, spatial clustering based on GIS has been a frequent focus in recent years. Pioneering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ill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ese cities and region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require greater attention:(1) Natural suitability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and a survey of human settlement demands to reflect the range of different demands concerning ecologically suitable settlements in urban environments, the corresponding 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s, and evolu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residents'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2) Spatial-temporal evalu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on urban and rural human settlement at various scales, focusing on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t various scales such as city clusters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cities, within the cities and communities.(3)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for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research, including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data mining measures, and forecasting and emulation of regional and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processes, mechanisms and patterns.(4)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of human settlement that focuses on optimization, patterns, and polic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5) Estima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system service value and establishing suitable human settlement systems, including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s.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肯定了梁启超在人文地理诸多领域的研究成就,认为他的人地关系学术研究,体现了明析的人地相关思想科学的地理唯物论,以及动态的地理作用观。并对他人的人地关系研究缺陷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他的宝贵学术思想遗产对当今人文地理研究有着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5.
汤国安  李吉龙  熊礼阳  那嘉明 《地理学报》2021,76(11):2841-2852
地理边界的科学界定体现着对地理对象空间分异规律科学抽象与系统分析的认知水平,是地理学的基础科学问题。本文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首先阐述了地理边界的基本概念、科学内涵与基本属性等核心概念问题,基于科学性、系统性的基本原则,以内在机理、外在表现以及科学属性等视角为核心依据,对地理边界进行了系统分类。论文分析了地理边界的数学内涵与表达方法,比较了传统地理边界划分法和现代地理边界定量划分方法的特点与差异性,提出了集定性、定量、定位为一体的“地理边界模型”的研究架构。该研究盼在地理边界这个地理学基础理论问题上进行概念辨析与方法分析,丰富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路甬祥 《地理学报》2005,60(3):355-360
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于2005年2月22日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并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路院长在讲话中就地理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当前地理学研究中的水资源、城市化、区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以及地理学研究中的研究所发展方向、科研管理体制、地理信息技术发展、野外观测实验台站建设、科研领导组织工作、科研人才问题进行了系统而简要地论述。  相似文献   

17.
Land surface is of spatial-temporal heterogeneity. Terrestrial system(TS)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on land surface and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 objectively describes geographical zonation of the system. China has a vast area with apparent spatial variations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highly influence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progress of the TS studies in China is overviewed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the near future are prospected. Since the 1950 s, China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S study as it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ducted research on physic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change research, dynamics of TS have been highly concerned. During the studies, method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integration of experts' brainpower gradually to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s of the natural processes, including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TS would combine with the ideology, objectives and key researches of Future Earth program, to focus on the mechanism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interaction among land surface elements, the response of TS to global change, the quantitative recognition on regional unit boundary,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S in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Advances in terrestrial system research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and surface is of spatial-temporal heterogeneity. Terrestrial system (TS)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on land surface and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 objectively describes geographical zonation of the system. China has a vast area with apparent spatial variations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highly influence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progress of the TS studies in China is overviewed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the near future are prospected. Since the 1950s, China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S study as it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ducted research on physic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change research, dynamics of TS have been highly concerned. During the studies, method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integration of experts’ brainpower gradually to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s of the natural processes, including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TS would combine with the ideology, objectives and key researches of Future Earth program, to focus on the mechanism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interaction among land surface elements, the response of TS to global change, the quantitative recognition on regional unit boundary,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S in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中国地理学取得了骄人的进展,表现在科研方向的突破、对国家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对科学和教育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但当前中国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学科整合不足、学术走向迷茫、竞争能力堪忧、全球视野欠缺、地理教育错位等问题。国际地理学对科学界所确定的关键研究问题表示出更大的关注,科学界也将更加了解地理学及其视角能对科学知识做出的贡献。地理学所关切的科学问题直指今天决策者的紧迫需求。地理学家以多种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聚焦在:揭示复杂系统中的不平衡和动态,认识全球化 (包括环境、经济、人口、政府和文化等)的潮流及其影响,建立从地方到全球的空间连续系列研究,利用包括时间系列数据在内的纵向数据进行过程比较研究,加强地理学理论、技术和研究成果对决策的影响,加强地理教育,包括努力提高公众的地理学能力,改进高等院校地理学家的训练,提高地理理解力,加强地理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20.
王铮  翟石艳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44-1453
本文探讨了正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进行发展。首先对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范畴、实验原则、技术路线进行界定,其中实验原则包括价值诱导原则、响应博弈原则、实验可控原则、结论统计原则、地理逼近原则、实验封装原则等。然后基于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以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其初步结论为:① 在居住区位选择过程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差异并未对被试者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② 在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下,被试者均表现出对居住区周边交通和学校因素最为关注;③ 房价因素对被试者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引发被试者向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案例研究证实了在GIS 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地理结构环境中,以实验内容为前制度框架,通过可控制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地模拟人类决策行为,进而研究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