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焦奇  安丽芝 《地质论评》2017,63(4):61041127-61041131
正丁文江是中国地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地质研究、矿产调查、创立地质学会、兴办地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值此丁先生诞辰130周年,缅怀地质先辈,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1丁先生主要生平履历丁文江,于1887年4月13日生于江苏泰兴县黄桥镇,字在君。早年抱着"科学救国"的理念,于1902年留学日本,1904年转赴英国留学,1911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取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威理士(BaileyWillis)教授185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矿业学院,1882~1915年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任职,并先后在霍普金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任教,1910年柏林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由于他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期从事地震调查与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被人称为“地震教授”.他一生发表论著60余篇,其中《阿帕拉契亚构造的  相似文献   

3.
大約一年以前,即1959年的6月間,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性区域地質編图会議。地質部所屬各地質局,研究所和院校展出了大量的包括各种比例尺和各种性質的(有綜合性的,也有专门用途的)地質图。这些图件概括說明了全国各地广泛进行的区域地質調查工作。在会議召开以后的这一段时間里,区域地質工作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如此,工作中还发生了質的变化,科学水平和解决許多实际問題的水平都有所提高。因而,发現了大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需要 ,确保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承办的“地质调查高新技术培训班”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6日在武汉举办。其目的是为适应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需求。在学习班上由院士、专家、教授共 1 9人授课 ,内容涵盖了地质调查 ,矿产资源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地质灾害预防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 ,地质文献检索与科技查新等主要地质学科。学员反映“培训时间安排得当、紧凑 ,内容丰富 ,学科齐…  相似文献   

5.
6.
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力,对城市地质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在特殊的城市地质环境背景下,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诸如地下水资源衰减.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初步总结了目前中国主要城市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进展和未来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7.
<正>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又称地质填图)是整个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先行,是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查明地层、岩石、构造及形成演化等基本地质情况,填绘地质图,为解决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和发展地球科学提供资料信息和科学依据。从1913年成立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我国区调已历经一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贯穿于城市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做好城市地质工作,对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依据城市发展阶段将城市地质调查划分为城市起步阶段的专项调查阶段、城市扩容阶段的水工环调查阶段、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的综合地质调查阶段和城市提质阶段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4个阶段。在简要回顾中国城市地质专项调查和水工环调查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对综合地质调查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路、调查内容、取得的主要成果、工作特点以及研究进展等进行了概括和评述,总结了当代城市地质调查与研究进展,梳理了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面临的问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乡融合,宜居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为目标,从理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理论与学科建设、技术方法创新、工作内容拓展、服务产品等角度,对城市地质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03年以来,把对外国际合作作为服务全球地球科学研究、国际产能合作、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重要抓手,利用双边合作项目协议、人员交流与国际培训、矿业合作平台(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和区域/专业业务合作研究平台等,与全球50多个国家广泛开展地球科学和地质勘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促进了国际地学的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地质调查能力的提高,也极大地  相似文献   

10.
提高中国地质调查战略地位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鹏大 《地质通报》2003,22(11):860-862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资源、地质工程、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地质文化丰富多彩。这样一个大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一代代人连续不断地把工作做下去,与时俱进地逐步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陈克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区调处)1前言自邝荣光先生编制并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编辑出版的《地学杂志》1910年第一号上的《直隶地质图》开始,中国的近代区域地质调查(或叫填图,Mapping)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2.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始于19世纪,到今已经历了由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从东部到西部以至全国范围,区调方法不断完善、更新的过程。据各时期区调的特点,可划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资源、地质工程、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地质文化丰富多彩.这样一个大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一代代人连续不断地把工作做下去,与时俱进地逐步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资源、地质工程、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地质文化丰富多彩。这样一个大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一代代人连续不断地把工作做下去,与时俱进地逐步深入和完善。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引人瞩目,板块构造理论、模型概念建立和计算机应用是3个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地球科学的全球化、系统化、整体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是其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地球科学的定量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地球的提出,将成为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新方式,而更明显的是在地球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在…  相似文献   

16.
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施俊法  唐金荣  周平  郑军卫 《地质通报》2014,33(10):1465-1472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矿产资源需求增速放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地质调查工作需求驱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呈现新趋势:1树立"大资源"观,加强关键矿产的调查评价。矿产资源研究呈现从传统到新兴矿产、从浅部到深部、从一般性研究到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研究;基础地质从一般性填图信息到深度信息挖掘转变;2树立"大地质"观,推进地球关键带地质调查;3树立"大数据"观,推进信息技术与地质调查工作深度融合。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必须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工作规律,树立"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大数据"的理念,加强地质调查工作的顶层设计,紧紧抓住关键空间、关键矿种、关键技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结构调整与转型,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以2015年SCI-E和CSCD 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资助发表的论文为统计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项目投入情况、论文被各数据库收录情况、机构分布、作者排名、学科分布、期刊分布和核心期刊论文比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资助论文被各数据库收录数量较2014年度大幅增加,大学院校产出占据优势,学科分布主要集中于基础前沿性研究、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服务等5大领域,“国外期刊论文比”和“核心期刊论文比”均表现出较好的质量水平和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扩大区域地质调查的服务领域是新一论区域地质调查特别强调的内容。本文结合黄土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践,就区调过程中开展灾害地质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中分布式空间数据服务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解决方案,并以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网格应用示范为例,介绍了该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世臻  姜文利  王倩  刘丽君 《地质通报》2013,32(9):1440-1446
美国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发促进了中国页岩气地质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的开展.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认识到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理论和开发技术有待突破.从中国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及分布规律、生气机理与富集规律、页岩气储层物性及微结构、保存条件、资源评价与选区评价等方面对目前中国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讨论了中国在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中国页岩气地质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认为沉积、构造对页岩层段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需加强,页岩气吸附机理的理论认识需深入,微结构定性定量测试分析技术需提高,评价现今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指标体系需建立,选区参数体系和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