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第四纪地质研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因此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建设、矿产资源、海域综合管理、环境和灾害评估等领域,并为沿海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为防治灾害、保护环境提供合理化建议。本文通过作者的工作经历,结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实例,系统地论述了海洋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内容及其应用,概括分析了其研究方法,并概述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即必须建立信息化的海洋数据中心,提高海洋地质的调查研究水平,加强海洋监测和预测研究,促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论文认为,海洋第四纪地质研究是海洋开发建设、海洋综合管理和其他海洋事务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门科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提高海洋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海洋在第四纪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海洋沉积记录了大量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的信息,特别是可提供古球变化中高分辨率的短期气候事件的记录,另一方面,无论是全球性大洋环流,生物和化学的变化,还是区域性西太平洋边缘海浅水陆架的出没,这些海洋事件都可能是许多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现象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从海洋角度研究第四纪古全球变化,已成为当前古全球变化和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深  相似文献   

3.
海洋在第四纪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海洋沉积记录了大量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的信息,特别是可提供古全球变化中高分辨率的短期气候事件的记录;另一方面,无论是全球性大洋环流、生物和化学的变化,还是区域性西太平洋边缘海浅水陆架的出没,这些海洋事件都可能是许多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现象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从海洋角度研究第四纪古全球变化,已成为当前古全球变化和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深海钻探(DSDP)大洋钻探(ODP)以及相关的海洋研究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60年代以前,对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是利用动植物的迁移和植物的孢子花粉、古微体化石以及动植物化石等的分析而知。60年代以来,由于深海钻探的进展,利用氧同位素的分析,对第四纪气候的冷暖旋回及气温升降幅度,取得了很多的数据。在大陆与海洋的第四纪古气候的比较与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我国不少学者根据近海岩心有孔虫种属的变化、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与环境演变中的海陆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2001,21(3):218-222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第四纪地层的特色分析,海陆结合是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优势所在.半世纪以来,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经历了从调查到研究、从海岸到浅海再到深海、从晚第四纪到晚新生代、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的进展过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很大的差距.新世纪初期,应当从国际、国内第四纪研究的关键问题着眼选题,以西太平洋边缘海与暖池作为主战场,和陆地工作、和现代过程相结合展开研究.文章对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方向、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海洋地质学是海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通过海洋沉积物研究第四纪气候与环境问题又是海洋地质学的部分研究内容。现在,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已设立了海岸线分委员会和珊瑚礁分委员会。国内许多单位都做了不少海洋及海岸的工作,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内的海洋所、南海所、地质所、地球化学所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第四纪构造运动及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第四纪构造运动及动力学研究已有长足进展,基础研究得到加强;某些理论概念进行更新,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引用和应用研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近年来,中国赤峰等地相继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重新讨论提供了新的地貌证据。这些证据主要有:冰臼、冰蚀残丘、古冰斗、刃脊和角峰等。冰臼的相继报道曾经引起“冰蚀成因”与“风蚀成因”的大讨论,而恰恰是这些引起争论的冰臼引发了笔者对中国境内第四纪大陆冰川的重新思考。经过近几年的实地考察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境内所报道的绝大部分“冰臼”确实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其中,发现于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冰臼是典型的大陆冰川作用的结果。内蒙古赤峰北部阿斯哈图石林是典型的冰蚀残丘,而花岗岩中与地面平行的“节理”——剥离面理与冰川作用是分不开的,其成因须重新讨论。冰臼与剥离面理的同时存在是冰川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考虑到河北、山东、山西已经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特征,可以推论:华北东部地区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大陆冰川,其范围可能达到山东的泰山以南,而全球更新世大冰盖的范围值得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孢粉学》一书是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王开发教授和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徐馨副教授合作编著的,即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四纪孢粉学》全书共十三章:①绪论;②第四纪孢粉学研究的植物学基础;⒀第四系气候变化与沉积物特点;④孢粉的形态特征;⑤第四纪孢粉学的研究方法;⑥孢粉分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⑦—⑩中国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孢粉组合;⑾中国第四纪植物群的演替与分布;⑿更新世下限与全新世底界的孢粉学研究;⒀国外第四纪孢粉学研究概况。附有现代孢粉形态属种描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兰丁喀里山口和理塘海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近2Ma来,青藏高原经历过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的研究,对于完善大陆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全球变化、认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江河口及其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和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笔者系统地研究了长江河口地区的晚第四纪地层。长江三角洲前缘区晚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上段中部、全新统下部、全新统中部和全新统上部。上更新统顶部地层缺失。前三角洲区晚第四纪地层齐全,无缺失。武木冰期晚期,现今的长江河口和大陆架均出露成陆,古长江在大陆架外缘入海。15000aB.P,海面上升,海水逐渐向大陆架上部侵入;12000—10000aB.P,海水沿谷地侵入;6000aB.P,长江人海口在扬州、镇江附近。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人海河口不断外移,并以南岸边滩推展,北岸沙岛并岸的形式使河口不断束狭,逐渐形成现今长江口三级分汉四口入海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古地理研究蓝先洪(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地理有关珠江三角洲.成因已有人提出多种形成演化模式[1]。本文依据该地区徽作古生物、岩性、孢粉、地球化学及14C年代资料,讨论珠江三角...  相似文献   

13.
书刊评价     
本刊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1986年创刊,季刊。发表的论文涉及到现代海盆地及边缘记录的海洋沉积,以及大陆上古海洋沉积露头所记录的海洋沉积。采用的研究手段颇广泛,包括沉积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地震地层学、物理学、化学、生物海洋地理学、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第四纪地质。杂志范围全球性和区域性,包括各时代岩石资料。另外本刊还报道当今事件、学术会议简报和通常感兴趣的项目,如关于古海洋地理成果现代化、涉及海洋钻孔项目的巡航,或其它国际性、全国性古海洋学的项目。第1卷大约600页。需索取本刊  相似文献   

14.
后记     
王颖 《第四纪研究》2007,27(5):900-900
地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交,海陆交互作用与悠久的人类活动影响,赋予我国在气候、地貌、生物,尤其是陆地延伸到海洋的“海陆过渡带”以独特的环境效应。长江、黄河贯通东西,是联系海陆与传输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动脉,研究河海交互作用及其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非常感谢刘东生院士的关怀指导,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刘嘉麒院士、  相似文献   

15.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2009,29(6):1170-1171
编辑按 杨怀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在地貌与第四纪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前不久,杨先生因病逝世。《第四纪研究》特刊载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杨达源教授等撰写的纪念短文,以表达学界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为了开发和利用海底矿产资源,以及国防上的需要,都曾相继成立若干海洋研究机构,建造或改进海洋调查设备和海底钻探技术,使海徉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迄今,几乎所有的陆架海都程度不同地得到了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地质资料,扩大了研究领域,推动了陆架海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该海域的研究进人到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承办,同济大学海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具体组织,“21世纪中国第四纪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于11月下旬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的50余名第四纪科学家出席了会议,他们当中除了7名成绩卓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有“长江计划”、“百人计划”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优秀青年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马福臣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讲述了当前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地学工作者面临的任务;地球科学部有关学科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宋长青教授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培震 《第四纪研究》1999,19(5):404-413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这些地块从晚第四纪一直持续活动至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119次7级以上地震有104次发生在这些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因而,活动地块的运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大陆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最基本特征,对中国大陆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编辑按杨怀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在地貌与第四纪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前不久,杨先生因病逝世.<第四纪研究>特刊载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杨达源教授等撰写的纪念短文,以表达学界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第四纪研究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种多样的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陆地和海洋,黄土、沙漠、红土、湖泊、岩溶、冰川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气候环境演变信息,全球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各种变化,出现的各种事件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记录。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乃至全球的环境演变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