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尔·苏尔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辉 《地理研究》2003,22(5):625-634
“伯克利学派” ,又称“文化生态学派” ,是一个由卡尔·苏尔创立的、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美国人文地理学派 ,在欧美地理学界和文化人类学界曾产生过巨大影响。本文对伯克利学派创始人卡尔·苏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实践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苏尔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1 )农业起源问题研究 ;2 )文化景观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3)美洲探险史和发现史研究 ;4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5 )文化生态学方法论探索。指导苏尔学术实践活动的核心思想 ,是他在《景观的形态》和《历史地理学序言》中系统阐述和倡导的文化生态学思想 ,这就是强调文化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有机联系的分析 ,重视文化景观的发生学或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知识形态,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转向,地理学向“软”的一面转向并关注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倾向于关注“社会→地理→科学”关系的历史解释,地理学家在科学史的地理解释思想上的贡献等理论基础上,拙文主要阐述科学地理学这一新学科在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体系上的独特性:①建构关注过去的、现在的及未来的“社会→地理→科学”关系;②践行“以任务带动学科”和“任务学科并重”的地理学发展方略,主要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③聚焦于科学活动因素的区域性,注重区域相关性分析方法论。基于这种独特性和地理学方法论精髓,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包括:①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②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与地理环境、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结构要素的时空结构及其相互关系;③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自然景观、社会景观、文化景观等的影响;④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的影响。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的独特性和研究内容决定了科学地理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区域性,这与地理学特征是一致的,促进着现代地理学微观上的“深”化发展和宏观上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说:"一个国家的任何事情都与地理有关."斯坦福大学生态学家哈尔·莫尼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地理学家"的时代.当今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地理学.那么,地理学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地理教育?《地理学为什么重要》一书将回答这些问题.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重要"丛书之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通向地理学的大门.本书作者是美国俄勒冈大学地理学教授、国际著名政治地理学家亚历山大·B.墨菲,墨菲教授曾先后获得考古学、地理学和法学博士,同时对地理教学怀有极大热忱,他的宽阔视野能为地理学习带来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人文地理学中区域分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文地理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综合地理学分化独立以来,在基本理论方面大体经历了:“自然一社会因果关系论”即“地理决定论”阶段,“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论”即“人类改造自然可能性”阶段和“文化景观的形成、形态理论”即区位论研究阶段。近二、三十年来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载体、空间化与时空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地理学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思维体系,难以将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引入研究过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思想,包括艺人、文化团体、作坊、作品、受众、店铺与市场等实载体和互联网等信息空间中的虚拟载体。通过载体空间化,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融入传统文化地理研究框架中。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大、中、小和微观尺度,并对单文化、多文化和全文化载体景观的时间尺度界定进行详细剖析。在载体、空间化和时空尺度等基本问题解析的基础上,吸纳新文化地理学思想,建构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时空思维体系,并使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基于文化载体的时空思维体系是地理信息科学方法用于非物质文化地理研究的基础,对文化地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周尚意 《地理学报》2004,59(Z1):162-166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内地文化地理学是在引进国外文化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审慎地借鉴国外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经验,无疑会促进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英美新文化地理学的两个特点,第一方面涉及景观分析的视角,首先新文化地理学不再侧重景观的形态研究,而是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其次,它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学意义,研究景观是由哪些符号构成了可供阅读的文本;第三,传统文化地理学对景观的研究集中在乡村地区,而新文化地理学则更多地研究城市的文化景观;第四,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具有很强的文化政治倾向.第二方面涉及文化的空间性.新文化地理学还将文化视为空间过程的媒介,强调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过程中,并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空间性实践.所以新文化地理学重视空间,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组成的.作者还介绍了英美文化研究,并将之作为新文化地理学出现的学术背景.最后提出一个观点供读者讨论,即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流派,而非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它以文化理论作为分析所有人文现象空间性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欧美景观地理学的新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文化景观、景观概念、景观解释、景观与文化、景观政治学等方面阐述了欧美景观地理学的新进展。目前,欧美文化地理学正在重新整合,文化景观研究是其核心。针对景观的不同用法(艺术上的,社会科学上的),提出了4种专业化的景观解释模型。景观政治学是新文化地理学的关键建设领域,甚至有人把它当作景观解释的中心。地理学者对文学的兴趣日益增加,并将不同的文学形式看作是研究景观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郭迎霞 《地理教学》2019,(12):3-3,65
地理的世界并非仅是由人和物构成,还蕴含着由意象符号组成的认知体系,探索地理世界的特点与背后的价值,揭示地球的复杂性、景观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表达人-地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地理学的意义所在。本书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地理学科如何“立德树人”和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探索,也是对地理教材图表的补充、深化和拓展,是为中学生学习地理量身打造的“学材”。播撒地理空间思维的种子,是本书独特的视角。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空间,大到宇宙星系,小到街边路角,本质都是尺度不同的空间。学好地理的前提是要掌握整体化、系统化的地理空间思维框架,进而获得地理事象的位置、形态、联系、运动等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吴凤鸣 《地理研究》2011,30(11):2109-2114
白眉初(1876-1940)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家,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从古代地理常识向近代科学地理学发展阶段新地理观的倡导者之一。他最早提出地理学研究要着重于人地关系因素;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宏观性、时效性、社会功能性的学科。白眉初的《地理哲学》一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地理学思想。他主要负责编辑的《地学杂志》,为中国...  相似文献   

10.
“景观”在地理学中,尤其在德国地理学科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景观在美国地理学中也频有影响。最近十多年来,德国的哈德(Hara)在批判景观思想及其方法,然而荷兰的自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区域规划工作者却要求人文地理学家注意研究景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环境的研究再一次使景观成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景观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而作为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景观特性研究无疑将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根据文化景观的定义,探讨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叠加性、区域性、民族性等五大特性,并对这些特性进行科学的界定和详细的阐述,展示出这五大特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统一关系和其内在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说明这些特性的实际意义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选于199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28页,林超教授(1909-1991)是当代国内外著名地理学家。他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60余年,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现选录他20世纪30-90年代的代表性论文27篇,涉及地理学众多分文学科。林超教授的地理学术思想精髓是“地理学的综合性”。这实为宝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13.
随着西方地理学的情感转向,以人为本的“情地关系”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基于文献计量法与可视化对1992—2020年主题为“情感地理”的265篇外文文献与248篇中文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凝练出情感地理的研究热点、内涵和意义。结果发现,国内外情感地理经过近30年的研究,主题与内容不断拓展:国外侧重教育、政治、社会性别、儿童的情感地理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则侧重旅游和居民的地方感研究;研究内涵方面,国外学者不同学术领域专家对情感地理有不同的诠释,教育地理学家侧重教学互动关系,人类地理学家注重情感空间特征,文化地理学者强调情感与文化的联系。国内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情感地理是揭示人、情感与地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着力研究不同地理空间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对情感的影响;情感地理突出情感的时间性、空间性和社会性研究,关注人地关系“情地关系”、人际关系“情感传递”,将有温度的情感融入空间或区域,赋予地方新的使命。情感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在教育、政治、社会性别、儿童、旅游和居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早期的地理研究就是区域地理研究,区域地理学因此被认为是地理学的核心。很多著名地理学家都是区域地理学家,如近代地理学创始人德国的洪堡、李特尔等,法国地理学家白兰氏、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艾萨德等,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大师翁文灏、张其昀、竺可桢、胡焕庸、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任美锷、周廷儒、李春芬、  相似文献   

15.
人文主义地理学以"我向"角度研究人地关系。人类为逃避自然和逃向自然从而迁徙和改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逐渐被人为改造成各类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逃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景观形成演化的过程。地方感同样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地方感是个人情感的依恋,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利用的重要依据。近代建筑文化景观真实记载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以逃避主义与地方感为研究视角,将大连旅顺太阳沟地区建筑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原动力,以及逃避主义和地方感理论在太阳沟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感”在地理研究中的价值凸显,由此产生了以人对地方的经验和情感为研究主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情与景交叠产生“地方”,“地方”的塑造过程也是个体成长以及人类文化演变的过程。探究类似段义孚这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如何书写地方在方法论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段义孚的“自我”视角出发,对其地方经验进行重新发掘和再现,聚焦地方经验与个体思想形成、生活实践及情感变化的关系,重点剖析其书写艺术,以把握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要领。段义孚主要通过“5个结合”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书写艺术:地理学与哲学结合、二元价值辩证结合、经验与实验结合、语言表达与文化比照结合、旁征博引与自我叙事结合。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揭示了“情”与“景”之间关联互动的复杂生动,以及地方与自我处于不断交织且共同生成的过程之中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严崇潮 《地理研究》1982,1(2):87-87
1980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日本地理学家协会向大会提供的《日本地理》(Geography of Japan)是一部最新的日本区域地理著作。全书由日本全国各大学和专业机构的26位地理学家编著,反映了日本地理学家对本国地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该书运用了地理学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体现了当前日本地理学在各研究领域中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化地理学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中地理教师在城乡景观、地域文化等文化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资源开发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解读高中文化地理核心概念“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基于地方文献梳理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发展历史,利用切合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四层一体”方法分析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影响。以贵州省苗族传统村落展留村为开发案例,构建深度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的模式,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小建 《地理科学》2023,(5):816-827
基于理论著作和其他文献,分析经济地理学家提出并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四大学派的特点和交叉,认为:政治经济地理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在制度研究上有交叉;政治经济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学都重视“过程”或“演化”研究;政治经济地理与关系经济地理学在人与组织关系上有共同之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共同注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与经济演化的关系,关系经济地理学关注制度与经济互动的关系,它们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形成交错。各学派的核心特征为:政治经济地理聚焦政治经济(生产关系)的地理过程,制度经济地理学研究特定地域制度塑造或制约经济行为及经济结果,演化经济地理学关注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空间演化,关系经济地理学注重形成经济景观的各相关因素的关联作用。这些学派弥补了经济地理学规范分析的一些不足,同时在普遍规律研究上有明显缺陷。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建设在鼓励学术观点争鸣的同时,应注意兼顾现象的特殊性和理论的一般性。  相似文献   

20.
罗士培与中国地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地理学报》2015,70(10):1686-1693
罗士培作为20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根植英国地理学术脉络,研究宣讲中国地理,并以地理学服务中国,沟通中英理解,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国际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主持的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成为民国地理学的中心之一,为中国培养了以林超为代表的一批地理学家。罗士培在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国际化以及中国地理学人才培养方面都甚有成就,是民国地理学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