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志愿船观测是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获取的近海、中远海和远洋航线上的观测资料是对固定观测站点空白海域观测数据资料的重要补充。为提高海洋预警报能力水平,海南省于2016年建设了志愿船综合观测系统。文章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架构设计、主要观测设备及系统功能,同时总结系统优势,并对如何保障志愿船观测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提出了争取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增加志愿船数量和观测要素,建立完善志愿船管理条例和标准体系及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志愿船管理现状及发展战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志愿船观测是我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目前,我国海洋志愿观测船只呈逐年减少趋势,从过去的百余艘船只降至三、四十艘,并且从观测能力上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观测手段比较落后、观测要素单一、观测资料缺乏.从根本上讲,志愿船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化保障,因此难以形成业务化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加强我国海洋志愿船观测事业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表层海洋动力学及其调控机制的认识对准确认识海洋自然变化过程及其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志愿观测船作为自动观测系统的载体和样品采集平台的优势使其在提升人类对于表层海洋的观测能力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志愿观测船的概念、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志愿观测船的诸多海洋观测项目的成功显示了,随着快速发展的传感器技术,志愿观测船能够以经济有效的方式显著地提升表层海洋现场观测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未来的海洋观测系统应该综合利用包括志愿观测船在内的多种海洋观测平台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发展志愿船观测获取的宝贵资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上交通运输安全、国防军事建设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志愿观测船观测要素、观测数据传输、信息管理、观测技术发展、卫星通信费用等问题一直是志愿船观测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文章就国际志愿船观测(VOS)计划中涉及到的这几个问题的作了论述,以供我国志愿观测船能力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海洋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监测是国家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工作,其基本任务是对海洋要素不同时空尺度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自动的立体监测。海洋监测的基本手段包括:卫星、航空、调查船、志愿观测船、浮标、海洋站、海洋观测平台和岸基遥测等。海洋监测资料是为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开展海洋预报、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工程建设等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海洋监测在各项海洋工作中处于先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6.
志愿观测船作为船舶监测的组成部分.对建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志愿船观测不仅是为了获取本国海上重要天气因素用于气候服务,也是作为WMO和IOC成员国履行国际船舶航行气候服务的成员义务。文章对国际组织的志愿船管理运行和志愿船观测(VOS)计划进行了相关介绍,以利于了解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7.
2002年5月15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HY-1卫星。该卫星有效载荷中的CCD相机可以获得海陆相互作用区域的高分辨率图像,是我国海岸带地区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手段。针对该遥感器建设的海岸带动态监测应用示范系统是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HY-1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的一部分,现已初步投入业务运行。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通过个例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探索了HY-1卫星CCD遥感信息在海岸带监测中的应用潜力,也为类似系统开发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志愿观测船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志愿观测船作为船舶监测的组成部分,对建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志愿船观测不仅是为了获取本国海上重要天气因素用于气候服务,也是作为WHO和IOC成员国履行国际船舶航行气候服务的成员义务.文章对国际组织的志愿船管理运行和志愿船观测(VOS)计划进行了相关介绍,以利于了解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9.
无人船是一种新型的无人多功能海洋监测平台,能够以遥控或自动方式完成连续性海洋参数测量。针对湖泊和近海的海洋环境监测,自主研发了一种双体双推进式无人船系统"USBV"。利用该无人船系统,搭载信标差分GPS、单波束测深仪和CTD(温盐深仪),于2014-10-11在连云港当路水库和连岛海域,开展了水深、温度和盐度的自动航行监测。通过分析无人船的自动航行性能和深度、温度与盐度的测量结果,验证了无人船"USBV"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自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业务化的海洋观测系统可满足国家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是我国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业务化运行的海洋观测仍是以近岸观测为主,近海及中远海的海洋观测结果远不能达到国家的业务需求目标。学习借鉴海洋发达国家业务化观测的经验,对发展我国业务化的海洋观测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目前美国业务化海洋观测的布局、数据管理与通讯、教育与知识传播的状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从中得到我国业务化海洋观测系统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及我们的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 O O S- the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 是一个新型的、根据用户需要对海洋资料进行获取、收集、质量控制和分发的全球性业务化系统。它由气候、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健康、海岸带环境和海洋服务等五个模块组成。 G O O S 计划目前已由概念设计阶段进入到地区性示范阶段,东北亚 G O O S 计划和欧洲 G O O S 计划已取得一些进展。 G O O S 计划已受到世界各海洋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 G O O S 计划的背景、目标、任务和 G O O S系统的构成,简述了迄今取得的进展,讨论了我们从参与 G O O S 计划可获得的效益,并对我国实施 G O O S 计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是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其目的在于集成整合由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获取的海洋环境信息以及各种海洋专题应用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信息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设计,然后讨论了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接着介绍了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与功能,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认为系统的建设为决策者整体把握福建海洋环境监测信息提供了一体化、便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洋环境观测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海洋减灾防灾工作的需要,建设与发展中国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已成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就建立一个完整的海洋环境体观测框架的结构,加速开发与研究观测技术所需的仪器装备和建产一个现代化的观测资料通讯网络提出概要介绍,供有关部门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3,46(3-4):313-321
The three global observing systems (the 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 (GCOS); the Global Oceanographic Observing System (GOOS); and the Global Terrestrial Observing System (GTOS)) are designed to detect and assess global change. A land-based coastal observing system initiative under GTOS is at the beginnings and will lead toward the integration of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observations with marine observations under the auspices of coastal GOOS. The GTOS infrastructure already builds on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programs for terrestrial observations, but more emphasis is needed on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of coastal ecosystems. Coastal GTOS will use the observing system philosophy and infrastructure to identify and improve access to data and information about coastal change; assist users to make that access systematically; ensure that appropriate measures are being or can be made; and integrate terrestrial observations with marine observations. Key variables have been defined for GTOS. But major challenges include evaluating these and others for coastal ecosystems and identifying the indicators of coastal condition that operate at appropriate scales.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海域无人机监视监测业务流程形式化模型,为海域无人机监控与管理系统能够自适应可变的业务流程奠定基础。首先对比了各种业务流程建模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场景,然后对海域无人机监视监测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UML活动图转化为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逻辑偶的方法,最后基于此方法对海域无人机监视监测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建模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将海域无人机监视监测业务流程的分支、分叉以及汇合等流程逻辑转化为工作流逻辑偶,并且转化的结果满足良序性、良构性以及畅通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我国海洋遥感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覆盖海洋水色、海洋动力和海洋监视监测的三大系列海洋卫星,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优势互补的卫星海洋遥感业务化应用体系。本文回顾了我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卫星遥感在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海洋灾害监测、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预报与安全保障等方面所构建的典型应用示范系统,以及开展的典型业务化监测应用。最后,文章对我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  相似文献   

17.
The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 (GOOS) is a system of organization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the ocean observing activities of the world and the organizations, programmes and projects that support them. GOOS is a tool design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wide user community. It may be used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gional seas programme in meeting its targets, and to help regional fisheries bodies to implement an ecosystem-based approach to fisheries management. GOOS will be implemented by national agencies operating individually or with others through regional agreements of various kinds. Several nations with common interests in particular seas have already combined their efforts into regional GOOS bodies. To a large extent these map onto the UNEP regional sea areas, to which they are complementary. GOOS implementation began in 1998, and efforts are underway to make it useful to UNEP's regional seas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集成技术在海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集成技术是一项新的面向服务的应用集成技术,文章在介绍、分析其特点与优势的同时,提出了在海洋监测系统中应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卜照蓬  刘岩 《海洋技术学报》2003,22(2):59-61,65
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最新一代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大型FZF3—1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论述了该系统的总体技术结构、原理和性能,以及应用PC—104微机作为浮标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