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秦岭地质构造的初步分析及构造带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秦岭地处我国中心,在地质构造位置上为我国南北地台(华北准地台与扬子准地台)分野——秦岭褶皱系的西端;同时,又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经过处。在构造上颇受国内各地质学者的注意。历来各地质学者对西秦岭的地质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与解释。无疑,对探讨西秦岭地质真实面貌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地质历史是复杂的,要使认识符合于客观的真实,必须反复地去认识,用多种方法去探讨。本文在学习板块学说中,试对西秦岭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分析并对其构造带划分进行尝试性探讨。但由于笔者学识肤浅,囿于管见,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2.
秦岭地区(北纬32℃—35℃)横亘我国中部,地处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两个相对稳定的地质单元之间,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形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然分界。这里所谓扬子准地台应包括摩天岭台隆、若尔盖中间地块,后两者是从前者边缘分离出来的。秦岭地区古褶皱形态即是其本身构造运动的产物,又反映了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两者的相对运动。因此对南秦岭冒地槽褶皱带(以下简称秦岭南带)晚加里东构造运动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其运动性质、波及范围、形态特征及对其褶皱后古地形地貌的  相似文献   

3.
秦岭的志留系可大致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又可分南、中、北三带,南带以瓦房店—岚皋大断层与中带分界,称高滩—兵房街小区,其沉积性质属秦岭地槽与扬子地台之间的过度型沉积.原地质部秦岭大队最早(1956)在安康、紫阳一带划分了志留系三统,以后地质科学院(1960)、林宝玉曾建立如下地层系统: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1960年作者~([25])曾簡要地叙述了中国东部前寒武紀的大地构造輪廓,現試图进一步闡明本区的前寒武紀大地构造发展的样式。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华北地台、西南地台、东南地槽系、东北地槽系、秦岭地槽东段及烏苏里地槽。因資料关系,台湾及南海諸島未能考虑。  相似文献   

5.
豫西太华群混合岩特征及其与金钼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太华群(变质年龄20—26亿年)出露于华北地台南缘的老牛山、小秦岭、崤山等地,它自吕梁运动成为地台的结晶基底以后,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产生了相应的变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混合岩。在豫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金矿床(点)直接产于太华群中,与混合岩在空间上密切相关。在东秦岭,全部大、中型钼矿床和大部分小型铝矿皆产于栾川—固始断裂以北的地台边缘,矿床可直接产于太华群(雷门沟)中,也可产于其上的地台盖层(金堆城、南泥湖、黄龙铺)。而断裂以南的秦岭褶皱带钼矿则极少,地层含钼背景也较低。这两个构造单元的最重要差异就是后者没有太华群基底。这就表明该区金、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区域控制论”和“成矿作用不可逆论”理论,首次从6个方面论证了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是同一个岩石圈板块。并根据板块“基底”深度和板块边界切割深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地壳(小)板块,莫霍面亚板块和岩石圈板块,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在各地质发展阶段中多数属于莫霍面亚板块,少数阶段为地壳小板块。文中详细论述了秦岭构造带是一个复杂的多旋回裂开—碰撞的重叠造山带,它经历过5个演化阶段和9个演化期,其中包括6次裂开(裂解)和6次挤压、碰撞,以及陆壳塑性推覆和刚性块断作用的复杂演化过程。研究证明,秦岭构造带虽然张裂次数多,但是历次张裂深度都不大,一般多为几十公里;虽然岩浆活动很频繁,但是超镁铁岩不发育,尤其纯橄岩类较少见,因此本区蛇绿岩套都不标准、不典型,作者称为”类蛇绿岩套”,代表了过渡型洋壳的地质环境,说明秦岭构造带多旋回的裂开—碰撞演化过程都是在同一个岩石圈板块内进行的。确定秦岭构造带地壳类型以过渡壳为主,因此其金属成矿作用以贵金属Au、Ag和有色金属Pb、Zn、Mo、Cu等为主,尤其是Au为整个演化过程中的贯通元素,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本文提出,晚古生代时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是整体从赤道附近向北漂移的,整体漂移过程就是扬子地台最后一次向华北地台挤压、并使南秦岭过渡壳海槽逐渐收缩、直至中三叠世碰撞和完全封闭的过程。由于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始终属于同一个岩石圈板块,因此它们既不属于世界南方的冈瓦那古陆,也不属于世界北方的劳亚古陆,而是属于可能在世界南,北方之间的第三个古大陆(可能是“古太平洋古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朝鲜地处东亚几个大型构造单元之间,大部分地区属晚元古(早元古的后期)中国地台的东缘,东北部系锡霍特—阿林地向斜的晚古生代褶皱带,东南部为环太平洋褶皱带中生代褶皱带的组成部分。黄汲清(1952,1956)曾将朝鲜视为中朝地块的一部分,1960年他又将中国地台分为四个准地台,其中将中朝地块单元划归中朝准地台。我国1/400万(1959)地质图将朝鲜划为遭受中生代强烈活化作用的前震旦纪褶皱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构造单元划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上,中国东部划分的主要构造单元有: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吉黑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南华准地台),东南沿海褶皱系和南海地台等。近年来,从野外调查入手,结合最新资料分析,我们对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对上述划分方案有一些新的考虑,现摘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板块之间的拼合带(造山带)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也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经前人研究表明,全球有许多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都产生于造山带中或者板块汇聚边缘。我国的秦岭造山带是一条重要的板块构造结合带,其位于杨子地台北缘与华北地台南缘交界处,长期作为杨子地台和华北地台的分界线。秦岭造山带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并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秦岭造山带从南到北可划分为南秦岭、中秦岭和北秦岭。前人将秦岭  相似文献   

10.
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金属矿化特征及其成矿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是华北地台和扬子准地台的过渡带,在靠近扬子准地台一侧的南秦岭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期次多,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开展综合找矿具有广阔的前景。作者根据南秦岭地区多年取得的成果和大量资料的整理研究,对本区矿化特征与成矿模式有一些粗浅认识,现整理成文,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西秦岭北带主要指甘肃省西和一成县及其邻区。先后有葛利普(1931)、赵亚曾等(1931)、叶连俊等(1944)、黄振辉(1959)、王钰、俞昌民(1962)、兰州大学(1962)、李星学(1963)及西秦岭地质队(1964)均在该区进行过地层工作。1967—1970年陕西地质局区测队正式肯定“西汉水群”为西秦岭北带中泥盆世的代表沉积地层,并划分为雷家坝组与榆树坪组两个沉积旋迴及七个岩性段。1970年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甘肃地质勘查局研究所及有关单位在该区首次发现了上泥盆统地层的存在,并划分出了部份下泥盆统地层,推动了西秦岭北带泥盆纪地层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南地区跨越华北地台,秦岭活动带,扬子地台、南华活动带及南海一华厦地台等五个大地构造单元。经历了嵩阳、中条(大别)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旋回,伴随各构造运动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各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岩浆活动。其分布及岩类演化与大地构造运动的发生及演化密切相关(表-1、2)。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台是我国最大的早前寒武纪克拉通,一般认为其演化史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早奥陶世末到中石炭世初存在着巨大的沉积间断,但是近来的研究表明,地台外缘仍发育着上述间断期间的地层,从而可据此揭示出该时期地台的地史经历、大陆边缘的位置和性质,早古生代期间地台内部主要受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影响,海水源自古秦岭洋,朝鲜半岛上的所谓“临津江带”不宜与秦岭造山带对比,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大陆边缘的确定,提示早古生代时阿拉善地块可能不属于中朝地台,周边大陆边缘的存在表明中朝地台是一个完整的陆块,不象是与杨子陆块来自统一的“中国地台”。  相似文献   

14.
秦岭群作为北秦岭构造带核部的最老地质体,近年对其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历史已作深入研究,其时代被确认为早元古宙。秦岭群与华北、扬子两地台的关系,大致有5种认识,多数认为它是华北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人认为它是独立发展的古微陆块;第三种看法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台属同一岩石圈板块,秦岭群由板内裂陷形成;第四种认为秦岭群由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独立古微陆块拼合而成;第五种观点是秦岭群属扬子地台北缘裂解形成的古微陆块。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证据,进一步证明秦岭群由扬子地台分裂而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流体包襄体资料探讨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构造关系,取得了一些新的微观信息。1.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之间不同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各有特色;2.不同构造带以断裂为界,不仅断裂两侧流体包裹体不同,而且断裂带本身的流体包裹体也有其特殊性;3.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以黑沟—铁炉子断裂作为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最为恰当;4.运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资料可从一个侧面论证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间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贺水清 《地质论评》1965,23(2):79-87
秦岭北坡“中元古代地层(Pt_2)”的分布范围,西起陕西蓝田蓝桥镇,东至河南方城拐河镇。本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秦岭地轴北侧坳陷带中。区内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是:地层常呈向南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东部上地壳区域元素丰度研究和新疆北部地区1∶20万化探成果,总结了23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出露地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全球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值的对比显示,中国大陆出露地壳成分演化程度介于岛弧与成熟的加拿大地盾之间。华北、扬子地台由于含大量碳酸盐岩地层,其出露地壳SiO2含量偏低,明显富集CaO和MgO,可见在出露地壳和上地壳元素丰度值研究中不应忽视碳酸盐岩的贡献。相对于最新发表的2种全球大陆上地壳平均成分模型,中国大陆出露地壳系统亏损Au、Hg、Mo、Sn和W,表明现有上地壳模型过高地估计了Au、Hg、Mo、Sn、W等元素丰度值。华北地台及其南缘的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出露地壳具低μ(238U/204Pb)值(<8)特征,但其他地区μ值较高,暗示华北地台及其周边地区出露地壳的低μ值特点不具备全球意义。鉴于中国大陆内部各构造单元之间出露地壳成分的显著横向差异,以华北地台为主体的上地壳成分模型目前尚无充分理由作为中国和全球大陆上地壳平均值的可靠代表。  相似文献   

18.
地台区的海进、海退 ,分别与相邻地槽区的造盆和造山运动伴生这一普遍现象 ,主要是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上地幔流变层 (软流层 ,异常地幔 )物质侧向迁移所致。地槽区造盆运动 ,造成该区地壳减薄 ,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相邻地台区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便向该区顺层流入 ,促使其上地幔隆起。地台区上地幔流变层物质大量他流 ,势必引起地壳沉降 ,产生海进。华北地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整体沉降 ,形成了中国重要的石炭二叠纪聚煤区 ,便与其南北两侧秦岭和中亚蒙古地槽区在该时期的造盆运动有关。地槽区的造山运动 ,造成该区地壳加厚 ,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该区隆起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 ,又流回相邻地台区 ,促使地台区地壳抬升 ,产生海退。华北地台区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抬升剥蚀和从早二叠世晚期起转入陆相沉积发展阶段 ,便分别与南北两侧的秦岭和中亚蒙古地槽区于加里东早期和华力西晚期的造山运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北地台,北至阴山以北,西至贺兰山以西,南至祁连山、秦岭、伏牛山和大别山,东至海,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地台。自1975年开始,笔者等开始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研究,至今已14年矣!在此14年中,与校内广大师生、校外各工业部门、科研部门以及有关院校等26个单位60多位志同道合者合作,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石油工业部以及我校的支持和资助下,实测了基干剖面32条,取得了齐全可信的第一手的定量及定性资料。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东部上地壳区域元素丰度研究和新疆北部地区1:20万化探成果,总结了23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出露地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全球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值的对比显示,中国大陆出露地壳成分演化程度介于岛弧与成熟的加拿大地盾之间.华北、扬子地台由于含大量碳酸盐岩地层,其出露地壳SiO2含量偏低,明显富集CaO和MgO,可见在出露地壳和上地壳元素丰度值研究中不应忽视碳酸盐岩的贡献.相对于最新发表的2种全球大陆上地壳平均成分模型,中国大陆出露地壳系统亏损Au、Hg、Mo、Sn和W,表明现有上地壳模型过高地估计了Au、Hg、Mo、Sn、W等元素丰度值.华北地台及其南缘的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出露地壳具低μ(238U/204Pb)值(<8)特征,但其他地区μ值较高,暗示华北地台及其周边地区出露地壳的低μ值特点不具备全球意义.鉴于中国大陆内部各构造单元之间出露地壳成分的显著横向差异,以华北地台为主体的上地壳成分模型目前尚无充分理由作为中国和全球大陆上地壳平均值的可靠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