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1992年6月28日7.3级兰德斯地震在美国西部大部分地区触发了地震活动的异常迅速而广泛的增强。所触发的地震发生在距兰德斯主震1250km(震源尺度的17倍)处,范围局限于具有持久地震活动性的地区,并呈走滑到正断层机制。其中许多还是地热和近代火山活动场所。根据计算的地震弹性模型的静应力变化似乎很小,并不足以导致触发。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伴随主震地震波的大的动应变和地壳流体(或许还包括地壳岩浆)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位于大地震破裂远场范围的断层上发生的余震通常可用破裂在这些断层上造成了静态应力变化来解释(Stein and Lisowski,1983;Reasenberg and Simpson,1992)。这表明断层相互作用以及地震发生的时间可受附近前面破裂的影响(Hudnut,etal,1989;Jaume and Sykes,1992;Harris and Simpson,1992;Stein,1999)。本文我们揭示小地震作为地壳力学状态“标志”的潜在能力。我们研究南加利福尼亚1992年兰德斯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此地震发生在由许多断层引起的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地区。我们首先用一种新的技术估计区域地震活动性对兰德斯地震的响应,然后将相同的方法用于根据地震活动性确定主破裂上滑动分布的反问题。假定合理的参数,我们得出与直接由兰德斯主震得到的滑动剖面(Ward and Heaton,1994;Hudnut,et al,1994)相一致的可信结果。我们的结果提供了监测上地壳的力学状态、研究导致断层破裂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粤闽赣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若干特征及其地震大形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是过分分布、地震能量及其量值空间扫描、地震条带、小震频闪数理统计、地震迁移等方法,研究了粤闽赣交界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并作了地震趋势分析,认为研究区第四活动幕已临结束,近十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很小,发生5级以上地震概率也不大。  相似文献   

4.
1999年MW7.1级赫克托矿地震发生在离1992年MW7.3兰德期地震断层仅20km的地方。两个地震相距较近表明,兰德斯地震触发了赫克托矿地震。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USGS、SCEC和CDMG(2000)的科学家发现兰德斯地震引起赫托矿地震震源处产生了负的库仑应力变化。这一负的应力变化与静态应力触发假说不一致。本文中,我们给出由下地壳的粘弹性流动控制的过程兰德斯地震对赫克托矿地震应力触发的证据。这种粘弹性流动产生了已为GPS和InSAR测量技术观测到的大尺度震后回跳。本项研究的结果是,粘弹性流动明显改变了兰德斯地震后莫哈韦沙漠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包括粘弹性流动的演化应力场逐渐使赫克托矿震源处的库仑应力演化到正应力的水平。就在赫克托矿地震前,库仑应力增长超过1bar,使赫克托矿破裂趋近灾难性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就在去年6月28日破晓以前,位于洛杉矶以东200km的莫哈维沙漠发生了7.3级地震。这次地震以距震中最近的小城的名字命名为兰德斯地震。该地震虽然比三年前旧金山发生的地震强烈,但由于这一地区人口稀少,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但是,这次地震却对地震学史有贡献。80年代期间,在美国极西部地区建立的高密度、分布广的地震台网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兰德斯地震引发了一系列的继发性地震。最远的在其东北1250km处的黄石国家公园。  相似文献   

6.
加州1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和1999年赫克托矿7.1级地震的接近和相似允许人们对触发地震的假设进行检验,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赫克托矿地震证实了对兰德斯地震所提出的推断:瞬时、振荡的“动态”形变以地震波的形式辐射,能触发地震活动速率的增加(Hill,et al,1993;Anderson,et al,1994;Gomberg and Bodin,1994;Spudich,et al,1995;Gomberg,1996;Gomberg and Davis,1996)。在本文中,我们对地震活动速率的空间和时间变化(Matthews and Reasenberg,1988)进行了量化。在兰德斯地震的北部地震活动速率增加,而对赫克托矿地震这种增加主要发生在震中以南。我们认为破裂方向性分别使兰德斯和赫克托矿断层的北方和南方动态形变提高,这可以由地震波速度场的不对称性得到证明。对于触发作用,动态和静态应力变化都很重要,距离较远处动态应力变化起主要作用。峰值波速证明了动态触发闽值的存在,并约束了动态触发闽值的范围。在大多数地区,这个阈值依赖当地的条件,从零点几到几MPa变化,超过静态闽值一个量级以上。在某些地点触发过程直到动态形变平息了之后才开始。这些观测现象的物理机制可能与导致液化和循环疲劳的机理相似。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Lomnitz提出的MRI理论,用"累积地震矩(CSM)"算法对全球1900—1999年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了处理,试图通过分析大震前CSM图像的变化,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对不同地区的6个地震震前CSM图像的分析表明:7级以上地震的CSM图像在震前5到10年内会改变,大部分地震发生在CSM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通过实际运算发现:在不同的地区应使用不同的值可获得较好的结果,用于计算的地震数越多,获得的结果越好。有些大地震前CSM异常区域不是唯一的,往往会出现几个,这可能与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有关。因此,笔者认为:若要获得可靠的CSM图像,除应当考虑不同地区的小震活动水平外,还应考虑地震断层对震后能量分布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在目标地震发生后,下一次地震在空间上发生在原地及2度距离范围内的概率较大,在3度以外区域发生的概率相差不大;在时间上,发生在原地区震后1年内的概率最高,这可能与余震活动有关;在5年的时间里,下一次地震发生的次数占到全部地震的70%以上。因此,要注意大地震后,目标地震附近有地震能量进一步释放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正强震发生后,在相距较远(远大于强震破裂尺度)的地区出现小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明显高于区域背景地震活动水平,称为动态地震触发现象。此现象于1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后首次发现,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验证。选取2000年以来龙门山断裂及邻区发生的小地震,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为参考,对震前小震活动展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震断层并非孤岛 ,地震学家们正在学习。上周末发生的、冲击了洛杉矶东北 1 60 km处沙漠地区的 Hector Mine地震似乎支持这样一种观点 ,即 :断层能感觉其邻居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次震级为 7.1的地震 (由于其位置偏远 ,造成的破坏极小 )似乎是由 1 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触发的 ,后者使洛杉矶以东 1 60 km的地方受到冲击。加利福尼亚帕萨迪纳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琼斯 (L ucile Jones)说 ,在兰德斯和 Hector Mine这两次地震之间“显然存在某种关系”,“但我们并不清楚那种关系 ,肯定会对之有多种假设。”地质学家们推测 ,断层可以延…  相似文献   

10.
刘杰  陈Yong 《地震》1996,16(4):321-328
利用1970~1994年华北地区仪器记录到的地震目录,通过层次模型,将该地区分为不同大小的单元,在每个单元中,由小震活动情况,通过G-R关系是到较大地震的活动情况;并根据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得到未来50a不同地震烈度的发生概率,文中还将所得结果与历史地震活动情况以及第三代区划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近代小震活动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加州的兰德斯7.5级地震发生6年之后,最近,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对大震后兰德斯断层重新愈合问题的研究及下次地震的准备过程进行了总结。南加州大学研究员李永刚、教授安艺敬—(KeitiAki)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维达勒(JohnVidale)领导了一个他们称之为断层恢复速度的初步研究计划,所利用的资料为野外收集到的实际数据。他们推断,1992年地震时形成的裂缝目前已在愈合。这些研究人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对地震裂缝的愈合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兰德斯断层及…  相似文献   

12.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9,13(4):299-305
结合吐鲁番地区的历史中强地震、古地震及其地震构造,分析了吐鲁番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形势,尤其针对1970年以来发生的11次Ms≥4.7地震,总结了震前5年的小震活动空间图像前兆特征,对吐鲁番地区未来的地震趋势和地震危险区提出了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土耳其尹兹米特地震(Mw=7.4)在希腊触发了距震中400-1000KM范围内的区域地震活动,主要面波通过这宾,立即发生许多小震,这表地震波的瞬时应力是触发器,通常大陆壳中记录地震的增加理一项新的观测结果,其具有95%的统计意义。与兰德斯地震期间远距离触发的例了有所不同,尹兹米特地震所触发的地震完全发生在非火山地区,触动希腊测点的波、其振幅至少3倍小于因皮里尔平原观测到的触发临界值,我们推测在希望这样低于触发临界值的区域内,是区域范围内的动力触动导致了全国的范围内地震活动性提高的偶在事件,或称“高发群。  相似文献   

14.
宜宾,沐川4次5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至1996年四川宜宾、沐川地区发生了4次5级地震。给出了这4次5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4次5级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表现为成团成丛,震群活动,频度变化和低b值异常等,但异常出现情况在4次5级地震前有明显差异。4次5级地震的余震分布区较窄。计算了4次5级地震的10种序列参数.并与1970年至1973年马边、雷波地震序列参数类比,出现明显异常的均在震群序列的首进序列中表现显著.有一定的震兆意义。最后对四川盆地南缘附近地区未来地震势态进行了初步推论。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及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曹建玲  申旭辉 《地震》2011,31(2):11-23
华北地区的历史强震活动非常频繁。 然而, 自1998年张北MS6.2地震以来, 该地区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地震平静期, 中强震平静现象比较突出。 本文利用1970年至2009年的小震资料, 对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进行分析, 给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 最大震级以及强震复发间隔和强震年平均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 b值空间分布表明, 山西构造带的运城地区, 郯庐断裂带的宿迁地区以及太行山块体内部的石家庄地区的b值较低。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综合空间图像表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区域深部动力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永登5.8级地震序列及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芳  陈玉华 《内陆地震》1998,12(4):327-336
对永登5.8 级地震序列及近10 年来永登—兰州地区的小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永登5.8 级地震为孤立型,震前近10 年震区一直有小震活动,主震是在小震活动经历了一个增多—加剧—平静的过程后才发生的。历史地震活动资料及地质构造表明,永登地区存在中强地震孕育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推断导致地震触发的永久和动态(瞬时)应力变化常比地震本身释放的应力数量级小,这意味着触发发生在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断层上(Hill et al,1993;Gomberg et al,2000;Huc and Main,2003;Belardinelli et al,2003)。所以,触发的地震活动速率增加可能出现在加载速率最高以及可能由高温流体引起孔隙压力升高,使孽擦力减小促使断层破裂的区域(Coccoand Rice,2002;Streitand Cox,2001;Sturtevant et,al,1996)。本文说明2002年阿拉斯加州迪纳利M=7.9级地震在整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美国西部触发了广泛的地震活动速率增加。地震波引起的动态触发应该沿着辐射能集中的破裂方向增加,我们利用迪纳利主震的地震波和新的高精度GPS记录证实了这个结论。这些观测结果和1992年加利福尼亚州兰德斯M=7.4级地震(Hill et al,1993)引起的触发仅在震级上具有可比性,并说明兰德斯地震的触发没有反映该地区的特性和地震活动性。可是,由迪纳利地震触发的地震活动速率增加的地区构造活动并不明显,意味着即使在周围应力加载速率低的地区,断层可能仍然处于应力临界状态,动态的触发很可能是普遍存在和无法预测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的丛集地震识别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Zaliapin等发展的基于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的丛集地震识别方法,首先使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对方法进行检验,然后对胶东半岛和沂沭带的区域小震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沂沭带的小震活动近似满足泊松随机过程,主要是背景地震活动;而胶东半岛地区小震则存在明显的成丛活动。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1976年唐山MS7.8地震序列,通过序列发展不同时段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山地震序列中受此前发生的主震和较大余震影响作用的事件越来越少,序列的丛集性明显减弱,更多的小震或许可视为反映区域应力状态的背景地震。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和地震形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吐鲁番地区的历史中强地震、古地震及其地震构造,分析了吐鲁番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形势,尤其针对1970 年以来发生的11 次MS≥4.7 地震,总结了震前5 年的小震活动空间图像前兆特征,对吐鲁番地区未来的地震趋势和地震危险区提出了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的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99年到2003年间频度异常与首都圈地区Ms4.0以上地震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频度异常对未来地震地点判定的意义不大,需要将北京地区小震频度异常和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有序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中等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指出,频度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