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核电站冷却过程中,热,化学和机械作用均会对周围水体环境中水生生物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在整理国内外有关机械损伤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冷却水系统中机械损伤的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及其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影响情况,并且阐述了机械损伤程度与部分生物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海永乐龙洞发育于永乐珊瑚礁台地,龙洞深度达300m,为世界之最。沉积物堆积在龙洞的洞壁斜坡、龙洞中部的转折平台以及洞底等部位。使用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沉积物进行了粒级、矿物物相、元素含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洞沉积物绝大部分为钙质生物碎屑,以砂粒级碎屑为主,含砾石碎屑、粉砂碎屑,分选和磨圆差;沉积物矿物组成以文石、高镁方解石为主,含少量低镁方解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9%、28%、3%;化学组成以Ca、Mg、Sr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35.5%、0.9%、0.5%,含少量Si、Al、Ti、P、S等元素。该区沉积物来源包括礁坪生物碎屑和东亚季风风尘陆源物质两个方面,以礁坪来源的生物碎屑为主;龙洞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捕获作用和垂直沉降作用两种方式,而以机械捕获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肠道不仅是吸收、消化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生物机体与外界环境联系最紧密的部位之一。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免疫在生物机体上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有第二免疫器官之称。近年来,水产病害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冲击,尤其是虾蟹等甲壳动物的养殖屡遭病害侵扰,损失较大。本文综述了甲壳动物肠道免疫系统三大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构成,介绍了该系统的作用机理,为深入研究肠道免疫系统防御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述目前赤潮治理的主要方法,其中物理法重点介绍机械搅动法、超声波法、吸附法和气浮法,化学法重点介绍无机药剂法、有机药剂法和胶体絮凝沉淀法,生物法主要介绍引入赤潮藻类生物天敌、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分析各自优势和不足,采用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生物地貌学研究生物过程和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早期的生物地貌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近期海岸带成为生物地貌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尤其是滨海湿地(如盐沼、红树林)成为研究生物地貌学过程和机理的重要区域。本文回顾了生物地貌学研究的概念、历史发展和方法,选取滨海湿地作为生物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就其研究方向、重要因素以及核心机制展开综述。最后对生物地貌学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了生物地貌学在红树林修复、滨海盐沼湿地修复和互花米草入侵防控上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6.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大部分仪器设备放置海水里,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海洋生物附着的影响。生物附着物的生长速度有时非常快,覆盖海底观测设备及传感器的测量单元,对测量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使得观测数据持续漂移、降低数据质量、导致传感器逐渐失效。生物附着还会影响海洋设备的散热、水动力流场,并对机械结构产生腐蚀等。目前诸多防生物附着技术各有弊端,甚至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为此设计并组装基于紫外线杀菌原理的CTD防生物附着装置,明确各主要技术参数,应用在渤海夏季近岸海上比测试验,验证其对于大部分的海洋附着物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有效缓解生物附着对电导率传感器的影响,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有陆架、陆坡、岛礁、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近10年来南海逐渐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的热点。南海是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与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印太珊瑚大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环境与生物连通性,对南海的深海生物探测研究可丰富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的认知。目前有关南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陆架浅海及岛礁,对于深海生物多样性认知明显不足。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国际战略布局,并对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SCIE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态势,对未来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海洋污损生物对国防、航运、沿海工厂冷却系统及水产业的危害性,并介绍了国内、外已经应用和正在探讨的防除方法。化学的防除方法有防污涂料、电解海水、注氯、无水硫酸钠海水去氧、防污橡胶及其它物理的有砂滤、机械刮除、超声波、热处理;生物的有藤壶胶、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细菌粘膜、利用天敌和利用淡水港等方法。表1,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9.
溢油分散剂作为处理溢油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溢油分散于水体,而被广泛使用。文章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分散剂与其他溢油处理技术(包括机械处理法与矿物粉末聚合和生物修复法)协同作用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主要从作用机理、实验室模拟研究和溢油现场采集数据等方面阐述以分散剂为主要处理措施,并辅以其他技术手段的溢油处理成果。旨在为溢油处理人员全面构建分散剂与其他溢油处理技术准确、有效的协同作用体系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碳的动态循环是海岸盐沼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是推动碳循环的主要动力.海岸盐沼湿地土壤中碳的循环形式主要分为外部循环和内部循环两种:外部循环主要是有机碳、无机碳的输入输出,是由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和机械搬运作用主导的;内部循环主要是有氧矿化作用、无氧矿化作用和碳酸盐的形成和储存.另外,碳的埋藏作用与湿地和海平面...  相似文献   

11.
有益菌与大型藻类净化集约化养殖废水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其废水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国外大多采用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池,生物滤池,机械过滤装置等方法处理,但造价太高,不适合我国国情。微生态制剂和大型藻类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作用机理,介绍了目前在处理养殖废水中江蓠等大型藻类的应用,并分别对有益菌之间,有益菌与江蓠之间的协同作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建造与生物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是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着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动态变化,控制着珊瑚礁地貌结构和形态。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受海水富营养化、海水温度异常、海平面变化和风暴等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面临日益加剧的人类开发活动的威胁。现代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研究对认识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相互作用和响应机制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国际上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玻璃海鞘(Ciona,CI)广泛分布于山东沿海地区,是发育与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生物,CI被《Science》杂志称为生物学研究的后起之秀,近年来研究发现CI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微生物、免疫调节以及生物催化等广泛的生物功能。由海鞘类生物获得的多种海洋活性成分已经进入临床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CI的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生物功能进行综述,并探讨CI研究中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克服岸滩溢油生物修复过程中海浪冲刷等不利环境对石油降解菌(群)岸滩定植的影响,本文利用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作为载体对石油降解菌群DC10进行固定化,通过研究细菌固定化微球的机械性能、传质性能及石油降解特性等参数,确定石油降解菌群的最优固定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6%PVA,2%海藻酸钠及0.5%活性炭制备的凝胶可以通过蠕动泵方便快捷制备细菌固定化微球,其粘度小、易成型、机械强度高。海洋石油降解分析表明,与游离菌体(FB)相比,固定化菌群12d石油降解率提高了近7%;GC-MS分析显示,石油烷烃和芳烃降解效果显著。实验证明,石油降解菌群DC10经过固定化处理,其石油降解活性提高,连续降解能力增强,该研究为溢油岸滩的生物修复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型海洋生物抗附着机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雄  曹文浩  张慧  陈池  严涛 《海洋科学》2015,39(10):134-140
<正>海洋生物污损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缩短维护周期,提高作业成本,增大CO_2排放,影响设施安全,减少服役时间,妨碍海洋经济活动[1-5]。另外,污损生物还会堵塞养殖器具网孔,妨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降低水产品质量[6-7]。为有效地减少污损生物危害,人们针对设施类型和用途的差异,采取了机械清除、倒笼曝晒、电解防污、添加杀生剂和使用防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物泵是海洋生态系统储碳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泵研究在过去30 a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典型开阔大洋与若干边缘海真光层生物泵研究方面。本研究从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生物泵影响的角度综述了最新的若干研究进展,并归纳分析了生物泵对海洋暖化和酸化等全球变化的响应。最后指出应加强对边缘海和弱光层生物泵的深入研究,以及全球变化影响下的生物泵变化趋势研究。此外,应注重新方法新技术和生态模型在生物泵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物礁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物礁研究现状自六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对各地质时期生物礁的研究已有20多年,这段研究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63—1976年.主要是一些从事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的地质工作者,首先对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黔南、桂北)泥盆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生物礁研究,多从宏观的收集野外第一性资料和生物礁的特征着手,后经总结进行初步探讨,取得了对生物礁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77—1986年初.从七十年代末,由于生物礁与油气藏、生物礁与金属矿产的勘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鄂西礁型油气藏的高产、莺歌海礁型油气藏的发现、广西和湖南礁型金属矿丰富的储量,这既加深了对生物礁的认识,也把生物礁的研究水平提高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南海污损生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污损生物的研究包括生态学、附着机理和防除研究3个方面,其中生态学是基础,附着机理是核心,而防除研究则是解决生物污损问题的终极目标。回顾了中国南海多年来污损生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论述了该海区污损生物的主要生态特点,并从生态学角度、生物附着机理和防除手段的研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生物礁碳酸盐沉积物是碳酸盐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烃类和许多矿产资源的勘查,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随着生物礁型油气资源丰度的日益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加强了对生物礁的大力研究.我国疆域辽阔,许多地质时代都有生物礁分布.然而,在系统的生物礁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七十年代前,无论在现代生物礁或古代生物礁研究方面均较落后,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近年来,由于生物礁型油气藏的勘探,在陆区和海域都获得了一定的突破,不仅深化了对古礁的研究,也促进了现代生物礁的研究,为将今论古,古今结合的比较研究,开拓了前景,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赶上或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本文仅就现代生物礁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进行概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硅元素深刻影响着地表物质循环,是地表过程、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元素之一。在已有的陆-海生物硅研究中,大多数没有考虑生物硅组成在区域硅循环中的作用,因此开展不同来源与组成生物硅参与下的地表与陆-海硅循环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硅藻、硅鞭毛藻、植硅体、放射虫和海绵骨针是生物硅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同来源的生物硅由于化学性质的差异在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生物硅的溶解速率与硅的埋藏等过程。今后应采用复合技术手段,重视"新硅"和"老硅"在硅循环中的差异化作用以及对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加强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过程与机理研究以及系统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针对复杂的环境样品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