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下水监测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地下水由于分布广、水质好且开发费用低而成为全世界重要的供水水源。中国北方生活供水的一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也是干旱期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然而,地下水水质日益面临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威胁。地下水水质监测是评价水质状况最可靠的方法,并可作为供水水源保护的早期预警系统。它为水管理部门和水用户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世界上正在执行两个巨大的地下水质监测和评价项目:一个是欧盟的水框架计划;另一个是美国的国家水质评价计划。文章评述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的现状,介绍了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地下水污染源分级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方法。地下水易污性分区图是土地利用规划和供水水源保护的基础。地下水污染源分级结果为污染源治理提供了优先顺序。地下水污染风险分区图圈划出地下水污染的高风险区,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国外地下水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钊 《地下水》1991,13(1):54-55
美国地下水监测网发展较快,地下水与地表水长期监测工作由内政部下属的地质调查所负责。在布置地下水监测点时,利用了航空照片和优化理论。美国(阿拉斯加除外),约有16000个地下水长期监测点,监测区每330km~2一个点。泉流量监测点近一千个。各州的具体情况又有不同。如爱达荷州,由404个地下水监测井和23个泉组成了该州的基本监测网。并以年报的形式出版该州的水资源数据。  相似文献   

4.
张林 《地下水》2014,(2):49-50
保定市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不完善,监测和传输手段落后,不能适应水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下水监测工程是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及优化配置职能、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及保护地质环境职能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5.
岩溶盆地地下水长观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德才  王怀拨  徐军 《地下水》2007,29(3):90-91,104
通过覆盖型盆地岩溶盆地中取水深井1987年-2005年盆地地下水长观资料统计分析,系统探讨了岩溶地下水的水位、取水量以及抽水产生的塌陷分布规律,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汪家权  朱湖根 《地下水》1993,15(3):128-131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分类状况,探讨了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特点及趋向,并就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评价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7.
渭河流域地下水监测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龙  翁修荣  王清发 《地下水》2002,24(2):66-67,123
渭河流域是陕西省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科教,文化、经济发展中心,为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必须要从资源水利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了解渭河流域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半下水监测工作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论地下水水质监测中的布点与采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地下水水质监测中的布点与采样地下水水质监测系统的误差来源于布点、采样、保存与预处理、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环节。现代化水样保存分析方法的改进使大多数污染物及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可探测下限能达到10-6级或更低。另外,由于地下水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使得地下水水...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地下水易污性编图及污染源分布图法进行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共设计了130监测孔,现有46个监测孔,另需要84个新的监测孔。按监测类型分为面源监测点22个,点源监测点87个,重点水源地与泉水监测点21个。按监测运行分长期监测点55个,流域普查监测点75个。普查监测点监测频率为1次/5年,长期监测点监测频率为1次/年。首期有针对性地在污染严重的柴窝堡新化厂排污区、乌鲁木齐河谷老排污区、米泉污灌区、米泉工业污染区、老龙河污染区取了25个污染水样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0.
雷志祥 《地下水》2009,31(6):63-64
地下水资源是连云港市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系生态环境的要素之一,在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下水监测信息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基础。总结了连云港市地下水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监测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健全监测项目,增加经费投入和加强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等六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门市近3年12个监测点数据的监测及资料收集,对该中心城区内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监测点目前的现状,在全面分析该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江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水资源量监测分析技术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峰  章树安  戴宁  杨丹  丁瑶 《水文》2017,37(3):58-62
地下水水资源量是区域水资源分析评价的重要内容,掌握地下水水资源量及其变化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工作基础。针对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存量变化等关键要素,对地下水水资源量监测分析有关的技术方法进行系统探讨。同时,结合我国地下水水资源量监测分析的现状,总结提炼已有的试点工作经验和应用成果,指出将来地下水水资源量监测分析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提高全国地下水水资源量的监测分析和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潘德元 《探矿工程》2014,41(11):1-4
多通道地下水监测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地下水监测成本。多通道监测井成井井管是采用HDPE材质挤出若干通道的连续管材,在每个通道指定位置加工窗口,对应相应的地下水监测层位,并设计合理的填砾止水厚度。根据多通道地下水监测井特点,研制新型的止水材料。采用该种地下水监测技术,先后在北京、天津、甘肃等地建立了地下水监测示范工程。与传统地下水监测技术相比,节约了占地面积、减少了钻探进尺,与国外CMT地下水监测技术对比,适用范围更广,建井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14.
15.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三维可视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旭  黄家柱  杨树才 《水文》2006,26(4):47-50,14
本文针对构建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详细介绍了在系统构建中如何利用离散控制点建立不规则三角格网(TIN)及采用混合体绘制技术对地下水水位、水温、流场等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的初步研究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了我国地下水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国内地下水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北京地区为例,回顾了地下水监测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介绍了北京地区1:5万精度的立体分层区域监控网和地下水污染源监控网。针对北京在南水进京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水情条件下,提出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指出必须要对监测网定期优化(包括点位密度、监测频率、测试组分)、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争取尽快立法,以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北京市地下水监测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下水位、水质监测工作现状。随着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我市用水结构正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发展和水情变化对北京市地下水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本文分析了北京市地下水监测工作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优化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信息集成共享水平、实现监测与监管的有效联动、不断推进京津冀地下水监测数据联网共享等主要任务,为下一步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外地下水污染调查用监测井技术,分析了丛式监测井、巢式监测井、连续多通道监测井、Waterloo监测井和Westbay监测井的特点,为国内相关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可更新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的供水压力和为当地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研究该区主要供水水源地的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的动力行为可以近似认为与地下水相同,因此,地下水系统中14C的输入、输出浓度可以提供地下水系统可更新能力的重要信息。利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14C数据,以地下水更新速率为指标,通过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定量评价了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随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中层地下水更新速率多为0.1%/a~1%/a,可更新能力较强;深层地下水更新速率绝大多数都小于0.1%/a,可更新能力较弱;盆地北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整体高于盆地南区。  相似文献   

20.
刘菲 《岩矿测试》2012,31(4):645-646
如果说水是地球的血液,而地下水就是地球内脏中的血液,它作为人类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为全球的绝大部分人口提供着宝贵的水源,并支持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我国约有2/3的人口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约有2/3的城市和部分农田以地下水为主要的供水水源,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其发展严重依赖于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就污染的种类、污染的范围以及对人类的健康影响而言,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列在所有污染物的首位。由于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