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RS与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RS与GIS技术相结合具有快速、适时地采集、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以四川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项目为例,阐述RS与GIS技术相互结合在土地利用更新分类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遥感作为一种对远距离目标信息进行综合性探测的新技术,可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监测工作中控制点少、地下水信息空间分布代表性差,无法实现大面积动态监测和评价的问题.GIS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为地下水研究数据的收集、空间分析及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以GIS技术在黑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空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为...  相似文献   

3.
自陈述彭先生提出地学信息图谱后,许多学者探讨了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运用地学信息图谱进行了各方面的地学研究,但是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岩溶地区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探讨。本文主要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岩溶地区(贵州省)的土地利用/覆被演化的信息图谱。  相似文献   

4.
基于RS与GIS的水库蓄水期起始时间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而言,水库蓄水期起始时间的判定对水库的正常运行起较重要的作用.在水库实际运行中何时开始水库蓄水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确定标准,水库运行管理人员只能根据流域特性主观确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借助RS和GIS以及数字高程数据(DEM)分析了研究区2005年各个时期各个高程带的积雪覆盖率变化.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了研究区较合理的水库蓄水期起始时间,为今后水库运行管理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遥感能够快速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研究区1992年和2002年两时像TM卫星数据,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完成了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监测,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和实地核查,查明了临武县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并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相关规范确定评价指标等级,建立评价模型。基于ArcGIS平台,对各指标进行信息提取、赋值和叠加运算,再根据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得到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区图。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合理。研究成果对临武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现状和GIS、RS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针对当前的土壤侵蚀模型,根据模型考虑的因素和具体研究思路,将模型分为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并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GIS和RS作为新技术,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当前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叙述,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土壤侵蚀模型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RS和GIS技术集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RS(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集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讨论了RS和GIS技术及其集成的内在涵义、相互关系,认为RS是GIS重要的外部信息源,是其数据更新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全球性的 地理动力学分析,更必须有RS所提供的覆盖全球的动态数据与GIS的结合。反之,GIS则可以提供RS所需要的一些辅助数据,以提高RS图像的信息量和分辨率,同时,GIS可以将实地调查所  相似文献   

9.
在西藏昌都县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利用ETM+,IKONOS遥感数据建立该区的地质灾害解译标志并解译,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并最终完成了危险性评价区划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0.42%;中危险区面积占3.43%;低危险区面积占18.56%;无危险区面积占77.59%。昌都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05个,其中有33个大型地质灾害点,严重影响和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选择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带--陕北榆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总结了该区10余年来沙漠化土地景观特征,分析了土地沙漠化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沙漠化土地形势仍十分严峻,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7.7%,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表现为西北部和中部区域沙漠化程度较为严重,上地沙漠化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与该区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差异有关.经过几十年的积极治理与改造,该区土地沙漠化过程逐渐趋于稳定.通过探讨土地沙漠化的成因,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在时间尺度上的矛盾造成了该区持续的土地沙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将GIS应用于四川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指导全省21城市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MAPGIS二次开发平台,集成四川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信息系统,供地方政府和各级管理机构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遥感和GIS的塔里木河下游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里木河下游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变化的典型区域.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荒漠化信息获取与分析的工具,利用2个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对塔里木河下游10年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对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轻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但总的荒漠化程度却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的大量开荒造田,以及对塔里木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中下游天然植被大面积衰败和死亡,尤其是胡杨林面积锐减,致使荒漠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 RS与AHP耦合技术的矿山水力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蒙(西)地区的水力侵蚀受控于多种因素。在详尽地分析了影响水力侵蚀的各种因子基础上,确定母质类型、植被覆盖、地貌类型、沟壑密度、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矿山开发面积、降雨强度、水土保持、大风强度作为其主控致灾因子。根据遥感(RS)解译成果,应用GIS分别建立了各主控因子的专题层图,利用先进的层次分析方法(AHP),确定影响水力侵蚀的各致灾因子的权重系数。通过GIS、RS与AHP耦合技术的应用,对各子专题层图进行加权复合叠加,利用频率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确定出水力侵蚀的分区阈值,构建水力侵蚀的危险度评价的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模型,并对水力侵蚀危险度进行了分区评价。水力侵蚀模型的建立,为水力侵蚀的分区评价与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准确。  相似文献   

15.
GIS/RS是流域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的重要技术支撑。结合泾河流域的实例研究,探讨了GIS支持下,基于栅格DEM流域水文特征的获取,降水、气温等资料的空间插值,以及土壤、植被等下垫面信息在水文模拟单元上的耦合。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结构上是合理的,在产流计算中泾河25个子流域在水量平衡方面误差均小于5%。潜在蒸发的模拟在趋势上与实测过程基本一致。径流模拟在4个检验站点上与实测过程的相关系数达到0.84~0.93。模型基本能够满足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与GIS的南汇东滩围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S和GIS技术是滩涂围垦监测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基于1983年以来多期遥感影像,解译出了不同时期人工岸线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分析了近30年来南汇东滩的围垦过程及其与滩涂淤涨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汇东滩的围垦过程呈现"由慢至快"的发展趋势,经历了"缓慢—稳步—高速"三个发展阶段:(1)1983~1995年年均围垦速率约1.23km2/a,圈围速率较小;(2)1995~2000年为7.95km2/a,围垦速率处于稳步增长阶段;(3)2002~2005年为35.27km2/a,是围垦速率最大的阶段。2002年以前,围垦速率与滩涂淤涨速率基本一致,2002年之后,围垦速率远大于滩涂淤涨速率。本文认为8km2/a是南汇东滩适宜的围垦速度。2002年之后南汇东滩的快速围垦并没有导致上海整体滩涂面积的减少,围垦可不囿于局部滩涂面积的稳定,以全市总体滩涂面积和湿地水平的动态平衡,可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GIS集成技术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庆成  张波李采 《中国地质》2006,33(5):1118-1123
海岸线变迁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之一。本文应用RS、GIS集成技术,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钓口段、黄河港段和河口段3个区段28年(1976—2004年)MSS和TM系列影像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了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后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总体规律与趋势,即北部钓口地区不断侵蚀、后退,东北部黄河港地区基本稳定,南部河口地区不断淤积、前进。这一发现对该区域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GIS的重庆黔江区石漠化现状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GIS支持下,利用2004的TM遥感影像数据研究重庆市黔江区石漠化现状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黔江区7.21%的土地发生石漠化,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占总面积的3.06%、3.41%、0.74%,潜在石漠化占总面积的4.84%;石漠化的分布与地层、高程、坡度及土地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石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朱叶飞  蔡则健 《江苏地质》2007,31(3):236-241
通过对江苏海岸带TM影像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分类研究,探讨了提高海岸带湿地分类精度与效率的方法与途径。先采用分区分层分类的方法依据海岸线将本研究区分为陆地和海滩两部分。对于陆地部分,对基础分类影像经过非监督分类和光谱聚类处理后,获得分类模板,利用此模板对基础分类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对于海滩部分依据平均高潮位线、中潮位线、NDVI对影像进行分层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运用了人机互译判读方法。结果精度评价表明该方法能明显提高海岸带湿地的分类精度。最后,基于VB和MO控件开发了江苏海岸带湿地GIS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16座城市为研究对象, 运用多时相卫星遥感资料,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城市的空间特征信息, 并通过城市扩展强度、扩展速率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1990-2010年以来新疆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特征. 结果表明: 新疆城市的空间分布由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绿洲经济所决定, 许多城市的发展依托于绿洲, 城镇的形成具有"亲水性"的特点, 由于新疆地域辽阔, 交通干线附近往往形成城镇相对集中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南北疆城市之间在扩展速度及强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位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城市大多属于扩展速度相对较快、扩展强度相对较大的扩张类型, 而南疆城市的扩展速度则相对较慢、扩展强度也相对较小.通过对城市紧凑度和分维数变化的分析发现, 新疆城市平均紧凑度呈下降趋势, 而分形维数呈增长的趋势, 说明整体上新疆城市空间结构有趋于松散化的趋势, 城市的空间结构不够合理, 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