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埃隆晚期,滇黔桂古陆以北的陆表海缓坡上沉积了石牛栏组石牛栏段浅水灰岩。珊瑚—层孔虫为主的后生动物格架岩建造的点礁分布北界仅延伸到桐梓水坝塘一带;更远岸的狮溪镇白芷垭剖面虽然远离古陆剥蚀区,层状灰岩中极低的粉砂质、泥质含量指示高清澈度的环境指标,内碎屑和少量生屑混合沉积的滩相灰岩沉积深度在最大浪基面之上,但珊瑚—层孔虫密度偏低,后生动物格架岩的丰度以及个体大小均达不到礁灰岩的标准,也不呈现生物礁特有的正向海底地貌。本文实例诠释了海底深度变化显著制约底栖群落的古生态分异,后生动物点礁栖居的深度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2.
上扬子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水相灰岩和壳相动物分布,多局限于滇黔桂古陆之北陆浅海近岸带。黔东北石阡兰多维列世埃隆期香树园组上部记录了华南板块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最早后生动物礁群落的复苏,持续相对长时间清澈浅水环境是造礁的基本条件,南陆北海的古地貌塑造了礁体各亚相的展布方式,礁灰岩南北延伸出露宽度约为150m,最大保存厚度约为20余米,形态学上呈现点礁特征。棘屑滩之上的珊瑚—层孔虫格架礁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属全球志留纪最常见的礁灰岩类型;南侧为礁后薄层棘屑滩堆积;礁核部位的大量珊瑚—层孔虫原地生长格架具有抗浪性,并障积不同粒度的壳相化石和内碎屑颗粒,有利于加速沉积形成块状礁灰岩和正向地貌;礁体北端为薄层生屑灰岩夹少量粉砂—泥质薄层的礁前沉积区;礁顶薄层灰岩中粉砂质—泥质成分逐渐取代珊瑚—层孔虫格架岩,相变为雷家屯组下部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海水浑浊度增高是终止生物礁群落栖居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广西田林地区发育有早石炭世全球罕见的后生动物格架礁,该珊瑚礁的主体部分由双型珊瑚(Diphyphyllum)、丛管珊瑚(Siphonodendron)、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以及笛管珊瑚(Syringopora)等建造而成。这些造架珊瑚个体一般以无性出芽繁殖生长和躲避障碍物弯曲生长的竞争模式占据更多的空间生态位,而群体之间则以越顶生长的策略取得竞争的胜利。礁体连续发育,无明显的间断性和旋回性,但造礁生物的组合在礁体纵向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可识别出3个连续的生物组合单元,即Diphyphyllum组合、Siphonodendron-Lithostrotion组合和Diphyphyllum-Syringopora组合。对礁剖面岩石的微相特征研究,划分出了含少量生物碎屑粒泥灰岩、钙藻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灰泥质颗粒灰岩、珊瑚格架岩和有孔虫生物碎屑亮晶颗粒岩等6种微相类型。礁体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由深水开阔台地相到浅水开阔台地相,珊瑚礁相到台内斜坡相再到台内浅滩相,标志着海平面逐渐下降、水体变浅、水动能不断增强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广西田林地区发育有早石炭世全球罕见的后生动物格架礁,该珊瑚礁的主体部分由双型珊瑚(Diphyphyllum)、丛管珊瑚(Siphonodendron)、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以及笛管珊瑚(Syringopora)等建造而成。这些造架珊瑚个体一般以无性出芽繁殖生长和躲避障碍物弯曲生长的竞争模式占据更多的空间生态位,而群体之间则以越顶生长的策略取得竞争的胜利。礁体连续发育,无明显的间断性和旋回性,但造礁生物的组合在礁体纵向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可识别出3个连续的生物组合单元,即Diphyphyllum组合、Siphonodendron-Lithostrotion组合和Diphyphyllum-Syringopora组合。对礁剖面岩石的微相特征研究,划分出了含少量生物碎屑粒泥灰岩、钙藻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灰泥质颗粒灰岩、珊瑚格架岩和有孔虫生物碎屑亮晶颗粒岩等6种微相类型。礁体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由深水开阔台地相到浅水开阔台地相,珊瑚礁相到台内斜坡相再到台内浅滩相,标志着海平面逐渐下降、水体变浅、水动能不断增强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广西田林县石炭纪礁内海百合生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石炭纪的后生动物格架礁为例,从礁体生长过程和群落竞争关系的角度,对赋存于造礁生物群落中的海百合与造架珊瑚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礁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详细探讨,揭示了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礁体发育初期,以海百合为主的群落是造架珊瑚定殖的初始条件;在礁体的生长过程中,海百合与造架珊瑚之间存在一种受环境控制的竞争关系,两者在数量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环境变化导致造架珊瑚死亡,礁体停止生长,海百合仍存活并不间断地为礁体提供沉积物,对已停止发育的珊瑚格架起到覆盖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礁体  相似文献   

6.
要乐  王向东  李越  郄文昆  林巍 《地质论评》2014,60(6):1381-1392
黔南惠水雅水剖面下石炭统上司组底部含有厚度约7m的生物沉积和建造灰岩,为上下生屑滩夹含5m厚的珊瑚格架礁,微相类型丰富,可划分出4种类型:1泥粒状灰岩;2粒泥状灰岩;3珊瑚障积岩;4层孔虫盖覆岩。在生屑滩沉积生物碎屑泥粒状灰岩中,珊瑚、腕足类、钙藻、介形类、海百合茎等破碎程度高,分选性低,为较强水动力条件远距离或频繁搬运后快速沉积的产物,此时不适宜大型珊瑚原地生长保存,仅见少量而单调的单体四射珊瑚和复体四射珊瑚。珊瑚格架礁以生物碎屑粒泥状灰岩、珊瑚障积岩为主,发育少量层孔虫盖覆岩和藻类粘结作用。腕足类、钙藻、有孔虫、海百合茎、介形类、腹足类较为丰富,苔藓虫以及层孔虫的丰度未达到支撑程度,昭示珊瑚格架礁生长期的水动力条件减弱,为单体四射珊瑚、笛管珊瑚(Syringopora)和丛管珊瑚(Siphonodendron)为主体的珊瑚群落形成原地礁灰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南丹县六寨生物礁,产于中泥盆世东岗岭组中。它长4.5km、宽300m,最大厚度达158m,是广西最大的生物礁之一。该礁体属台地边缘相中的堤礁,可细分为六个亚相。岩石类型有棘屑灰岩,塌积角砾岩,生物屑灰岩,层孔虫——珊瑚灰岩、泥晶灰岩等。造礁生物有层孔虫、刺毛类,附礁生物有珊瑚、腕足类、棘皮类等。礁体生长经历了二个阶段,五个造礁时期,至东岗岭末期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8.
生物礁是由原地的固着生物所建造的块状碳酸盐岩沉积。西沙海域自中新世以来发育了厚层生物礁地层。通过对最新全取心钻井西科1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结合古生物及岩心测试成果,发现西科1井中新世和第四纪为主要造礁期,形成了两套分别以珊瑚藻和珊瑚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生物礁序列,底栖有孔虫为主要的附礁生物,而上新统为一套滩相沉积。生物礁序列发育骨架岩、粘结岩和障积岩三种礁相岩石,以骨架岩含量最高,非礁相岩石包括泥灰岩、颗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三种。白云岩地层以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最为发育,多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所致,并受热液活动的影响。对生物礁序列的沉积分析,可为后期南海油气勘探以及生物礁储层分布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生物礁中同生滑塌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独山泥盆系是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独山鸡窝寨村中泥盆统鸡窝寨组下部发育由障积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物砾灰岩等所构成的小型丘状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和珊瑚。礁体内发育小型褶皱和小型断层等变形构造,褶皱以平卧褶皱和紧密褶皱为主,且转折端多以尖棱状和圆弧状为主,而小型断层则主要为小型的逆断层和分布于褶皱转折端的小型张性断层。礁体内的变形构造特征以及正常沉积的钙质泥岩基底和灰岩盖层共生表明,该生物礁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可能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黔桂海火山活动相关的同生变形滑塌,且可能与吉维特期黔贵海处较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0.
峡东宜昌黄花场下奥陶统生物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发现峡东下奥陶统生物礁。造礁生物为攀苔藓虫、托盘藻、古钵海绵、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按造礁生物形成的格架类型有:粘结粒泥岩,藻粘结岩,攀苔藓虫障积岩,粘结障积岩等4种礁岩微相。这些微相在礁核中有、无和分布差异形成了灰泥岩隆礁,藻岩隆礁,攀苔藓虫障积岩隆礁和藻粘结-古钵海绵障积岩隆礁。各类礁都经历了奠基、发育、衰亡3个阶段。这一演化过程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水能量强度对礁发育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田林浪平地区晚石炭世生物礁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田林县浪平地区发育了几处黄龙期生物格架礁。这些发育在海百合碎屑滩上的礁体规模普遍不大,造礁和附礁生物种类多样,礁生物群落成熟度低,造礁方式单一,具有斑块式分布特点。浪平地区黄龙期点礁是在缺乏全球性主要后生骨架造礁动物的背景下发育的,没有明显优势造礁生物出现;点礁受研究区内大规模发育的碎屑滩影响显著,成礁环境多变、高能水体与碎屑选择作用明显、固结和硬质基底分布不广泛、水体能量频繁变化与适应环境的海百合繁盛、藻类在研究区内不发育,这些使得浪平地区点礁具有典型的"碎屑滩点礁模式"特征;造礁生物的生态特点对点礁的具体面貌具有重要影响。晚石炭世碎屑滩后生动物骨架点礁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生物礁古生态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侯方浩  兰贵 《沉积学报》1994,12(4):51-57
川西北广元-陕西宁强间下志留统巨厚的暗色泥岩地层中赋存有数以百计的生物礁,包括堤礁、点礁、堤状点礁群、生物岩丘、灰泥丘、层状岩丘,出露好,大小不一。礁是在浅水陆棚泥岩相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造礁生物主要为横板珊瑚属的链珊瑚和蜂窝珊瑚及泡孔目的皮壳状、半球状苔藓虫。礁发育的基底主要为泥基质疙瘩状灰岩,也可以是生屑滩、近基风暴岩和淹没的潮坪层纹石灰岩。礁的衰亡以淹死型为主,少数为旱死型。在广元河湾场地区的河深1井钻遇礁组合53.55m,中途测试有气浸显示、川南井下亦钻遇生物灰岩、生清灰岩(可能即为生物礁),见沥青充填裂隙、晶洞。包绕礁体的暗色泥岩有机炭丰度高。因之,志留系生物礁有希望成为四川盆地潜在的油气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二叠纪生物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学时 《沉积学报》1986,4(4):53-63
一、概述黔西南二叠纪生物礁形成于早二叠世茅口中晚期,延续至晚二叠世,全盛期在长兴期,属台地边缘生物礁类型,于罗甸、紫云、望漠、贞丰、册亨一线断续出现(图1)。礁带厚约100-300m,宽2km,延伸200km以上,并分别进入广西、云南两省,呈北东 向星点状展布。造礁生物以块状海绵、水螅为主,次有苔藓虫、管壳石和床板珊瑚,具原地埋藏特征。礁体中造礁生物量达45-80%,其中海绵类达25-60%,非骨骼蓝藻依附造礁生物和颗粒粘结缠绕成藻包壳,形成抗浪格架。其间附礁生物丰富,主要有棘皮、腕足、有孔虫、(竹蜓)、绿藻、腹足、介形虫、瓣鳃等,它们与灰泥基质、礁砾屑一起充填于礁架孔隙之中。岩石类型主要为骨架岩、障积岩、粘结岩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型岩石。  相似文献   

14.
沈建伟 《沉积学报》1996,14(2):75-81
桂林地区中、晚泥盆世从吉微特期到法门期都有不同的礁、滩发育,而且在不同时期造礁生物的面貌有所不同。晚泥盆世藻类的崛起取代了层孔虫和珊瑚的位置,成为造礁的主要角色。但在桂林以西5公里处的侯山,其沉积相位置为桂林台地的西北台缘,除发育藻-层孔虫礁外,还发育了层状的珊瑚礁体,这在晚泥盆世地层中还极为少见。这种礁体由原地生长的丛状珊瑚体构成,以Smithiphyllumguili-nense为主,其生长高度可达一米多,分异度低,其它的造礁生物主要是一些藻类和少量层孔虫,附礁生物以腕足类为主。纵向上礁序列由以下几种微相组成:(1)隐藻泥晶灰岩;(2)藻砂屑灰岩;(3)斑马构造隐藻泥晶灰岩;(4)珊瑚灰岩。横向上礁组合可识别出:(1)礁后亚相;(2)礁坪和礁缘亚相;(3)礁坡亚相。从礁体的生物组成,微相内容特征,成岩变化及横向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推测,其并非真正的台缘礁体,而是礁后外带靠近台缘的层状补丁礁。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天峨老鹏晚二叠世灰泥海绵藻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刚  胡贵昂 《广西地质》2000,13(4):11-14,18
广西天峨老鹏礁发育于合山组下部,形成于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是在孤立碳酸盐岩石地内部生长的圆丘状点礁群,由菌藻类、串管海绵及一些纤维海绵、水螅、板海绵等造礁,发育有块状隐粘结岩、隐障积岩、潜障积岩等。从初期到后期具有不同的发育模式。据其建造特征及海绵生物的造礁性能,说明了二叠纪台缘相发育的巨厚海绵灰岩是生物礁,菌藻类在礁的建造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右江盆地二叠纪生物礁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覃建雄  曾允孚 《地质科学》1999,34(4):506-517
通过右江盆地二叠纪生物礁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在海平面升降旋回的各个时期,均有生物礁的发育,并呈现各自特征的层序内部构型及成因格架。低水位礁仅发育于台盆背景,以加积丘礁或点礁为特色,常与混屑浊积岩、硅灰岩、硅泥岩共生;陆棚边缘礁发育于台盆和斜坡背景,与低水位期的相比,礁体较大,数量较多,因为该期相对稳定的底质和水动力条件对生物礁的萌生更具诱导作用;海侵期表现为伴随海平面向陆超覆而形成的向陆年轻化的海侵型台盆礁、斜坡礁、台缘礁、台内礁组合,具加积-退积型堆积序列,礁顶发育硬底、生物挠动面、海底熔蚀面、淹没面、水下中止面等,礁盖包括硅岩、火山碎屑浊积岩、放射虫岩、骨针岩、深水遗迹相、生物密集层、浮游相灰岩、含锰磷酸盐灰泥岩等,生长方式主要是追补式和中止式,以宝塔礁、链状礁、点礁为主;高水位礁以进积礁、加积礁和混积礁组合为特征,广泛发育于台内、台缘、斜坡、台盆等环境,具向上变浅序列,礁顶发育暴露面、岩溶面、冲刷侵蚀面、钙化壳、白云岩帽等,礁盖主要有残积相、潮坪相、浊积相、丘滩相等,规模大、分布广,以堤礁、环礁、马蹄形礁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中扬子西部下志留统灰岩、生物礁的分布与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崇余运动"形成的NE向分布的古隆起相关,沿着鄂西利川-重庆石柱-南川一线,在早志留世小河坝期发育大型水下古隆起,小河坝中期(相当turriculatus带底部)发生区域性海侵,有利于钙质沉积,在鄂西宣恩高罗等古隆起的边缘发育生物礁。高罗生物礁是在陆棚相泥质条带灰岩礁基之上发育的一套以珊瑚和层孔虫为造架生物的生物礁,主要出露礁核的背风面沉积,造架生物间充填含大量藻类的泥岩,指示较深水、宁静的沉积环境。中扬子地区下志留统生物礁是除小河坝砂岩体之外重要的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18.
重庆开县上二叠统长兴组红花生物礁成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红花生物礁露头的精细解剖和微相分析,研究了礁的内部构成和成礁模式。红花生物礁发育3期礁体旋回:礁A、礁B和礁C。礁A由生屑泥晶灰岩和骨架岩构成;礁B由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礁C由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红花生物礁造礁生物有钙质海绵、钙藻类、苔藓虫和水螅类,附礁生物为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和棘皮动物等。单个礁体内,由下往上的生物演化为: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组合→钙藻类→钙质海绵+水螅类+钙藻类+苔藓虫组合→生物碎屑;岩性演化为: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生屑灰岩。礁B的生屑滩内生屑间为泥晶充填,生屑分选、磨圆较好,是由相邻的高能生屑滩侵蚀搬运到礁B侧翼低能区沉积形成。3期礁都发育在碎屑滩上,礁A为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礁,礁B和礁C在礁A形成的高地上成礁,为高能环境礁;单个礁体的完整成礁模式为:在浅滩之上,钙藻类大量生长、粘结吸附颗粒固结基底,钙质海绵和钙藻类在硬质基底上繁茂生长,形成具有抗浪格架的生物礁,礁体暴露水面死亡后遭波浪、水流改造形成生屑滩。  相似文献   

19.
西藏安多县东巧晚侏罗世生物礁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发现西藏安多县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造礁生物以层孔虫和六射珊瑚为主,其中,层孔虫可分为枝状、筒状和块状三种类型,它们多以原地生长状态保存.礁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礁岩可分为筒状-枝状层孔虫障积岩、枝状层孔虫障积岩、筒状层孔虫障积岩、筒状-块状层孔虫障积-骨架岩和筒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岩.礁体类型可分为筒状-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筒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筒状-块状层孔虫障积-骨架岩隆礁和筒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岩隆礁,礁体的演化均经历了奠基阶段、发育阶段和衰亡阶段.  相似文献   

20.
陕西西乡杨家沟早寒武世的生物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沟早寒武世生物礁主要发育在仙女洞组下段及郭家坝组上段。造架生物以古杯为主,其次有肾形藻和表附藻。礁体共有三次发育演化过程,前两次受海侵条件控制系小规模点礁,礁灰岩以障积岩为主,粘结岩次之,晚期以藻类为主形成障积岩岩隆礁和粒屑滩。礁体发育受海水变迁影响,成岩作用有白云岩化及胶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