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V. W. Lee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3)
本文讨论了用修正麦卡里烈度表表示的大城市区域的地震小区划。使用了关于活断层的位置和它们的相对地震活动水平,断层的三维几何性质,依赖频率的哀减,用场地下面沉积层深度表示的波振幅和局部放大效应的资料和用震中烈度表示的标定方法。证明了这个标定方法与用震级表示的标定是一致的,它可给出统一危险性谱的可靠估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地震科技人员继续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继续教育本身的特点、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工作协作性特点是地震科技人员培养方向的三个主要的决定因素;阐述了继续教育的重点对象和主要任务,强调了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教育程序上应当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提出要使地震系统的继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切实抓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教会科技人员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传递各种信息三个环节的工作;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系统的六个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2004年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2005年印尼西部海域发生8.7级地震、2006年爪哇岛附近发生7.2级地震、2007年秘鲁发生8.0级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2009年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和美属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发生8.0级地震、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强震……今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8.6级地震,4月12日墨西哥接连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人们感觉近几年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无怪乎网友戏称地球已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地震工程经济学”,它是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地震区的生产建设与抗震防灾的经济规律,及其城乡规划、工程建设投资和效益评价与优化方法的科学,其最终目的是减轻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国民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角度给出了地震域定性与定量的定义,并为此对震中烈度I_0的震源深度校正函数c(h)与区域校正函数g(M,K)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将大陆地震活动划分为四大类地区并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区域校正系数K值。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讨论了地震的成因。作者根据文献报道的历年来地震发生前后的许多宏观和微观征兆,提出了地球内部核反应是地震的源动力的假设。 相似文献
13.
14.
杨成荣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9,10(1):18-24
本文讨论了新疆地区地震参数测定问题,提出测定震中误差较大的原因是使用了《3400公里内的地震波走时表》,认为用《塔吉克走时表》定震中与用和达法确定的结果较接近。文中提出了各台震级存在较大偏差,台网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对新疆地区地震定位改进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编制《新疆地震构造图》中发现,若干历史地震的地震参数(震中位置、强度)在不同版本的地震目录中差异很大。为了统一起见,1997年6月5日朱令人同志召集新疆地震局十余名专家和科技人员,专题讨论了新疆若干历史地震的参数选定问题。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朱令人、戈澍谟、王桂山令、陈祥玉、刘启洪、胡军、李胜年、范芳琴、敖雪明、苏乃秦、张云峰、蔚小利、韩京、申文庄、庚莉等人。现将倾向性意见整理如下。历史地震参数选定的原则:①尊重第一手实际资料,包括历史纪实资料、原始考察资料、仪器记录资料、现代地质调查资料;②…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历史地震资料是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关键。鉴于我国西部地震资料记载年限短,地震活动水平高的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对中国西部地区如何使用有限资料,确定未来地震活动水平和合理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方法。该方法是引入相对应变这一物理量,通过分析各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在时间上的相对应变释放速率,达到尽可能合理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由于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向地球辐射大量带静电荷的高能粒子,以及自然电场,板块断层间的挤压,摩擦导致大量静电荷积累,极化从而引起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加剧地震的破坏性,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统一地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认为由此可以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汶川地震预测失败之后,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等待地球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与地学探测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但当前经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观测技术,加强异常动态的调查与落实,重建地震宏观异常监视系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成功率,尽最大可能减轻地震灾害,防止汶川地震这样的惨痛历史重现. 相似文献